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的典型考察与思考

2019-10-11 06:54陈玉中周竹君亢霞
中国粮食经济 2019年9期
关键词:粮食

文/陈玉中 周竹君 亢霞

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关键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充分调动多元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巩固产粮大省的稳粮动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促进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相统一,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形成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河南省是我国粮食生产第二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小麦产区,小麦产量占到全国的27.6%,单产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20%,具有发展粮食产业的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保障粮食安全的地位举足轻重。为深入了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情况,我们对河南进行了解剖麻雀式调查研究,针对稳定粮食产能、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形成措施建议。

一、河南粮食市场的主要构成与发展现状

(一)生产类

随着农业现代化转型,全国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既是重要的生产主体,也是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关键一环。数量上看,以合作社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年发展较快。河南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8万家,其中,农民合作社18万家,居全国第2位。2013-2018年农民合作社数量年均增长率为20.6%。入社农户近550万户,占承包农户总数的1/3,社均成员约30户,规模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种粮大户(种植规模50亩以上)和家庭农场(连片200亩以上)分别从2014年和2016年快速增加,分别达到4.3万户和3.9万家。成本效益上,尽管种粮主体稳定增收,但种粮收益始终处于微利或亏本状态。流转地租金、人工成本、物质服务费用上涨较快。尽管经营性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但其仍然是各收入组占比最大的收入来源。从合作社分配盈余看,2018年全省农民合作社可分配盈余超过70亿元,入社成员平均分配1700多元,与全国水平基本持平。社均营业收入约23万元。近年河南省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对稳定农业发展、降低生产经营风险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还没有成为支农性收入再分配的手段。

(二)加工转化类

河南省产值超亿元的行业中,粮食加工位居第二,小麦加工业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工转化类主体在产业链上的特征如下。

一方面,产业链延长推动价值链提升。需求升级推动行业转型,食品消费从面粉向挂面、面食品方向推进,从散装烘焙糕点向小包装产品转变。部分有实力的主食加工企业向生产面包、蛋糕、月饼、速食、速冻等面制品发展,主要从生产线、工艺、包装等方面转型,聚焦新品研发和品牌建设;精深加工方向主要包括葡萄糖、麦芽糖、果葡糖浆、麦芽糊精等。食品加工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逐渐形成寡头竞争。

另一方面,差异化竞争程度提高。目前粮油市场呈现各类龙头企业和粮油品牌充分竞争的阶段性特征,大企业做大做强、小企业做优做精的差异化定位将是未来趋势。龙头企业在收购资金、仓储设施建设、固定资产购置、技术改造和引进方面实力较强,业务向生产环节或利润率更高的粮油转化、精深加工环节延伸,形成新的效益增长点。中小企业品牌化意识增强,在推出精包装、健康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及成本控制方面不断提升产品竞争力,从代加工向打造自有品牌产品转变。受线上渠道冲击的传统贸易商,近年也陆续从经营代理品牌转向建立自主品牌。

(三)商贸物流类

由物流市场、批发市场、交易市场等贸易商组成,具有体量大、示范性强、集聚度高等特征,商品集散、综合服务、辐射带动作用显著。

一方面,集聚效应明显。以物流为例,万邦国际农产品物流园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中心之一,已经形成农产品“买全球、卖全国”的一站式物流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省市。以现货交易为例。河南省粮食物流交易市场承担政策性粮食交易和物流贸易等业务,小麦成交量常年在600亿斤~650亿斤,占全国1/4。

另一方面,服务功能拓展。粮食产业的竞争已经从简单的产量、质量的局部竞争,转变为品牌、功能、链条的全面竞争,企业竞争力提升进一步取决于外部环境整合要素、资源、配套服务的能力。如,万邦国际围绕物流开展精准信息、交易撮合、物流金融等增值服务,引导商户发展高附加值产品,适应消费升级改变散装形象,提升了粮食的品牌溢价、功能溢价空间。

二、发展潜力与短板

(一)发展潜力

1.区位优势明显。河南地处全国市场腹地,辐射安徽、江苏、山东、山西、河北、陕西、湖北等省,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区域合作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发达的公路、铁路综合粮食运输通道,为发展粮食现代物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支撑。电子商务、电子口岸等网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在中部地区率先开通了直达欧洲的铁路国际货运班列并实现常态化运营,综合竞争力在全国中欧班列中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2.市场容量大。河南既是人口第一大省,也是国内重要的粮食集散地、连接主产省与主销省关键节点。与东部销区省份相比,具有粮源基地的优势;与大部分产区省份相比,具有临近消费市场的优势。在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区域战略的引擎带动下,成品粮油消费需求量大,产销对接潜力大,原粮调出量占全国1/10,调出省外的粮食及制品覆盖全国各省份。

3.产业基础较好。河南省发展“优质粮食工程”较早,全省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1204万亩,位居全国第一。粮油加工与配套的物流、批发等下游产业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小麦粉及工业化馒头、挂面、方便面年产量均占全国1/3以上,速冻食品年产量占全国2/3以上,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全省工业经济中最具竞争实力和发展优势的支柱产业。

4.制度创新能力较强。河南省在农业经营制度、市场培育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制度创新优势。郑州粮食批发市场创造了中国粮食流通领域的多个“第一”,被称为我国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的开拓者和领跑者:创办第一个农产品期货交易所,推出第一个粮油价格指数“郑州价格”;先后创建的一系列规范的现货交易、期货交易和电子商务新机制,成为业内共同遵循的规范标准,“郑州模式”成为行业标杆。新乡延津也曾创下多个全国第一的经验:第一家创立小麦中介服务组织、制定地方生产标准、实现小麦期货经营等。

