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洪金秀
从培训项目的设计角度来说,要采取讲授、体验和研讨三种培训方式。与三种培训方式对应的是讲授课程、体验课程和催化课程三大类培训课程。讲授课程承担红色资源主干脉络的搭建,肩负精神内涵的标准解释和整体轮廓的权威描述的统领使命;体验课程通过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式教学、激情教学、影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整合各类红色教学资源,完成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平衡的目的;催化课程是通过研讨的方式使学员将所学的内容与自己与现实发生关联,促进行动的发生。催化课程是对讲授课程和体验课程的有利支撑。
讲授课程又可以分为主体课程和专题课程。主体课程是所有班次的必修课。通常承担全面介绍红色资源概况,系统阐释红色资源的精神内涵及当代价值的教学目标。主体课程通常系统全面,有血有肉,为学员参观学习和深入思考提供线索、打好基础。专题课程是从不同角度对红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加工提炼,供培训单位从中进行选择。专题课程通常视角独特,引人入胜,帮助学员加深对红色资源的理解和认同。专题课程针对某个点或者某个侧面进行开发和讲授,是对主体课程的补充。比如对于铁人精神类的课程,铁人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启示就是主体课程,而其他的比如铁人的学习精神,铁人的家风,铁人的群众观等课程就是专题课程。举个通俗的例子,就好像一桌菜,有凉菜、有小菜、有热菜,而主题课程是压桌菜,最有特色,几乎只要到这家饭店就必点的那道菜。而专题课程则是其他的在菜谱上客人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要进行组合的菜式。
讲授课程通常具备宗旨性,独特性,针对性的特征。宗旨性是指课程内容突出宗旨教育,呼应党性教育需要;独特性是指与本地资源结合紧密;针对性是指课程要符合学员需求,针对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而设计。挖掘、整理红色资源开发成讲授课程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原则:既要从总体上加以介绍,又要有生动感人的细节。既要讲革命精神,又要讲科学方法。既要讲领袖人物、著名英雄,又要讲组织作用、群众力量。既要剖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又要揭示其背后的原因。既要坚持正面讲述为主,又可从反面加以衬托。
体验课程通过现场教学、体验式教学、激情教学、音像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的交叉运用,还原历史场景、强调感性体验,最终实现“经由感性体验实现理性思维升华”的教学效果。现场教学通常在红色景点讲述前辈的故事,增强对红色精神的情感体验。在设计现场教学路线时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将零散的点穿成线、连成串,把参观变成体验,把讲解变成教学,二是按内外、行业、层级、年龄等划分教学内容,满足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三是采用“一点多题”开发模式,跨线路、多角度呈现,充分释放现场教学点价值。体验式教学以还原历史为原则,通过体验的方式深刻感受红色基因的精神核心意义。比如铁人学院自主开发的“重走创业路”“篝火学两论”等体验式项目通过还原历史场景以及亲身体验,引导学员走进创业年代、理解创业情怀、感受创业激情、接续红色基因,受到学员的一致好评。激情教学以演绎、演唱红色歌曲为主要形式,以营造氛围、激发情怀为目的。在设计中要考虑选择的歌曲,配备师资,流程设计。使学员通过听唱、学唱、齐唱等感官激发,体味过去,加深情感记忆,营造精神体验的氛围和场域,将历史与现实有机融合。音像教学将历史影像资料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段系统、准确地呈现,作为历史见证、明鉴当下、展望未来的知识性内容融入教学,为精神传播提供查阅、参照。
设计体验课程时要紧扣教育主题,加强结构设计;精心挑选主持人,提高其控场及应变能力。同时还要注意不能刻意煸情,防止弄巧成拙;不能为活跃气氛而刻意搞笑,防止将重大题材娱乐化、庸俗化。
催化课程承载传播平台提升品质和增强效果的功能。其核心是围绕教学目标,将头脑风暴、团队列名、世界咖啡等多种学习方式综合应用。通过构建课程催化、模块催化、项目催化等三级催化体系增强培训效果。课程催化是针对某一门主体课程进行的课后研讨,其目的是增强对这门课程乃至这种精神的理解;模块催化是针对整个培训项目中的某个重要模块的讲授课程、体验课程进行的对本模块内容的回顾总结与提升;项目催化是针对整个培训项目而言,是在整个项目结束后,通过小组或个人汇报的方式说体会,谈感受,列出行动计划。通过三级催化系统的建立,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学与用进行结合,增加培训的知识到达率,提高培训学员的行为转化率。目前项目催化已经全部普及在铁人学院的培训项目里。
通过三类课程系统提供听、看、感受相结合的、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再将学员听到、看到和感受到的内容,通过各种学习方式的引导,完成对内容的深入消化和自我整合,给人以系统、完整、深入、有价值感的体验经历和深刻记忆,实现效果的强化,进而达到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和培训效果。
从学员培训后的感受看,传承红色基因类培训经历三个阶段,感动、触动和行动。第一阶段是感动,通过感性的体验,听故事、看视频等,学员被深深感动,闻之落泪是最常见的表现。第二阶段是触动,对当时的人事物、做法、选择,学员从情感深处有认同。这份认同是通过激发学员原有的认知、已有的情感来实现的。第三阶段是行动,也就是培训和学员自己和现在发生联系。学员不仅仅是认可、认同而且能够愿意发生行为的改变。通过前面的讲授课程和体验课程基本可以实现令学员感动、使学员触动的效果,而学习真正发生还是要在通过催化课程来实现。目前大部分的红色资源的教育培训机构开发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讲授课程和体验课程,如何让学员真正从感动到触动,进而到行动,让学员进入培训的第三阶段是大家共同面对的难题。笔者认为将西方的行动学习中的研讨方式与本土的红色资源的内容相结合是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法。在学员听完、看完、体验完之后,给出时间进行思考、研讨、交流、分享各自的感受并列出自己的行动计划,促进培训效果转化。当然目前各个教育培训机构也都在探索和尝试中,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做好传承红色基因的培训,提升培训效果,除了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上进行精心设计与开发外,还有三个问题要加以关注。
一是班主任很重要。班主任本身就是红色基因最好的体现者。真正的培训不仅仅在讲授中,还发生在班主任的日常行为中。以铁人学院为例,每次外部企业来院里学习后学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在你们院班主任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工作中的班主任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播者。真正的学习发生在学员自己的发现、发觉和感悟中。所以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定位与站位,发自内心的做好手中的点滴工作,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员、传播精神。
二是关注培训环境。如何营造一个安全、温馨的培训环境,让学员能够真正打开自我,放下防备。就简单的一个教室布置而言,是排排坐还是分组研讨式的,学员座位布置背后是教学理念,是以老师为中心还是以学员为中心。因此从教室的布置到学员手册的设计,从餐厅到客房,要从点滴细节中体现培训环境的营造,培训氛围的打造,培训文化的培养。
三是关注培训评估。教学评估历来如指挥棒,引导着教育机构及相关人员的努力方向。对于传承红色基因类的培训项目,如何进行有效的评估,将传统的对知识层的考核,转化为对思想转变、行为转化的测量是培训业内的难点。建议从项目设计的环节入手结合培训目标做好顶层规划,把定量考核与定性考评、学员打分与领导评价、当时感受与课后反思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
依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我们有资源,我们更有责任。铁人学院既是对外精神传播平台也是人才培养基地,所总结传授的培训既是大庆的也是全国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是教学的也是体悟的。如果所有的依托红色资源的教育培训机构都能够发挥文化优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独特的精神动力,那么此项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