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川区石漠化治理措施与成效

2019-10-11 06:50马瑞杰
防护林科技 2019年9期
关键词:江川石漠化岩溶

马瑞杰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营林工作站,云南 玉溪 652600)

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和岩溶及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全国岩溶分布最广和石漠化严重省份之一[1],且岩溶石漠化面积增加速度快。江川区位于云南中部,其石漠化区域主要集中在抚仙湖、星云湖流域。江川区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成效明显,有效地遏制了石漠化的危害。

1 自然概况

江川地处滇中,位于102°34′-102°55′ E,24°12′-24°32′ N。土地总面积850 km2,其中山区、半山区占71.67%,坝区占15.69%,湖泊水面占12.37%。行政划分为4镇2乡1街道。

江川属滇中高原湖盆区,由湖泊、盆地、中低山组成。区域周围环绕浅、中切割中山,中部低凹,山脉走向以近南北走向为主,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谷堆山2 648 m,最低海拔九溪镇河口村1 690 m,相对高差958 m。

江川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冬无严寒,夏无酷热,四季皆春,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干旱多冰霜,年平均气温13.4~16.5 ℃,最热月平均气温20.5 ℃,极端高温33.0 ℃,最冷月平均气温8.4 ℃,极端低温-5.0 ℃,≥0 ℃的年积温:孤山为6 139.5 ℃、半山区为5 300~5 400 ℃;≥10 ℃的年积温为5 000 ℃,霜期112~136 d,年平均降水量879.1 mm,最多年为1 223.5 mm,最少年592.8 mm,年蒸发量1 970.5 mm,比降雨量多1.14倍,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4%。

江川主要成土母岩有碳酸盐岩、砂岩、紫色砂岩、玄武岩。林业用地土壤主要是由上述成土母岩发育而成的红壤、棕壤、紫色土、石灰土等,而以红壤和紫色土为最多。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区林地面积为39 946.1 hm2,其中:有林地面积34 086.0 hm2,占林地面积的85.33%;疏林地面积28.5 hm2,占林地面积的0.07%;灌木林地面积4 322.0 hm2,占林地面积的10.82%;未成林造林地面积522.3 hm2,占林地面积的1.31%;苗圃地面积16.0 hm2,占林地面积的0.04%;无立木林地面积340.4 hm2,占林地面积的0.85%;宜林地面积630.9 hm2,占林地面积的1.58%。

2 治理背景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石漠化治理工作,2005年启动了石漠化监测工作,并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启动和实施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2011年制订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2008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林业局等6部门联合下发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大纲(2006—2015年)》,同时启动了100个试点县。2008年6月,云南省编制完成了《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2006—2015年)》。2011年6月13日,云南省发改委、林业厅、水利厅、农业厅共同制定了《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办法》和《云南省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年度验收办法》。2012年国家进一步加大石漠化治理,将石漠化治理范围覆盖全部石漠化重点县,江川列入其中。

3 治理前石漠化状况

项目实施前(2011年)全省第二次石漠化监测,江川岩溶地区分布于江城、安化、大街、雄关、路居5个乡镇,监测区域总面积35 917.4 hm2,其中石漠化面积7 051 hm2,占全县石漠化监测总面积的19.63%。潜在石漠化面积3 434.7 hm2,占全县石漠化监测面积的9.56%;非石漠化土地面积25 431.7 hm2,占全区石漠化监测面积的70.81%,详见表1。

表1 江川第二次石漠化监测面积

4 治理技术措施

对石漠化的治理,很多学者从国家目标和学术思想等不同角度进行了较为广泛的探讨。总体看来,石漠化治理措施仍以4种为主,即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工程措施、综合措施[2]。针对江川岩溶地区石漠化特点,结合生物与工程两种措施,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4.1 林草植被建设与保护

林草植被建设与保护的主要技术措施为造林,即在无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迹地和林冠下通过人工和天然方式营造森林的过程[3],采有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两种技术措施。

