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超
依托金融科技的特点,通过纵向打造“场景链”、横向建立“生态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闭环运转,形成“织网工程”,金融科技在“网”上作为连接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桥梁,通过科技手段深化金融触达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和效率来提高实体经济的升维动力,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党中央高层强调金融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本、要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服务,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已势在必行。实体经济始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中国梦的物质基础。实体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金融科技则是血管,金融与实体经济互融共生,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是金融的本质。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帕特里克(Patrick,1966)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在其发表的《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文中提出了“需求追随”和“供给引导”两种经典模型。前者认为经济增长带动了金融发展,后者认为金融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刘园等(2018)通过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呈现“U”型规律,在低于拐点的左边金融科技对企业投资效率呈现负面的影响,一旦超过拐点,金融科技对企业投资效率会呈现指数型的提高。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的新阶段,内外部经济新环境正在倒逼经济实现转型升级,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就需要金融的可获得性、便利性和连贯性的服务作为支撑。现阶段应着重梳理金融、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如何通过金融科技这座桥梁,创造性地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本文探讨的主要议题。
一、金融、科技与实体经济互荣共生
(一)实体经济需要金融的支撑
在近现代经济活动中,一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物质财富的流通均由货币资金充当媒介。而金融则是货币媒介的总成,在近现代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作为经济活动的媒介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代金融体系以金融科技作为手段,通过金融产品促进企业间价值和利润的融通,以“看不见的手”重新整合社会资源,起着提高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
当前,具有金融属性的服务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金融服务的触达程度已成为反映实体经济繁荣程度的重要指标。微信与支付宝活跃用户近年来呈现指数型增长、扫码付款已经随处可见,贸易活动较为复杂的企业还会涉及到金融机构创造出的金融工具,如区块链技术下的智能合约、供应链金融等。可以说实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这些金融科技创造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支撑,金融服务只有全面、深度和具有连贯性的触达才能保证实体经济内生动力得以激发,实现高质量发展。
除金融服務对实体经济具有最基础的支撑功能外,通过金融科技手段运行良好的金融服务还对实体经济具有供给引导的效应,能够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金融科技将存、贷、汇等基本金融功能进行加工形成企业所需的金融产品,通过这些产品的使用将资金导向高效率的投资领域,实现资源配置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手段形成先进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监测企业经营情况,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随着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逐渐深化和成熟,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作用愈加明显。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二)实体经济促进科技和金融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我国加大对科技发展的支持力度、民间大量资本涌现金融科技的创新领域,现已呈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技术“百花齐放”的态势,同时5G时代已经来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实体经济发展对金融科技的促进性越来越明显。经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尤为明显。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胡焕庸线东南各省,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在国内显著高于平均水平;实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胡焕庸线西北各省,金融科技的发展水平在国内同样是低于平均水平。可以说是金融科技的发展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实体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为金融科技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保障。
金融的发展同样依托于实体经济,胡焕庸线依然能够说明实体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行为同样活跃,实体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金融行为也同样不够活跃。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是伴随着我国建立现代实体经济体系而产生的,随着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愈发频繁。实体经济需求的增长推动金融机构积极进行产品创新、金融监管体系不断完善、相应支持政策不断出台,国内金融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三)科技是金融深入触达实体经济的渠道
自我国建立现代经济体系以来,大部分实体经济主体的投融资需求主要依赖于传统商业银行,即间接融资模式。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核心、市场信用风险的防火墙,充当着实体经济之间的信用媒介。这种间接融资模式在实体经济普遍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条件的情况下降低了实体经济的投融资难度,提高了资源分配效率。但同时,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加大了银行的金融风险,传统银行为了规避风险对大部分中小型实体经济的触达是失效的。银行为提高自身风险防范能力,建立了一系列风险管理系统,通过报表分析、实地考察、管理层调研、政策风险分析等一系列方法降低银行风险,同时也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投融资成本。但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传统经济模式中的很多问题有了新的解决方案。
