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四叶神经”提高解题效益

2019-10-10 03:57方丽娜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复习大脑

方丽娜

[摘 要]解题教学是毕业总复习教学最难啃的一块“硬骨头”。解题复习教学中,由于教师面面俱到讲得太多,层层加码使学生不堪重负,环环推进落入俗套,丝丝入扣缺少反馈,而且传统的评价方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导致复习课教学效率不高。教师在设计例题时,可触动学生的大脑“四叶神经”,引发他们积极思考,从而提升解题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大脑;四叶神经;解题效益;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6-0031-03

【理论链接】

大脑皮层分为4个叶,每个叶都与特定的脑功能有关。如枕叶——接受和处理视觉刺激;颞叶——初步处理声音刺激;顶叶——整合感知;额叶——计划、判断、解决问题。

生理学领域的最新发现表明,才智并不真正“居住”在大脑中,而是搭乘由激素和酶构成的“车队”在全身各处旅行,忙碌地揣摩着我们归类为触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视觉的复合奇观。

【践行措施】

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由于教师面面俱到讲解太多,层层加码使得学生不堪重负,环环推进落入俗套,丝丝入扣缺少反馈,而且传统的评价方式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致使学生复习效率不高。为改变现状,笔者自2015年春季开始,以关注大脑“四叶神经”为主旨,采用“微课题”的方法,对毕业班的总复习教学进行了改进,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一、别出心裁,触动枕叶神经,明白重点概念

在进行数学概念复习时,笔者一般将复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形与变换、量与计量以及式与关系四大板块,对疑点、重点、难点以及考点进行“贯通”,使每位学生对概念有“清清楚楚的条件,明明白白的一张网”的深刻理解。

物体形状信息的加工过程,是对物体的轮廓(线)、朝向(线段)、拐角、线条的交叉点等信息的反应之后再进行基于空间结构的整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已经抽象出点、线、面、体这些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要素。

又如,在立体几何的解题教学中,学生最大的疑点是为什么“切一刀”多出两个面,且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只求解结果,不求解法是否简洁、合理,甚至有遗漏,如:

一个长方体木块长9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将其截成三个形状、大小相同的长方体,求这三个长方体表面积的总和比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思路:(1)只回答出其中一种情况。

(2)用截开后的3个长方体表面积之和减去原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太复杂,只考虑“垂直于长”一种情况:4×2×4=16 (平方分米);9×2×4=72 (平方分米);9×4×4=144(平方分米)。

思考:再次强调用“截一刀,增两面”的方法比较简便,考虑截面时最好能在图中进行“试截”。表面积除了可以用(长×宽+长×高+宽×高)×2的公式计算外,还可通过找出底面积与侧面积的关系,分别求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用相加的形式进行计算。

“条件确定,答案唯一”是傳统习题设计的一个共同特点,这样的习题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中,可设计一些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的开放性练习题,留给学生充分的答题空间,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这样的设计,拓展了原先固定的“截一刀,增两面”的模式,而正是这一富含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空间,让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彰显个性。

二、别具匠心,激动颞叶神经,明确难点内容

在复习计量单位时,笔者预先讲述自己从早上起床(6:00)到上班(8:00)的事由:6:00起床→叠被子→洗刷→早餐→出行→到校……然后概括出六个量:长度、面积、体积、时间、重量、货币,问及“六个量”中,哪个量“最难”,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时间单位。”笔者与学生有同感,于是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听觉上的刺激。

苏爷爷共在世多少天?

苏步青(1902.9.23—2003.3.17)是数学界的泰斗,百岁老人。大家想不想听一听苏爷爷的故事呀!

苏爷爷是我们浙江温州平阳县人,他在小学时数学成绩很不理想,甚至有很多次都是倒数第一,对此他很是沮丧。当他听了一位数学老师的表扬:“你的脑子很聪明,只要能认真学习,数学成绩一定能赶超全班。”后信心十足,经过不懈努力,他从倒数第一变成了全班第一……那时候他的老师说:“读书为救国,救国为读书。”他将此话作为自己行动的“动力源”,一心苦读,后来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温州十中,最后成为大数学家。现在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他在世多少天?

有的学生说:“听了苏爷爷的故事,我的感悟有二:一是珍惜每一天,因为能活到一百多岁也只有36701天;二是我要向苏爷爷学习,多动脑,多思考,迎头赶上……”

还有的学生说:“我以前只知道一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以为1900年能被4整除,也是闰年,今天才弄明白1900年不是闰年而2000年是能被400整除的年份才是闰年。我真正懂得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规律。”

学生讨论后得出:要明白苏爷爷在世多少天,可以通过以下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方法1:分两段计算。第一段1902.9.23~2002.9.23,第二段2002.9.24~2003.3.17。

方法2:分两段计算。第一段1902.9.23~1903.3.16,第二段1903.3.17~2003.3.17。

方法3:100岁是36500天,即1902.9.23~2002.9.22,另外,再加上2002.9.23~2003.3.17这一段,这样后面的日子一共是8+31+30+31+31+28+17=176天,36500+176=36676天,36676+25=36701天。

