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娟
[摘 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众所周知,分层作业的理念也被广泛认可。在教学中统筹兼顾全体学生,分解目标、细化流程、降低难度,并在设计和实施时密切配合,是一个提高课堂效率的新举措。
[关键词]目标;分层;细化;实施;细化;坚持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54-02
根据数学知识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接受习惯,将教学目标分解细化,制订出循序渐进的教学目标,进行精致备课,分层实施,针对性更强。分层教学的目标需要在情境创设、组织互动、反馈交流等方面凸显,切实提升课堂效率,力争让所有人学有所得。
只有对教学目标分解细化,才能做到精致备课。要想在课堂上实施目标分解细化,课前必须认真策划。比如,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学生思维敏捷,B层学生态度认真,C层学生消极怠工,然后根据三个层次学生的差异,先总体部署,再分解细化每一个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子目标都贴合学生的学习现状。
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对一节课教学思路的总体布局,可分为一串串分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分阶段实现。如“已知某数的几分之几是几,求某数”的第一课时,可将目标细分如下:①横向单元目标,总结整理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的题目类型;②同类题目的命题目标,比较整数、小数、分数除法的异同,渗透百分数、比的解题思路;③数学实践目标,训练学生求未知量的方法技能。如此分解细化总体目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2.宏观目标
分解细化后的小目标比较容易实现,它建立在学生知识基础之上,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服务,并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全册目标相关联。课时宏观目标结合了课程特点,确定该课讲述的方式和重点,甚至是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以及教法,并适时渗透一般数学思想方法。如在上述案例中,C层学生的目标设计如下:①认清这类题型;②能提取甄别单位“1”,以及与之相关的数量关系;③掌握用方程法解题。B层学生的目标设计如下:①会根据题意画线段图;②会同时运用算术和方程两种方法解题。A层学生的目标设计如下:①会根据线段图编写题目;②会改变背景来验算。如此安排方能因材施教。
3.微观目标
数学教学微观目标是对一个知识内容的具体教学建议和教法指导。许多教师喜欢凭经验确定微观目标,而科学的做法是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分层设计微观目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教学更有针对性,最大限度体现出数学学科的系统性、逻辑性。仍以上述案例为例,其基础宏观目标“能确定单位‘1,以及与之相关的数量关系”,可根据学生学力继续分解:①C层学生寻找单位“1”;②B层学生寻找与之相关的数量关系;③A层学生思考单位“1”的用处。这样设计微观目标,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
教学目标确定后,就应该设置相应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把分层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贯彻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吸引学生注意,使目标在课堂上逐步实现,提高课堂效率。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学情对A、B、C三个层次学生分层备课,形成预案。
教学预案是对学生分层处理的产物,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设立不同档次的目标。比如,C层学生只需掌握教材书面内容,内化例题蕴含的基本方法;B层学生需在学习方法上增加一定的灵活度;A层学生则需要在灵活的基础上学会创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创设有趣情境,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以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1)课堂导入情境。导入环节承前启后,一个好的导入在一开始就能引起悬念,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原有认知结构平衡,激活学生思维。如教学“倒数”时,教师板书了一个大大的“倒”字,问学生如何理解“倒过来”,并设置悬念——这节课会将数字倒过来。此时,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热情高涨。(2)课中教学情境。学习数学知识是逻辑性构建的过程,逻辑建构也需要兴趣参与。教师应设计出一个接一个的悬念和高潮,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开谜题,一次次化解难题,让学生始终处于刺激和惊喜之中。如在“圆的认识”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触摸圆片—实物抽象—概括特征—讨论规律—解决问题”等一系列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直观认知—观察体验—探究揣摩—归纳总结—应用拓展”的数学学习过程。(3)课堂总结情境。教师也应设置拓展情境,既联系当前知识,又关联未知问题。这样的问题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无穷,能促使学生产生继续学习的强烈动机。如复习“圆的周长”后,教师出示情境:你能求出一卷卫生纸的长度吗?激勵学生思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充知识容量。
目标分层教学离不开教师主导,教师的“问题驱动法”指引着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是优化课堂的关键因素。(1)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迁移。数学的新知一般是对旧知的升级深化,教师设法指导学生从旧知中发现和提炼新知。课前先梳理出相关旧知,为学习新知铺路。(2)学法、教法的指导,磨炼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地干预点拨,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转型升级。(3)突破重难点,消化知识。数学知识难在抽象性上,它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相矛盾。将重难点目标分化分解,结合子问题逐渐突破。(4)于知识归纳中培养思维能力。数学中的公式定理都是归纳出来的,即将感性材料概括成理性规律。制订教学方案和分层学习内容,落实因材施教,打破过去一把尺子量到底的陋规,让教学目标分层落地。
如,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第一步从正方形开始,先规定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为1个单位面积,然后以正方形的个数来反映图形的面积大小。如一个图形含有10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10平方厘米。此为面积知识的总起点,也可以说是总开关。在推导归纳长方形面积公式时,就可以从旧知中提炼,先按照一定规则将长方形分割为若干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再根据正方形的数量来确定长方形的面积大小。此时,教师进入第二步,引导学生发现新方法。改变靠画方格来一个个数数的旧办法,将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划分为1厘米的线段,这时长上面画出的线段数就等同于方格列数,宽上面画出的线段数就等同于方格的行数,行数乘列数就是方格的总数,进而利用新方法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S长方形]=长[×]宽。这还只是“学会”,要达到“会学”,还要教会学生在已知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割补法使平行四边形变形为矩形,然后按照矩形的面积公式来推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最后让学生自主探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2个三角形,将梯形转化为2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真正达到“会学”。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分解细化目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实施差异教学,使人人都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切实可行、更精准高效。
[ 参 考 文 献 ]
[1] 周玉燕.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J].小学数学教育,2017(17):22-23.
[2] 李彩兰.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策略研究[J].甘肃教育,2019(06):85.
(责编 吴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