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永超 周云飞
(1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 郑州 450003;2 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中医院妇产科 郑州 450006)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以上腹部灼烧感、餐后饱胀、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为主要表现。有资料报道[1],我国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率为18%~45%,占消化内科门诊的50%。目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未明确,缺乏特异性西医治疗,多采取对症处理。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痞满、胃脘痛”范畴,其病机在于脾、胃,脾胃功能失调、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致该病发生[2]。脾虚气滞是其常见证型,故在治疗时宜健脾益气、和胃消食。香砂六君子汤来源于《古今名医方论》,是治疗脾胃病的经典方剂。本研究分析了应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0 例;年龄20~65 岁,平均年龄(32.16±3.51)岁;病程6 个月~21 年,平均病程(8.02±1.36)年。观察组男23 例,女22 例;年龄20~66 岁,平均年龄(33.08±3.52)岁;病程6 个月~20 年,平均病程(8.15±1.40)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入组标准(1)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功能性消化不良专家共识意见(2015 年,上海)》[3]中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标准;按《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4]判定为脾虚气滞型;经胃镜等综合检查,无其他器质性疾病;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有精神疾病;有认知障碍;无法自主沟通;对本研究药物过敏;依从性差;合并器质性疾病;合并系统性疾病;合并全身感染;合并凝血机制异常。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给予盐酸伊托必利分散片(国药准字H20031270)口服,1 片/次,3次/d;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国药准字H20000232)口服,2 片/次,3 次/d。连续服用1 个月。
1.3.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基本方:党参、白术、茯苓各15 g,法半夏、砂仁、陈皮各12 g,木香5 g,甘草6 g。胃脘烧灼明显者加蒲公英30 g,竹茹15 g;嗳气频繁者加桔梗9 g,苏叶15 g;口苦口干明显者加黄芩15 g;纳差便溏者加炒扁豆10 g。1 剂/d,加水煎煮,取药汁300 ml,分早晚2 次服用,每次服用150 ml。连续服用1个月。
1.4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中医症候辨证诊断标准[5]:主症有胃脘胀满、餐后饱胀、大便稀溏、乏力,每项主症按严重程度计0分、2 分、4 分、6 分;次症有恶心呕吐、纳食少、气短懒言,每项次症按严重程度计0 分、1 分、2 分、3 分;将所有症状评分相加则为中医症候评分,评分越高,中医症候越严重。(2)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包括胃动素和胃泌素。(3)统计两组上腹部灼烧感、餐后饱胀、嗳气和上腹痛消失时间。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 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分,±s)
2.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增加,观察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ng/L,±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胃肠激素水平比较(ng/L,±s)
2.3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上腹部灼烧感、餐后饱胀、嗳气和上腹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s)
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机制及发病因素尚未明确,可能与胃动力障碍、胃肠激素改变、精神或社会因素等相关。因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复发率,西医尚无特异性药物,多采用抑制胃酸分泌、促进胃肠动力和助消化等药物治疗,但远期效果欠佳,病情易反复发作。中医学将功能性消化不良归于“胃脘痛、痞满”范畴,《景岳全书·心腹痛》记载“胃脘痛证,多有因食、因寒、因气不顺者……惟食滞、寒滞、气滞者最多”。因此,中医认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多是因脾胃受损、气血失调导致,病位在胃腑,并涉及脾脏及肝脏。脾虚气滞型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证型,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程长,久病不愈,中气受损,致脾胃气虚,因此,在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宜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香砂六君子汤是基于四君子汤加味而来,由党参、白术、茯苓、法半夏、砂仁、陈皮、木香、甘草组成。方中党参具有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功;白术具有健脾补气、除湿清热之效;茯苓健脾渗湿,与白术相配,可增强健脾除湿之力;半夏健脾祛痰、除湿清热;木香和气调中,行三焦之气滞;陈皮具健脾益气、和中镇痛之功;砂仁可和胃降逆、温中散寒;辅以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消除药物烈性,增强药物之功。诸药合奏健脾益气、和胃降逆之功。同时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理论,进行加味治疗,以此增强药物效果。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汤可促进胃肠动力,调整胃肠激素,加快胃排空,加强胃黏膜修复能力[6]。
张静等[7]报道,对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应用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04%,高于常规西医治疗组的66.04%,中医症候评分也低于常规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腹部灼烧感、餐后饱胀、嗳气和上腹痛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效果显著,可减轻患者不适症状。
胃动素和胃泌素是促胃动力性胃肠激素,胃动素是由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多肽类胃肠激素,呈正常周期性变化;胃泌素是经胃窦及十二指肠近端黏膜中G 细胞分泌,具有促进胃蛋白酶和胆汁分泌的作用。治疗后,观察组胃动素和胃泌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可促进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肠动力,改善消化不良。综上所述,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理想,可促进患者症状缓解,改善胃肠激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