三、别开生面,促动顶叶神经,明晰疑点问题

数学复习的过程中,单纯地依靠大量重复的解题训练是否能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在解题教学中,传统的方法往往是教师先出示一道例题,然后学生依照教师的解题思路按部就班地开启“讲听”模式,学生总是跟着教师设定的步骤,不会越“雷池半步”!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述,学生一知半解地“点头”。而研究表明,死记硬背的方法并不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为改变现状,笔者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不急着出示题目,而是创设了两个购物场景。

[场景一]一双耐克球鞋,原价是640元,国庆节搞活动优惠20%,如果拥有教师证,再在原来优惠的基础上优惠10%。 请问一位拥有教师证的老师购买一双耐克球鞋需要多少钱?

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亲身参与体会,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实实在在地參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而不是一味地“听”老师上课。

[场景二]一辆小轿车从甲地开往乙地,第1小时行了全程的1/3,第2小时行了余下路程的40% ,第3小时行了36千米,正好到达乙地。求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各抒己见:

1.画图法:

[ ][ ][全程的1/3][余下的40%][剩下36千米]

2.分步列式:1-1/3=2/3, 2/3×2/5=4/15,2/3-4/15=6/15=2/5,36÷2/5=36×5/2=90(千米)。

3.综合列式:36÷[1-1/3-(1-1/3)×40%]=90(千米)。

4. 列方程:(1-1/3)x × (1-40%)=36。

……

这样的生活情境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的颞叶神经被彻底触发。

四、别有洞天,联动额叶神经,明了考点题型

在解题教学中,学生习惯于粗读题目,没有深度理解“题意”就开始动笔作答。其实,“熟读”题目才能明确“题意”。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对数量信息加工能力的培养,以此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将数量加工对应在数学教学中,主要包括数数、识物,以及物体数量的比较分析、判断和整合,它是保证数学学习最基本的能力。笔者在总复习阶段解决问题教学时倡导学生进行“想解→会解→多解→善解”这样的“四部曲”。

例如,张大爷在一面是池塘的菜地里上想用篱笆围一块长方形菜地(如右图),求篱笆的长度。

学生的解题结果有三种情况:

(1)篱笆的长度:(6+4)×2=20(厘米)。

(2)篱笆的长度:(6+4)×2-6=14(厘米)。

(3)篱笆的长度:6+4+4=14 (厘米)。

(1)是错误的。这样解题的学生机械地套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不会分析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不会选择合理的算法。

(2)是正确的。先套用公式“(长+宽)×2”求出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减去墙壁的长(长方形的长),得出的结果就是篱笆的长度。但是这种解题思路、计算方法较为烦琐,不够简洁。

(3)最直接、最简单。用去的篱笆长度就是长方形菜地的三条边之和,只要把长方形的一边长和两条宽相加就可以得出。

数学教学中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反复操练后,学生的解题技能获得了某种程度的提高,但是学生的思考空间却缩小了,似乎很容易就思维定式,其数学理解和思考能力也相应下降,甚至有些学生连简单的问题都无法解决。究其原因是教师在不知不觉中用“必须”这一绝对化的词为学生制造了一种思维模式的“加工厂”,使得学生的解题模式是“唯一”而不是“多元”,解题思路是“单数”而不是“复数”。正是这种无意中的“绝对化”,封闭了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

由此可见,在学生动手操作和解题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自觉思考的能力,使其充分经历学习过程,真正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会学习,从而达到认识上的最佳状态,真正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发展。

【理论印证和个人感悟】

一、理论印证

通过脑成像技术,已经能确定大脑的某些领域特征与数学学习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脑神经的相关理论,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首先,为学生营造情绪氛围。以脑为导向的教学模式的第一个目标,首先须从探索情感与学习的相互关系开始。神经与脑科学越来越多地关注情绪领域,其对高级思维过程中的影响将是教育学者必须重视和学习的重要方面。当前的研究已经表明了压力对于学习的消极影响,积极的情绪也同样被证实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为学习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就像课堂中的情感氛围能够改造学习过程,物理环境作为第二个脑目标,同样可以影响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学生对各种学习任务的参与程度。第三,知识是通过整体的理解和宏观的概念去组织并实施的,可以利用先前的知识将刺激归类,将以往的知识和新的知识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第四,教授给学生掌握内容、技能和概念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二、个人感悟

有效解题教学的特质:想解→会解→多解→善解。众所周知,解题教学的效益不光是看教师是否认真备课,尽心讲解,认真批改……而是看各层面的学生是否有进步和获得发展,因此有效解题教学应当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其一,让学生想解。解题的内容和难易度能引起各层次学生的解题意向,触动视觉神经,激发解题动机。其二,使学生会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其三,使学生学会多解,即使学生学会一题多解。其四,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做到善解。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复习大脑
多元比较,有效开展第二轮生物复习
论高中生如何通过正确的预习、复习学好语文
对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