刘心牧
那是我上初中后第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开篇直奔主题,展开回忆。)
下课铃响了,没见识过食堂“威力”的我,不紧不慢地向食堂走去。到了食堂门口,我惊呆了:这哪里是食堂啊?分明是战场!唉,不就是吃个饭嘛,犯得着这么拼命?(比喻修辞,加上忍俊不禁的语言风格,突出食堂就餐时人员之多。)
又一群人涌进来,我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千军万马”里。(场面描写,突出食堂就餐之困难。)
很快,我就领略到了花生被榨成油的滋味。别说寸步难移了,就连手脚想伸展一下都要使出吃奶的劲儿。高个子的,用胳膊压着你头顶;个子矮的,用头顶你的后背;差不多高的,用肩膀或胳膊肘推挤你。热浪、汗味、噪音、肚子咕咕叫的声音,让我头脑发麻、发炸。我后悔昨晚拒绝了爷爷奶奶给我送饭的建议。(点面结合,渲染出就餐竞争之激烈,为后文做铺垫。)
终于,在我的积极争取和众人的被迫推动下,我来到了窗口。看着眼前的饭菜,我的肚子叫得更欢。不好!面前的大个子打好了饭,一个转身,横出来的胳膊又往前一推——可怜的我,离开了窗口,而且,越来越远。
唉,吃一口饭,怎么就这么难呢?
谁?是谁一把抓住我的肩头?我抬头一看,是爷爷!爷爷一边拉着我艰难地往外走,一边对着身后不远处人群里的奶奶叫喊着……(一筹莫展之际,“救星”出现。)
来到一张餐桌边,我早已满头大汗,气喘吁吁。爷爷端来一张凳子让我坐下。奶奶也跟过来了,解开手里的袋子——红烧肉、水煮鱼、炒白菜、西红柿鸡蛋汤、米饭,还有筷子、汤勺,一个个被摆上桌子。(一连串动作描写,体现出爷爷奶奶的体贴与用心。)
“快吃饭。”爷爷擦着额头的汗说。
“先喝口汤。”奶奶捂着胸口说。(生动的细节描写,侧面展现出爷爷奶奶送饭的不易。)
吃饱了,我放下碗筷,起身望向窗口处,还有很多人在挤。“爷爷奶奶,这么多人,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呀?”我问,却见他们一个在喝我剩下的汤,一个在大口吃我剩下的饭菜。哦,原来爷爷奶奶到现在还没有吃饭呢。(描写爷爷奶奶吃剩饭的情节,将他们对孫子的关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回到教室,一位同学说:“你爷爷奶奶刚才到教室找你,找到了吗?”我点点头,想起爷爷奶奶刚才满脸的汗水和焦急的神情,想起他们是怎么来到学校,又是怎么找到教室的,想起他们是怎么问到食堂,又是怎么找到我又挤到我身边的……(思绪万千,读之令人动容。)
我站在窗台边,七月的太阳还是那么毒。我看见爷爷奶奶了——他们一前一后,慢慢地向校外走去。
我的眼泪流下来了。与此同时,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感,猛然袭击了我。(圆满收束,祖孙深情得到升华。)
(指导教师 郝朝晖)
习作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选材新颖,内容独特。文章以回忆的形式,记叙了“我”第一次在学校食堂吃饭的场景,选材贴近生活,凸显出爷爷奶奶的温暖形象,更好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
二是叙述具体,描写生动。文章以风趣诙谐的语言,将“我”在食堂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威力”“战场”“千军万马”等词语的使用,生动呈现出就餐时的热闹场面,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是情感真挚,扣人心弦。文章题为“那一次,我真幸福”,然而文中只在结尾处道出了“我”的幸福感,前文都是在为情感的爆发蓄势,如此一来,便使得最后爷爷奶奶渐行渐远的背影深入人心,令人为之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