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舆论监督工作调查报告

2019-10-11 07:47齐建国王倩松
中国记者 2019年9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日报青岛

□ 文 / 齐建国 王倩松 王 杰

为贯彻执行青岛市委加强舆论监督报道的部署,《青岛日报》编辑部于2019年2月18日成立舆论监督部,2月22日推出“曝光台”栏目,截至8月15日已经刊发舆论监督报道114篇,其中涉及营商环境方面的49篇,涉及群众办事难方面的65篇。力度之大、声势之强、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这场影响广泛的舆论监督,让青岛城市的政务环境、营商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焕然一新。

一、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工作的整体情况

今年2月,根据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的要求,《青岛日报》迅速启动舆论监督报道,建立了由总编辑把关,分管副总编辑负责的舆论监督工作领导机制,从全报社调集优势力量开展舆论监督,并逐步形成了舆论监督记者与行业记者之间的联动机制,互通信息,协调发稿,保障了舆论监督稿件的数量和质量。在信息源方面,在青岛日报社所属全媒体平台广泛征集线索的基础上,与青岛市政务服务热线12345深度联动,构建了立体、丰富、多元的线索保障机制。

(一)从曝光内容上看,《青岛日报》舆论监督精准聚焦营商环境和老百姓办事难两个重点难点领域

《青岛日报》推出“曝光台”之时,正值青岛全力深化“一次办好”改革的时机。青岛日报舆论监督部积极关注青岛行政审批环节存在的堵点和痛点,先后推出《办理往来港澳通行证签注业务——同一个问题咨询处和窗口工作人员给出了不同答复》《西海岸新区政务服务大厅:楼上楼下跑三趟最后才说不能办》等多篇相关报道,从办事效率不高、审批手续繁复、服务态度消极、政策落实不力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监督报道,打响了针对行政审批堵点问题的“攻坚战”。同时,刊发了《青岛两项海洋科技成果为何远走他乡?》《房屋漏雨浇凉了创业心》《小微企业贷款“过桥”还是这么难》等监督报道,直面青岛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个现实问题,为青岛营商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推动力。

正确开展舆论监督,有利于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有利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推进工作。在已经刊发的涉及百姓办事难方面的65篇报道中,紧扣当下群众反映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从市容环境、交通、文化旅游、公共服务、工商物价、住建规划和医疗卫生等全面开展舆论监督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比如,《市南区南京路房管所:房屋面积有误差十年也没弄明白》《城阳区行政服务中心:服务窗口忙闲非常不均有的需排队1个多小时》等稿件,曝光了一批群众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烦心事。这些报道多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从个案折射出系统性的作风懈怠、懒政怠政、监管缺失、法规滞后等问题,以舆论监督的力量推动了一批市民关心的老大难问题的解决,在市民中引起了非常好的反响。

左图 青岛日报记者接待来访人员。

右图 青岛日报记者入户采访。

(二)从办理情况看,一批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为立体、综合、全方位地搞活一座城,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内生动力提供了有效助力

《青岛日报》这些监督报道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绝大部分区市、部门都能积极回应、迅速整改,截至目前已经推动解决91项问题(事项)。

《青岛日报》3月16日在一版刊发《一张小小社保卡反映出懒政、怠政、不作为》一文,曝光了市民小王在为妻子办理社保卡转移手续中,多次拨打青岛市社保咨询电话却无人接听,电话终于接通后又遭遇踢皮球的经历。市人社部门在全系统迅速展开了提升服务水平的各项工作,党组成员带队深入全市人社系统窗口单位,明察暗访,进一步梳理为民服务中存在的堵点、痛点、难点,加强对基层服务工作的指导和执纪问责。

3月26日刊发《房屋专项维修资金,咋这么“难”用?》后,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当天反馈表示,将全力攻克“使用难、表决难、信息化水平不足”难题,发挥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的作用。该管理中心目前已启动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系统建设的前期筹备工作,切实简化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审批。

7月22日刊发《九大海水浴场:“九龙”分治五花八门》后,市城市管理局迅速出台整改方案,将海水浴场联席会议制度与长效机制相结合,还市民游客一个洁序净美的浴场环境。

(三)从传播效果上看,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得到进一步彰显

近6个月来,“曝光台”栏目的监督效果十分显著,对市民关心的民生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发起一个又一个攻势,极大地提升了青岛日报舆论监督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多次提到,青岛的舆论监督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工作,并在各种会议和外商接见等场合对青岛日报的舆论监督工作给予肯定。

冰凉了很多年的党报监督热线重新“火热”了起来。《青岛日报》也陆续接到被采访对象和市民的来信、来电,表达了他们对于《青岛日报》推出“曝光台”栏目的肯定和期望。

2月28日,《青岛日报》刊发了《电话一拔就通难题一时难解》的报道,当事人某测绘公司总经理王先生激动万分,见报当天,他发动亲戚朋友在青岛全城购买《青岛日报》。

5月6日,《青岛日报》刊登《12年了,近400拆迁户仍在外租房》的报道,推动了水清沟片区回迁安置工作进程。拆迁居民选派代表给日报舆论监督部送来了锦旗,盛赞“责任媒体 服务于民”。

二、舆论监督工作取得的经验

开展舆论监督近6个月来,在推动中心工作、服务百姓生活方面已经取得良好成效,基本达到了“报出影响,创出品牌,形成经验”的初衷。

——坚持党的领导。舆论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多次对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做出指示,市委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领导小组专门出台了《加强新闻媒体舆论监督工作的实施细则》,从制度上保障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助推中心工作作用,切实解决监督回应不及时、回应层级不高、整改措施浮于表面等问题,为报社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提供了尚方宝剑。青岛日报社党委高度重视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将其作为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切实做到监督报道与主题报道、动态报道、典型报道四分重任有其一,同时研究、同样分量、同等重要。

