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
针对靶点精准打击
国务院发布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精准医疗的研究和发展列为重中之重。今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了最新一期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目前,恶性肿瘤死亡占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平均每天超过l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有7.5个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年恶性肿瘤所致的医疗花费超过2200亿,防控形势严峻。
“抗癌驶上精准治疗‘轨道,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基因检测、生物信息及大数据科学集成的新兴医疗模式。”亚洲临床肿瘤学联盟主席、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长李进教授强调,精准治疗的模式已经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依靠化疗、手术、放疗等单一手段的抗肿瘤治疗方式,临床上通过靶点治疗,特别是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放疗、化疗甚至和各种靶向药物联合,均获得了巨大成功。
李进教授强调,目前已经清楚地知道某些肿瘤基因突变类型、靶点等在细胞内的分布,据此给予针对性的分子靶向治疗,这就是精准医学,也是精准肿瘤治疗的内涵。同时开发药物对这些靶点进行抑制或者灭活,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随着精准医学理念的发展和开发,肿瘤的治疗更精确,更低毒,疗效更好。
乳腺癌按慢病管理
目前观点认为,晚期乳腺癌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按照慢病来进行管理。
“只要患者经济允许并能耐受,内分泌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应作为维持治疗最重要的选择予以考虑。”国家新药(抗肿瘤)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徐兵河教授指出,聯合治疗疗效高、起效也快,越早内分泌联合治疗患者获益越大。目前,迫切需要集合各方力量共同发起一些设计良好、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以寻求晚期乳腺癌的最优治疗策略与最佳药物选择。
“近10年来,多项国内新药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维持治疗方面,最为关注的可能是维持化疗,包括联合化疗方案的维持,联合化疗后改为单药序贯维持,还有换药维持。”徐兵河教授总结了乳腺癌药物临床研究未来的四个发展方向,即寻找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键基因;更方便、准确的预后因子检测;基于基因水平的研究设计以及基于大数据融合发展。
40岁后应精准筛查
“有某种癌症家族史的人,在40岁后最好做一下精准防癌筛查。”海峡肿瘤精准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0医院肿瘤科主任陈曦主任医师介绍说,现阶段,基因检测也已成为临床疾病诊断、靶向治疗的重要技术,通过抽血检测出是否携带有癌症易感基因,筛查患癌风险高低,或者帮助早期发现癌症。
针对有些患者对出国治癌的误解,陈曦主任医师特别提醒,在新药研发方面,我国的确是与欧美发达国家有差距,但绝大多数情况下,我国常见癌症的治疗水平并不逊色于国外。国务院宣布进口抗癌药零关税后,国内诊疗的优势更加明显。
此外,有些晚期恶性癌症,可以尝试新药临床试验,不仅给患者提供了一个免费治疗的机会,也从新疗法中得到目前国际上最好的治疗。目前新药临床研究国内外几乎同步,但患者切记要到有资质的正规医院尝试新药临床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