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随波逐流

2019-10-10 06:04李丹芃
音乐生活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四重奏阵雨室内乐

李丹芃

当琴弦的振动逐渐微弱,最终消散于空中,没有谢幕亦没有学声,舞台与观众席皆陷入了长久的静谧。如果说音响本身的终止通常代表着作品的结束,那在2019年的这个秋夜,梅西安这部《时间结束四重奏》的结尾则更像是由演奏家与观众共同谱写——以永恒般凝结了的时间与空气呼应了作品的主题。也许并非所有人都如此清晰地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与含义,但相信在场的每个人,无不在这一刻臣服于梅西安所创造的庞大神圣和汹涌感动之中。

室内乐,从来都是作曲家们着重耕耘之处。如果我们将目光拉近些便不难发现,二十世纪至今,室内乐的发展愈发繁茂。更丰富多样的组合形式,更宽广自由的创作空间,使中外作曲家频频将天马行空的巧思和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播种在这片田野上。2019年11月7日晚,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北京当代乐团专场音乐会”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上演。北京当代乐团是中国首支职业现代室内乐团,由著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秦文琛教授担任艺术总监,旨在广阔的国际艺术视野下,聚焦二十世纪以来的经典现代音乐作品,大力推动中国当代音乐的发展,成为当代中国音乐新风尚的倡导者和践行者。当代音乐,对于大多数听众来讲几乎是晦涩的代名词一般,而本场音乐会还未开始,似乎便更加剧了当代作品与听众间的隔膜:音乐会一向有为观众提供作品介绍的传统,尤其是当代作品的音乐会,通常会为观众提供详尽的曲目介绍以及欣赏角度以求更多的理解和认同。而《北京当代乐团——北京国际室内乐音乐节专场音乐会》则一反常态,不仅没有为观众提供任何文字材料,甚至没有主题。一支年轻的乐团、一批年轻的演奏家、一些“年轻”的作品,曲终人散前,任何事似乎都是未知的。

本场音乐会的选曲由中法两国作曲家各占一半江山,作品创作时间上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下至我们身处的2019年。上半场的时光由中国作曲家许舒亚的《题献Ⅲ》(2012)、王尔清的《阵雨习作》(2019)以及法国作曲家布鲁诺·曼托瓦尼(BRUNO MANTOVANI)的《来自那逝去的梦》(Dun reve parti,1999)共享:下半场则全部交由本场音乐会的重头戏——梅西安的《时间结束四重奏》(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1941)。

如何理解美一向是我们在讨论现代音乐时的重大议题。或许不同的听觉习惯和音响感受会影响我们看待美的角度,但无论我们站在哪一侧,梅西安的《时间结束四重奏》无疑都是出类拔萃者。四重奏的乐器包括小提琴、大提琴、单簧管和钢琴,这种配置在当时并不多见,它的形成源于梅西安在1940年被德军俘虏转移到战俘营期间相继遇到的演奏家们。虽然名为“四重奏”,但全曲的8个乐章中,它们并非全部在场,乐器的组合形式是十分丰富的。梅西安的作品中永远充斥着他对三个主题的痴迷:爱人间的深情、对自然的敬意以及对宗教的虔诚。虽创作于战争年代,但《时间结束四重奏》比起其他同期作品显得更为与众不同一些:没有硝烟、没有撕心裂肺的喊叫、没有机械的秩序感,反而是充滿了对美的追求以及对信仰的虔诚向往,而作品中一闪而过的俏皮,又展现了一些对世俗的期待,使其比传统的宗教作品沾染了更多的人性光辉。虽然那时的梅西安只有31岁,但这部作品却毫无年轻人的急躁与冲动,反而充满着返璞归真之感。如果从技术层面,尤其是节奏方面来认识,《时间结束四重奏》无疑是20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比起它所承载的内容,再多的技术分析或许都显现出些许苍白。对于这样的作品,全神贯注地聆听始终高于一切。

无论是对于创作者、演奏者还是欣赏者来说,“色彩”无疑是当代音乐中相当重要的一支点。上半场的三部作品对这个支点的把控可谓别具匠心。它们均在常规乐器的音区及演奏法进行了不同程度上的开发:弦乐的近指板、近桥码,弓尖演奏;管乐的喉音、花舌、微弱气息吹奏等,这类演奏法虽然在现代作品中并不鲜见,但如结合作品的话语系统用以塑造不同的意向与角色,则仍富有创新性;不囿于此,后两首作品还使用了管乐的低音高音乐器,进一步拓宽了音高音色的范围和表达力。同时,三部作品又都基于各自的创作目的通过乐器间的组合营造出曼妙多彩,极具氛围性的音响效果。然而,即便这三部作品有如此多共通之处,但它们所展现出的气质却是截然不同的。

许舒亚《题献Ⅲ》是为了纪念美籍俄裔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1899-1977)逝世45周年而作的。其构思基于今天已被遗忘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风格,在英国作曲家John Taverner(v.1490-1575)的弥撒曲的主音阶与和声的风格基础上重新建筑新的概念、注入了现代元素创作而成。虽然取材于西方的早期音乐,作曲家本人又有较长的留法背景,但作品中却全然不乏中国风格因素。具有五声性的音高材料、线性的织体、自由洒脱的速度与结构加之作曲家对演奏法的精微处理,尤其是管乐的滑奏与气声,共同赋予了作品浓厚的中国古典气韵。