(二)存在问题

1.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够足。新型主体在经营规模、要素投入等方面相比传统小农户有一定优势,但个别也面临社会化服务供给跟不上的问题。除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有能力为社员提供生产服务外,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需求缺口较大,雇工成本高。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相对较强,在统一协调生产资料、技术指导灾害预防、降低农民采购成本、减少经营风险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但部分合作社还不具备自我发展能力。一方面,针对农户不离地的实际而探索的土地托管方式,没有完全改变细碎化经营现状,难以有效发挥服务的规模效益,分散种植条件下合作社提供农资、农机服务成本较高。另一方面,抗风险能力不足。近年由于天气影响,小麦不完善粒、呕吐毒素超标,甚至减产绝产。农业保险弥补了部分损失,种粮收益基本维持在往年水平。若缺乏对粮食生产服务体系的支持,种粮积极性或将受到影响,可能导致经营主体退出土地承包,或缩减种粮规模、非粮化经营等后果,更难以应对粮食产业链升级的要求。

2.主体之间利益联结不紧密。与基地或农户形成紧密利益共同体的本地用粮企业不多,不利于稳定粮源、产品质量和价格。农户及部分新型经营主体的风险厌恶程度较高,对单产和抗逆性较低的优质粮食(优质小麦、高油酸花生等)的接受意愿不强,小规模经营主体种植难以达到品种统一的要求,连片推广效果不理想。此外,龙头企业引领能力不强。尽管省内规划建设了多个以粮油食品为主的产业集聚区,个别地区、个别企业实力较强,但整体上仍存在龙头企业带动效应不明显的现象,全省挂面和面粉产业集中度较低。

3.各类主体长期陷于融资困境。新型经营主体金融支持缺口较大。缺乏必要资产抵押和有效担保是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瓶颈,且现有农村金融产品、服务和贷款抵押方式相对较少,直接融资渠道狭窄。合作社在银行的信用评价体系、获得贷款资格方面存在限制。与用粮企业合作可部分解决资金问题,但资金成本高,以轻资产为主的合作社缺乏传统信贷所需的抵押物,影响合作社稳定发展,也增加了赊账企业的成本。另外,银行停贷抽贷也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粮食企业普遍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占用量大、周转期长,重资产和抵押物少。因政策性收储减少,政策性银行提高了贷款门槛,用粮企业非常被动,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也进一步弱化。尽管出台了有利于民企发展的政策,但金融部门对民营粮食企业的贷款门槛也有所提高,要求提高贷款抵押率或增加抵押物。企业主要依靠自有资金或资产抵押贷款经营,设备升级和品牌建设的资金缺口较大,制约企业全产业链经营发展。国有粮企历史包袱仍然较重,土地变性使用较难,人员安置问题尚待解决。受限于融资门槛,企业多处于低成本竞争,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功能有待进一步发挥。

三、促进粮食市场发展的措施建议

推动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从完善生产者收入支持、市场功能培育等方面,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公平公正竞争的市场环境,提升粮食市场主体竞争优势,拓展产业空间,服务粮食市场发展。

(一)完善生产者收入支持。一方面,完善价格机制改革。粮食作为特殊商品,其价格政策既涉及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更关系到广大种粮农户的利益保护问题,牵一发而动全局。国际市场贸易规则与政策变化也使我国粮食价格支持政策的调整需要更加审慎,加强对符合WTO规则的支持政策的研究,进一步调整收入支持方式。同时以不降低粮食生产核心区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前提,基于当前的生产经营条件,测算价格调整的安全区间,探索“保险+期货”、收入保险等收储制度改革的配套支持政策,在保障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提高产业效益。另外一方面,创新试点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推进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开发成本保障型产品、风险保障型产品。针对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特征,设计差异化的灾害保险。如针对近年导致小麦减产与质量下降的气候特征,设计涝灾、风灾等险种。

(二)提高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落实粮食风险基金、“优质粮食工程”、产粮大省(县)、产油大省(县)等财政支持政策,统筹粮食领域财政资金向产业发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向倾斜。对于产业集聚区核心产区、产粮大县和超级产粮大县,从省级层面实现均衡性转移支付。在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之外,补贴资金由省级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使用,逐步取消市级政府资金配套,切实减轻粮食生产的财政负担。

(三)优化市场竞争环境。一是予以合作社正常同等的市场经济法人地位,使其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二是对国有粮食企业实施分类改革,实现减员增效。对于历史包袱较重的仓储企业,明确保基本的公益性定位,不过度参与市场经营,妥善解决人员安置社保资金、政策性挂账等问题;对于竞争性国有企业,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收购期间开拓贷款渠道,放宽贷款条件,创新对其融资支持方式,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三是建立与贷款资格挂钩的信用评价体系。针对粮食产业从硬件到软件暴露出的竞争力不足问题,对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加大贷款保障,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和品牌建设。

(四)发挥现货市场的市场服务功能。一方面,增强现代服务能力。把拓展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完善市场建设的中心任务,发挥现货市场为政府宏观调控服务、为粮食企业经营服务、为农民粮食生产服务的职能。围绕建立信用机制和风险防控,为企业提供融资、物流、中转、储存、监管等服务,将提供产业链服务作为现货市场发挥竞争力的核心优势,为企业提供降成本、提质效的服务支持,扩大平台的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另一方面,发挥口岸等资源优势。以粮食口岸、中欧班列等进出口贸易节点发展为契机,通过拓展贸易范围、扩大贸易规模等途径,从更大范围组织货源,交易品种向工业品、食品扩大。借助信息集成的强大优势,强化优势产业对接和产业链延伸、配套。

猜你喜欢
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十八连丰!我国粮食产能稳步提升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逆向倒推,非比寻常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6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白俄罗斯收获750万吨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