4.1.1 人工造林 作为造林措施中最直接的人工措施,对具备幼苗种植恢复森林的无林地、疏林地、迹地区域以及25°以上坡耕地进行人工造林,全区规划实施面积1 486.13 hm2。其中经济林核桃种植面积506.6 hm2,生态林种植面积979.53 hm2。生态林树种为圆柏Sabinachinensis、旱冬瓜Alnusnepalensis、云南松Pinusyunnanensis、华山松Pinusarmandii。

4.1.2 封山育林 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迹地、造林失败地、灌木林地以及乔木林、竹林,通过封禁或辅助育林措施,保护并促进幼苗幼树的自然生长发育,从而恢复形成森林或灌木林,或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4]。全区规划实施面积3 862.3 hm2,按照培育目的和目的树种比例分为乔木型、乔灌型、灌草型三个类型。

4.2 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

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调查流域内的道路网及其汇集地表径流的运行规律和参照水土保持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分别确定了小水窖、拦沙坝、排灌渠、沟道整治四种治理技术措施,将治理区域坡面小型蓄排水工程与造林育林统一规划,同步实施,达到出现暴雨径流能保持林草植被措施的安全,同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减轻水土流失的作用[5]。

4.2.1 小水窖 对经济林核桃种植区域,全区规划实施小水窖1369口,以满足汇集径流、抗旱点浇、防火应急的需要。

4.2.2 拦沙坝 在两湖径流区入湖河道的山谷,按照因害设防原则全区共规划实施拦沙坝26座,以满足拦截泥石、保持入湖河道畅通、减少入湖泥沙、保护坡脚耕地安全的需要。

4.2.3 排灌渠 结合排洪与灌溉功能,尽可能与拦沙坝泄水、林区道路排洪相结合,全区规划实施排灌渠6.03 km,以满足雨季排水,旱季灌溉之需要。

4.2.4 沟道整治 为防止沟道下切、沟岸扩张而采取的一项措施,针对白石头河入湖沟道侵蚀严重状况全区共规划实施沟道整治1.3 km。

5 治理成效

5.1 工程规模

完成人工造林1 018 hm2,封山育林3 862 hm2,小水窖(蓄水池)1 369口,拦沙(谷坊)坝26座,排洪(灌)沟6.03 km,机耕路161 m,沟道整治1.3 km。

5.2 石漠化状况明显改善

2016年全省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江川岩溶地区分布于江城、安化、大街、雄关、路居5个乡镇,监测区域总面积38 527.37 hm2,其中石漠化面积5 125.08 hm2,占全县石漠化监测面积的14.3%。潜在石漠化面积4 815.57 hm2,占全县石漠化监测面积的12.5%。非石漠化土地面积25 886.72 hm2,占全县石漠化监测面积的67.2%,详见表2、表3、表4。

表2 江川石漠化治理完成情况

表3 江川第三次石漠化监测面积

表4 治理前后石漠化状况及程度监测对比结果

表5 治理前后森林资源调查数据对比结果

5.3 森林植被明显增加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加快石漠化土地生态修复,增林草植被,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区森林覆盖率较2006年提高了3.12个百分点,详见表5。

5.4 综合效益逐步凸显

5.4.1 生态效益 通过人工造林措施新增森林面积1 018 hm2、封山育林面积3 862 hm2,扭转了岩溶地区水土流失不断加剧和石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势头。水利工程措施的配套实施对入湖泥沙拦截、排洪、浇灌等发挥了重要作用。拦沙坝的建设使项目区逐步形成一个功能稳定、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4.2 经济效益 治理工程投资2 756.47万元,产出效益主要体现在长期、可持续方面。短期效益表现为因施工直接投入提高了项目区劳动力转移性工资收入。小型水利水保措施极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农产品增收效益明显。项目区节约了开支,经调查项目完成当年仅路居镇小凹、上坝两个村委会节约水土流失沙石清理费25万元。

5.4.3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得到了广大群众认可与好评,提高了项目区增绿、护绿的生态意识,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与农业生产条件,通过区域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逐步显现了石漠化治理和扶贫双赢的局面。

猜你喜欢
江川石漠化岩溶
江川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经验与存在问题
穿越岩溶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黑龙江江川农场:农田建设带动增产增收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给爱演的男人一个舞台
给爱演的男人一个舞台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