——形成品牌影响力。品牌是一种更高的价值追求。每一篇振聋发聩的监督报道的生成,都是一个思维缜密的系统工程。从线索征集和甄别、现场采访再到角度选择、证据确认、标题制作,在构成每篇报道的文字链中,都始终贯穿着“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的工作准则,有理有据,直击要害。许多经年沉疴,许多积弊顽疾,在一篇篇报道的推动下,得到了解决,老百姓心气顺了,企业家信心更足了,城市形象得到完善提升。“热心服务,线连百姓”“百姓投诉挺上火,盼望部门快解决”“在青岛没烦恼”这些舆论监督的标识语,琅琅上口,被广大市民口口相传。作为市委机关报,《青岛日报》和人民群众的联系重新密切起来了。在青岛,舆论监督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

——加强统筹调度。《青岛日报》建立了由总编辑把关,分管副总编辑具体负责的舆论监督工作领导机制,舆论监督部每周五部门例会研究分析监督线索,编辑部每周一例会专题研究报道题目。建立了严格的审核机制,每篇稿子见报前都要经过部门主任—副总编辑—总编辑—舆论监督联席会四层审核把关。建立了以日报为主、全报社联动,以舆论监督部为主、各全媒体中心配合的全员监督模式。

——强化考核激励。在日常考核的基础上,凡监督报道刊发后一律按4-5倍标准计发考核分值,因特殊情况不能见报的按照3倍标准计发考核分值。许多调查深入、问题尖锐、监督有力的稿件被评为编辑部好稿,经常获得嘉奖。

——强化人力和物质保障。在原来的社会舆情部基础上,从集团各报、编辑部各全媒体中心抽调精兵强将,扩充成立了现在的舆论监督部,保证充足的人力投入。为了方便记者开展工作,还采购了录音录像等暗访设备,并优先保障记者暗访用车。

三、关于加强舆论监督工作的思考

(一)要站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立场上,认识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舆论监督能够起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促进问题合理解决与顺利解决的作用,是医治社会顽疾的良医妙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以党内监督带动其他监督,积极畅通人民群众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渠道,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习惯在监督下开展工作,决不能拒绝监督、逃避监督。”

然而,长期以来,不少领导干部习惯于把舆论监督报道叫做负面报道。究其原因,有的滥用权力,做了亏心事,见不得光,害怕面对舆论监督;有的没有有效行使权力,履职尽责不到位,怕曝光以后被追责问责;有的认为“聚光灯下不好办事”,担心舆论监督给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说过:“说我们的不好就是负面消息吗?不是。判定报道的正面负面问题,应该从是否有利于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来考虑。”

各级领导干部应该习惯于在监督下工作和生活,正确对待舆论监督,及时解决舆论反映的问题,使自觉接受、正确面对舆论监督成为为官从政的基本功。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为目的,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

监督的目的是为了推动改进工作。当前,围绕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青岛市委提出要精兵强将攻山头,典型引路稳阵地。要放大坐标,开阔视野,对标先进,“学深圳、赶深圳”。舆论监督就要围绕青岛市委中心工作,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紧跟青岛市委步伐,把好全市工作“脉搏”,发挥好“情报员”“别动队”作用,积极聚焦各种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更好地对百姓关心的各类问题进行准确监督、依法监督和建设性监督。要助力树立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城市形象,助力实现“在青岛没烦恼”的工作目标,将“曝光台”真正打造成青岛主流媒体的舆论监督高地。

在具体工作中,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调查采访工作,讲求监督的准确性、监督过程的科学性,依法开展舆论监督。要把说事实、提问题、找依据作为监督报道的主要内容,既摒弃“旁观者”的看客心态,也不要把自己放在“裁判官”的位置上。要尊重客观事实,不主观臆造、不弄虚作假。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进行舆论监督,不能把舆论监督弄成舆论审判。要善于从中心工作大局出发分析判断问题,把握好时度效。

用开放的思维和方法进行舆论监督,在全社会形成激浊扬清的集体共识。关起门搞舆论监督,一定是搞不好的。只有敞开大门、广开渠道,才能触及到真正的痛点和堵点。为此,《青岛日报》与市政务热线12345紧密联动,构筑起立体、多元、多方位的信息池,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倾听到群众的关切和呼声,从多个领域、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击溃影响城市发展的“中梗阻”,在全市政务系统形成了“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主动整改曝光的各种问题”的共识。

(三)着眼提高“四力”,加强记者队伍素质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做好舆论监督工作,只有深入事件现场,深入市民生活,深入社区村庄,才能感同身受,写出的报道才更有力度与温度。在艰辛的报道一线,记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到了锻炼,对公平正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善于发现问题、准确做出判断、冷静做出分析,业务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步得到提升。除了专业监督记者,行业记者搞监督也是一个创举。常年的职业生涯,让行业记者对所报道的领域熟稔于心,但也往往熟视无睹。事实证明,行业记者转变一下视角,从监督的角度观察行业,一定对行业问题看得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层次,写出来的监督报道更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保证报道真实、全面,经受得住各方质疑和时间考验。

下一步,《青岛日报》准备建立轮岗制度,把舆论监督作为“四力”教育的有效载体,让采编人员在开展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同时,也将采取有力措施关心、保护做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为他们鼓劲、加油、撑腰。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日报青岛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灵感日报
青岛明月申牌?
灵感日报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