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体系与格局

2019-10-10 08:51刘莲莲
传媒 2019年17期
关键词:媒介公民素养

文/刘莲莲

网络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社交平台的兴起,为人们发布信息、获取信息、发表对社会事件的看法和意见提供了重要渠道。然而,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使得我们不得不对新媒体的接触和使用给予足够的重视。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践已经无法满足新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培养的要求。借鉴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实际,我国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应当从教育理念、教育对象、教育体系、信息管理、教育格局等方面入手。

一、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

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的基础已经迥异于传统媒体时代,“媒介对人的影响”的具体方式也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更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是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1.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是谁?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虽然经历了几种范式的变迁,但范式的差异往往是教育理念的差异,而其教育对象一直是普通公民。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人数达8.54亿,网民结构以中青年群体为主,并持续向中高龄人群渗透。喻国明认为,现代人的媒介素养应该跟他的法制素养、道德素养、科技素养一样,成为现代人基本的社会素养。可以说,我国新媒介素养的对象也应当是全体公民。

2.帮助公民理解、识别和使用新媒体,是媒介教育理念的核心。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应当在借鉴和批判传统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加以确定。无论是以“保护”为核心的批判主义,还是以“引导”为旨归的功能主义的媒介素养教育,均难以适应当前新媒体时代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要把公民保护起来,也不是要引导教化公民,而是要为公民提供参考,使其能根据自身的利益诉求做出明智的决定。实际上,新媒介素养教育应为公民做决策提供服务,具体方式是通过培养公民理解、识别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相关信息采取行动,做出决策。

二、构建学校与社会并行的分类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新媒体用户规模已经超过人口总数的一半,新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是针对全体公民的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当根据新媒体用户的发展趋势、使用者构成情况等,建构符合我国实际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1.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制,构建立体教育体系。自媒介素养教育传入我国之后,尽管一些高校尝试性地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从规模上看,仍然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尚未成为常态。一方面,对于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目前处于学习阶段的青少年在接触和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产生了依赖性,出现了网络依赖、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问题,甚至出现了一些极端事件。尽管家长、学校乃至政府相关部门都采取了一些措施,然而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状况。究其原因,在当前的教育理念中,保护主义观念盛行,即采取各种限制手段让青少年远离新媒体,使之与新媒体隔绝的做法成为现行教育的基本常规。这样的方式实在难以适应当前新媒体发展的基本趋势,更难以对青少年群体的新媒体使用习惯产生引导作用。因此,有必要调整当前的学校教育体系,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识别和使用新媒体。另一方面,鉴于新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学校教育之外,新媒介素养教育也应当根据具体的人群特征采取社会化教育的方式加以实施。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在新媒介素养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化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立体化的新媒介素养教育体系,逐渐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公民终身素质教育体系之中,使我国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公民终身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实施教育对象的类型化,强化媒介教育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同一社会中的不同教育对象面临着不同的问题,其所需的新媒介素养也存在差异,新媒介素养教育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我们将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分为三种类型:普通用户、传播业者、政府官员。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其使用新媒体的目的在于获取信息,并凭借信息为工作和生活提供参考。因而,针对普通公众的教育,以突出一般性的新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为主,包括理解、识别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重点在于如何识别新媒体发布的信息,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筛选有效和有用的信息以服务于工作和生活,以及如何理性发布信息等。其中,学生用户的媒介素养教育应突出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和使新媒体成为其学习和生活的辅助工具,且避免过度沉迷。

传播业者对于新媒体的运营比较熟悉,由于其处于信息传播的重要地位,其新媒介素养的教育应当突出识别新媒体内容和使用新媒体两个方面的能力。就前者而言,当前新媒体内容鱼龙混杂,真实信息和虚假信息充斥其中,真假难辨,因而,专业传播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识别信息的能力,并及时对虚假不实的信息进行纠偏式报道;就后者而言,专业传播者需要生产出符合新媒体用户阅读习惯的内容,从而对用户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政府官员而言,新媒体一方面是获取信息的基本渠道,另一方面则是形象展示和行为监督平台。近年来,在新媒体的报道中政府官员的出镜率越来越高,但在应对新媒体引发的公共舆情事件的能力比较弱。当下政府官员的媒介素养整体水平均不高,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官员群体缺少提升媒介素养水平的意识和实践行动,而且部分官员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不主动接触媒介,且接触媒介的动机较为单一,获取信息的方式比较被动。有必要专门对政府官员进行媒介素养的提升,可以包括媒介认知与责任素养、媒介使用与技术素养、信息生产与消费素养、社会交流与参与素养等内容。

三、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格局

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公民对于新媒体信息的判断能力,并通过新媒体平台以客观理性的方式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等,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我国新媒介素养教育应当建立起以政府引导为主、社会多元力量参与的格局。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对普通公民的整体覆盖。

1.以提高信息管理能力为落脚点。在新媒体使用过程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就是用户面对的是海量信息,因此,新媒介素养教育中首先需要应对的是信息过载问题,即如何从海量信息中甄选出自己所需的有效信息的能力。新媒介素养的根本应当是提升信息管理能力,即信息的筛选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具体而言,筛选信息的标准是“有用性”。甄别信息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判断信息的真假,避免虚假信息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是识别信息背后隐藏的价值导向,从而以理性的角度对其进行批判或接受。整合信息是在对信息筛选和甄别之后进行的。由于新媒体信息通常以片段化的方式存在于海量信息中,而这些信息片段仅仅反映了信息整体中的某一个侧面。比如,针对某一事件的报道往往以不同的时间节点存在于不同的新媒体平台中,要获取整个事件报道的全貌,必须对不同时间节点和不同平台的信息进行综合。从信息管理能力的角度来看,媒介素养就是指如何有效地选择、利用、鉴别媒介的一些基本知识、技能和素质,使外在的丰富的内容为我所用,而有效地鉴别和拒绝那些跟自己的旨趣不和的内容。

2.打造多主体参与的新媒介素养教育格局。全球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历史已不短,经过多年的探索,至今已大致形成多主体参与的教育格局,即以政府引导为基础,各种非政府的学术组织和社会团体广泛参与、积极倡导,这是各国媒介素养教育运动的一个显著特点。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组织之间开始以国家媒介教育组织作为媒介素养教育活动的交流平台,如国际教育媒介理事会和视听传媒教育欧洲协会,这说明媒介素养教育开始走上了国际化道路。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过去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主要由高校教师进行探索和尝试,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但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这样的方式收效并不明显。因此,对于我国新媒介素养教育而言,关键的问题还是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引导,使新媒介素养教育得到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的重视和认可。与此同时,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行仅仅依靠政府的引导是不够的,毕竟作为终身素质教育有机构成部分的新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因此还需要社会力量,包括新媒体本身的参与。

四、结语

新媒体不仅是信息发布的平台,也是公民用以社会交往和沟通的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人、媒介和社会之间如何实现共存,是新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核心问题,更是新媒体时代我国网络舆情治理中的重要议题。通过新媒介素养教育,不断提高普通公民理解、识别和使用新媒体的能力,进而为公民的社会化交往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方面,要使公众自觉抵制媒体不良信息,最大限度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使公众自主利用媒介,创造自身平等占有信息资源的机会,提升对信息资源的支配能力。因此,帮助公民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趋利避害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基本目标。

猜你喜欢
媒介公民素养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