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华 张吉祥
(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秀山 409900)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内分泌激素变化、营养缺失、免疫等,因此现阶段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多以钙剂或雌激素口服、卧床休息为主,虽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长期服用西药的副作用较大,不利于预后改善[1~2]。本研究旨在探讨补肾壮骨汤用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5 月~2018 年6月收治的84 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42 例。参照组男15 例,女27 例;年龄60~82 岁,平均年龄(69.7±5.6)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5.3±1.1)年。研究组男13 例,女29例;年龄61~80 岁,平均年龄(68.5±5.3)岁;病程1~9 年,平均病程(5.5±1.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西医《中国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8)》[3]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肝肾不足证;(2)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存在严重骨折;(2)最近6 个月内使用过对骨代谢产生影响的药物;(3)伴有影响骨代谢性疾病、重要脏器及内分泌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4)过敏体质;(5)伴有精神疾病。
1.3 治疗方法 参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碳酸钙D3片(Ⅱ)(国药准字H10950029)口服,1 片/ 次,1~2次/d;阿仑膦酸钠(国药准字H20061303)口服,1 片/次,1 次/周,于早餐前0.5 h 用150 ml 水空腹送服,用药后0.5 h 不能卧床。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补肾壮骨汤治疗。组方:熟地黄30 g,山茱萸、续断、桑寄生、山药、淫羊藿、知母、补骨脂、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当归、丹参各15 g,五加皮10 g;畏寒肢冷、夜尿频数等阳虚者,加鹿角胶(熔化兑服)20 g,制附子(先煎)15 g,肉桂(后下)5 g;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者,加炙龟板(先煎)20 g,地骨皮15 g,黄柏10 g。水煎取汁,口服,1 剂/d,2 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用药6 个月。
1.4 观察指标(1)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下肢疼痛、腰背疼痛、下肢痿软、腰膝酸软、目眩等症状按照重、中、轻、无4 个等级分别计3 分、2 分、1 分、0 分。(2)检测两组患者左侧股骨颈、大粗隆及左侧位L2~L4、左侧Ward's 三角区、髋骨的骨密度。(3)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后骨密度较治疗前增加≥0.05 g/cm2,临床症状基本或完全消失;有效:骨密度较治疗前下降<0.05 g/cm2,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骨质密度无好转。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4)统计两组患者出现发热、胃肠反应、低钙血症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下肢疼痛、腰背疼痛、下肢痿软、腰膝酸软、目眩等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疼痛、腰背疼痛、下肢痿软、腰膝酸软、目眩等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分,±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左侧股骨颈、大粗隆及左侧位L2~L4、左侧Ward's 三角区、髋骨骨密度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左侧股骨颈、大粗隆及左侧位L2~L4、左侧Ward's 三角区、髋骨骨密度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g/cm2,±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g/cm2,±s)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2.3 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骨质疏松症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骨骼疼痛、身长缩短、驼背等症状,且易发生骨折,健康状况、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均会受到明显影响。目前,临床上多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给予常规西药口服治疗,通常能使患者骨质量、构型和强度增加。但长期西药口服治疗,易引发不良反应,影响整体疗效。有研究显示,对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4]。
在中医学中,骨质疏松症被纳入“腰背痛、骨痹、骨萎”范畴。中医认为,肝、肾、脾亏虚是导致骨质疏松症发生之本,瘀血为疾病发生之标[5]。因此,从中医学角度治疗骨质疏松症应遵循补肾益精、活血通络、强筋健骨的原则。本研究自拟补肾壮骨汤中熟地黄有填精益髓的功效;山药有平补三脏(脾、肺、肾)气阴的效果;枸杞子、山茱萸可发挥补益肝肾的功效;五加皮、杜仲、桑寄生均有良好补肝肾、强筋骨的效果;续断可强筋健骨;菟丝子能补肾、养肝、益精;补骨脂补肾壮阳、补脾健胃;淫羊藿补肾壮阳;当归养血活血;丹参活血化瘀;知母泻肾火、滋肾阴[6]。上述诸药联合共奏补肾益精、活血通络、强筋健骨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7],山药、山茱萸具有抗突变、抗衰老、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多重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后下肢疼痛、腰背疼痛、下肢痿软、腰膝酸软、目眩等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参照组,左侧髋骨、股骨颈、Ward's 三角区及左侧位L2~L4骨密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补肾壮骨汤治疗,可有效提高骨密度,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性,且安全性较高,整体疗效更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