《阵雨习作》选自王尔清于2018年开始创作的大型系列作品《马孔多》。该作围绕着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加布里埃尔·马尔克斯的小说《百年孤独》中的三个意象展开。其中,《阵雨习作》是专门为北京当代乐团创作的。在全曲8分多钟里,雨的各种姿态纷然呈现。钢琴的滴滴落下;弦乐声部的绵绵阵雨;风中飘忽摇曳的管乐声部,不同音色的乐器叠加使这场雨在不同的形态切换间具有了由近及远的空间感、层次感。《阵雨习作》是潺潺的,不过分激烈,也无汹涌的情感表达。如果说我们在初次聆听时大量捕捉到的是作曲家对雨这个意向本身的塑造,在它的淅沥与滂沱间浸没,那当我们想到《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在下雨”这平淡语句间的隐喻和对宿命的毫无察觉,或许又会对《阵雨习作》这本无叙事功能的作品,产生更多的情绪与触动。

对我而言,王尔清和曼陀瓦尼的作品皆是浪漫的。如果说王尔清的浪漫是阴郁、清冽的,那曼陀瓦尼则正相反。法国人骨子里的热情在其作品中尽显无遗。《来自那逝去的梦》的法语发音与“a rave party”(狂欢派对)极为相似,作品的基调我们从名字中就能可见一斑。音乐素材来自于科技舞曲(techno),在作品的前一部分中,我们只能大致感受到动态声部与静态声部的对应,尚且不能非常清晰的把握这部作品的整体风格,那在作品的后一部分,一切似乎都变得显而易见。我们不仅可以听到由几位演奏家共同编织的极富现代审美意识的斑斓和声,也可以在每个独立声部中抓住十分鲜明的现代节奏特征。管乐、弦乐、钢琴的音色层次在交融汇流中各自野蛮生长,共同形成了蜂鸣喧闹的电子音乐音响效果。用严肃音乐的样式表现当下新兴的音乐潮流并不多见,《来自那逝去的梦》在饱有多样化的现代元素之时又不对传统的音乐思维全盘摒弃。曼陀瓦尼为我们传递的不仅是音乐本身,更能感受到他不拘一格的当代观念与艺术追求。

卓越的作品需与精湛的演奏互相成就。当晚,乐团中的每位演奏家都为作品奉献了自己独奏家水准的技术,尤其是四首作品中的交集:大提琴家莫漠、单簧管演奏家克丽斯、小提琴家何畅在几个尽显演奏家个人风采的片段,均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表现。《时间结束四重奏》第五乐章“颂赞耶稣基督的永恒”,充满着离世且崇高的宗教含义,但莫漠的诠释却在节制中又富含个人的情感表达,令人动容;第三乐章“鸟之深渊”中单簧管将自己的效能拓展到了极限,中低音区沉闷呜咽,高音区尖锐呼啸,升华为一股自然的力量在宇宙间回响。除此之外,他们对现当代作品的理解和把握更为令人惊叹。面对过去的任何一个音乐时期,我们都有一些总体风格可以把握,不论何种作品似乎都并非无迹可循。而在此时此刻,在作品差异化呈井喷式爆发姿态扩大的当下,我们不得不对演奏家提出视野和思想上的更高要求。同时,室内乐显然也不是演奏家的个人领地,这正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支“职业现代乐团”的重要原因之一:通常情况下,克服个人技术和团队配合问题将作品完整呈现已属不易,很难再要求更细腻精致的配合与处理。而北京当代乐团,除了有各个演奏家在水准之上的精湛演奏外,更有令人惊叹的默契和更深层次的打磨——《降雨习作》中多维的景别塑造、《来自那逝去的梦》中迷离混沌的音响效果以及《时间结束四重奏》中宛若一人的齐奏,都为我们展现出这支乐团的专业素养和处理当代作品的能力。

在这个信息每日如洪流般扑面而来的时代,我们的作曲家得以在不同语境中进出,音乐作品因此散发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夺目的异彩。音乐不仅是乐谱与音响本身,也比从前在更大程度上阐释着意识与观念。仅仅一晚就可以发现,愈发多元化的内容得以被注入声响之中:《题献Ⅲ》中暗藏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气韵;《阵雨习作》中对自然和拉美文学的瑰丽想象;曼陀瓦尼对当下流行音乐文化的解构重塑:梅西安的人文关怀和对宗教中永恒的神往。放眼当下,留给作曲家的画纸边界被无限拓宽,音乐本身的涵量也在不停被重新定义。作为听众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抗拒这股汹涌而来的浪潮呢?不如随波逐流罢。

我想,如果传统作品予人的更多的是美感上的享受,那当代作品或许更寻求观念上的共鸣。何其有幸,这种共鸣籍由北京当代乐团之手引发,完满传递于观众的耳里、心中。过去的我们總是更多沉溺于如何更准确地诠释、更精细地解读距离我们数百年之远的作品,却不太情愿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声音多停顿一下。当我们不停回望过去时,也更应具有为当下发声,与当下联结的能力。又是一个深秋,北京当代乐团正将满周岁。路虽漫漫,但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人在披荆斩棘,求索前行。

猜你喜欢
四重奏阵雨室内乐
阵雨来
四重奏
东平路上的秋日盛事
乡村振兴“四重奏”唱响美丽新农村
我国民族室内乐演奏形态分析
上海四重奏组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
阵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