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娟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初中英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学生英语学习水平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很多学生的词汇量小,不同的学生之间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所以阅读教学步履维艰。为了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水平,教师需要扩大学生词汇量,为阅读积累词汇;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开展合作模式,组织学生整体设计思维导图;强化校本课程研发,提高阅读教学水平;以读促写,打造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积沙成塔,集腋成裘。阅读自然少不了一个个的词汇,离不开扎实的词汇量。但是当前学生词汇量小,在阅读时常常会感觉到困难。为此,教师必须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为阅读积累丰富的词汇。比如在Its raining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有关的天气词汇以及与天气有关的语法知识,而后在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短语、语法之后便要求学生自主地阅读教材内容,做到预习,并初步了解教材中内容,使其不再对新知识感到陌生。如此,学生了解了关于天气的语法知识,掌握了更多的天气文化知识,进而提升英语阅读的兴趣,阅读也降低了难度。
基于语言学相关理论来看,阅读教学活动并非仅仅满足于让学生通过此种活动实现对特定语言知识的习得以及对特定语言技能的掌握,更为重要的目的在于借助此种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让学生能够实现对语言所承载的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以及对语言所依附的特定文化背景的熟悉,进而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能力。从英语语言教学的角度来看,学生在语言天赋以及知识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而英语教师所应当做到的便是:要确保英语语言教学活动实现对每一个学生的覆盖,从而让其能够高效地习得英语语言知识,并从中感受到英语语言知识增益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有鉴于此,英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时,首先便应当注重遴选同学生接受程度相匹配的阅读素材,以便通过这些素材的应用,让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专注于英语阅读活动,并且这样做亦能够避免因阅读素材难度过于艰深,而导致学生丧失了自信心,也避免了因阅读素材过于简单、平白,而造成学生形成了对英语语言知识学习产生轻视态度。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当中,笔者考虑到班级学生在英语语言知识学习过程之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性,有意识地采取了分层阅读教学模式,也就是说,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其选择了不同的阅读素材,这些素材涵盖了英语故事、名人传记、自然风光等内容,以此保证了学生能够在阅读这些素材的过程之中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而且借助这种分层阅读教学活动的持续开展,不但让学生增进了英语阅读水平,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之中实现了对不同国家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的了解,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从而达成了素质教育的目的。
从教材体例来看,其阅读理解部分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而且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内容和难度也随之增加和提高。有鉴于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之中为了帮助学生化解阅读理解的难度,便将思维导图引入到英语课堂之中。具体的做法是:笔者将授课班级的学生搭配成几个小组,要求每组学生要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思维导图,通过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之间彼此掌握了分工协作的窍门,同时亦帮助其降低了对英文素材的阅读理解难度。如在讲解九年级第三单元《We are trying to save the earth》一课时,笔者便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完成“grasp the topic”的阅读任务,每个组均要找出文中每一自然段的关键词与中心句,并以此为支点勾勒出思维导图。借助这一方式,各组学生均实现了对这篇英文文章的较好理解。
如今,仅靠教材中的英语教学,是不足以大幅度提升学生英语阅读水平的。如果有条件,学校还应该进行校本资源的开发,根据当前本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结构,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学习水平,购买符合本校特点并具有新课程理念的阅读教材,同时也应该在互联网上搜集更多适合初中学生、符合他们阅读兴趣的阅读材料和阅读资源,比如有关影视剧、旅游胜地、国外文化等的英语阅读资料,这些材料有实际意义,受学生的欢迎。通过组织有意义的材料来组织初中阅读教学,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
英语教师要意识到英文阅读同英文写作之间的内在关联,即阅读为语言输入过程,写作为语言输出过程,这两个过程是不可分割的。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致力于打造英文阅读同英文写作结合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素材进行仿写练习,从而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1] 孙洁.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 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 2014(05).
[2] 王素.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3.
[3] 么少云.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策略的运用[J]. 教育教学论坛, 2015(11).
[4] 成文.以学生为中心的初中英语阅读有效教学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9(11).
(作者单位:江西省石城县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