2014年至2016年,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新兴金融业务快速兴起、发展。移动支付、互联网保险、P2P等新兴业务获得了全国性的爆发式增长,金融科技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延伸了触角,使得金融更能深入的触达实体经济。在这之后,传统金融机构逐渐加大了自身对“金融+互联网”的探索,很多传统金融产品也相继出现了变革式的发展。例如大数据技术使得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客户的支付记录、纳税记录、信用记录进行整合,为客户提供高效率、高准确性的投融资服务;区块链技术使得数字票据、智能合约、供应链金融得以实现,提高交易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展业成本;云计算使得原本的现金收付、手工记账、人工库存管理逐渐线上化,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人力成本及操作风险。通过与最新科技结合,金融能够更好地融入实体经济运行的每一个环节,更有效地支撑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现代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一)消费经济增速放缓,消费升级缺少支撑
消费作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内生动力、和支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石作用。2018年,消费增长对我行经济增速的贡献占比已经达到了76.2%,消费这块基石连续六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然而,从消费经济增速角度来看,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自2008年以来持续放缓,实际同比增速自2010年整体趋缓。名义增速与实际增速在2018年双双继续下行,表明居民的实物消费增速已经受到巨大压力。消费疲软、内需放缓等消费增长乏力的问题受到了社会与学术界广泛的热议,普遍认为这在当前经济发展整体放缓的情况下足以引起社会的担忧。
从自2008年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以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与电商、互联网金融业务相结合,移动支付、快捷支付、虚拟信用卡等产品的诞生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消费习惯,形成了新的消费增长点,对我国消费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技术拉动效应。以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发展迅速,直接推动了国内的消费升级。然而这种发展不可能一直持续,国内消费升级到一定阶段,必然需要新的需求增长点以及更多的内需动力。近年来,食品消费占比持续走低,在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消费占比逐渐增加,居民消费也逐渐多样化、个性化,相应地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然而,从当前金融科技对于消费经济的支撑来看,主要的金融科技产品并没有发生显著进步。区块链技术、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诞生已近十年,但是在应用领域并没有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技术应用场景上,虽然移动支付在我国零售领域迅速普及,但更核心的技术依然很难与实体经济发展相结合,如智能投资顾问、空中银行、数字资产证券化、征信信息共享等技术依然处于实验探索阶段。
除技术原因外,区域性监管政策、金融服务支持力度等因素也在实体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城市之间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极不均衡。胡焕庸线的东南各省已经全面实现了智慧城市的基础性建设,但是二三线城市依然有众多实体经济沿用着最传统的现金收款、手工记账模式。金融科技的发展速度已落后于日益发展的市民消费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奢求解决。
(二)金融资产投放布局失衡,中小实体经济融资困难
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石,但是传统金融在展业时受到人员队伍、网点布局、授信政策及考核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往往会将资产投放至国有企业或大型民营企业,广大的中小实体经济只有部分因传统金融的“虹吸效应”脱颖而出受到金融的青睐,其他绝大部分小微实体经济很难享受传统金融的服务、更难享受到传统金融的融资服务。
在传统金融领域,我国经济触底震荡前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大环境因素使得银行面临比以往更加恶劣的竞争和生存环境。对传统金融而言,考核指标、新增不良贷款的压力陡增,“劣币驱除良币”使得传统金融比以往更倾向于为国有企业、大型民企提供授信支持。轻资产、规模小的民营企业由于发展前景得不到保障、缺少曾新措施、经营情况难以有效获知等原因导致授信审批困难、融资成本居高不下,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授信支持。“柠檬市场”现象导致了我国当前金融资金投放布局失衡,中小实体经济难以获得授信支持,而金融机构又很难找到优质资产进行投放,实体经济转型进展缓慢。
(三)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金融服务与经济发展脱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留下了众多问题,其一便是快速扩大的实体经济产能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变化,产能过剩与消费者需求升级之间的矛盾愈来不可调和。传统行业如钢铁、水泥、煤炭等产能过剩问题自2006年便已凸显,直到近两年才开始真正施行供给侧改革。通过按需生產的供给侧改革,真正实现市场配置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优胜劣汰的作用,是当前提振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一带一路、推进供给侧改革等策略在化解企业过剩产能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在实践过程中帮助企业降低成本的路非常艰巨且任重道远。大型国有企业亏损问题普遍存在,但其受政府长期以来的支持,这些企业目前依然能够以低价格获取大量资金。政府撤销对这些企业的资金支持后,部分企业仅依靠自身经营难以归还大量贷款;核心企业想通过产品创新、调整经营方向以适应市场需求,但其自身庞大,部门之间协调效率低下,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更是困难重重,往往一个企业的经营调整带来的是上下游企业的接连倒闭,实体经济发展与金融机构的经营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实体经济在供给侧改革调整过程中,亟需金融及科技方面的支撑。传统制造业产品趋同、同质化严重,要想有所创新亟需引入新的技术支持。重工业实体经济的生产调整需要机床、轴承、起重机械等一系列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自主研发更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市场需求调研方法、固定资产管理方法、投资收益分析方法等科技缺失更是仅依靠企业自身难以弥补的鸿沟。
当前我国金融业受从业人员、网点布局、考核机制、授信政策、风险偏好等因素的限制,使得金融服务对实体经济改革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一些金融意识较强的集团企业建立了内部的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等用以满足企业在固定设备投资、系统建设、经营方向调整、供应链金融等方面资金融通的需求。这些集团内设的金融机构虽在满足集团内部成员金融服务方面效率较高,但大部分机构都存在清算体系简单、支付渠道安全性较低、缺少现代化数据处理系统等问题,随着集团内企业对金融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需求不断提升、二者之间的矛盾逐渐显现。
三、依托金融科技发展特点、支撑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20世纪80年代,经济进入全球化进程,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交通运输等领域的变革,使得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与金融、产业与金融之间实现了高度的渗透和融合。21世纪初金融科技才逐渐被学术界提出,但直到阿里与腾讯业务呈现指数型增长后才受到广泛的关注。在现实中,金融科技所打造的场景、生态和闭环的应用得到了实践的检验。与传统金融相比,符合产业特点的金融科技所打造的场景、生态和闭环在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打破实体经济“柠檬市场”现象和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
(一)“场景链”的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场景搭建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方向是近期视角较为新颖的议题,随着金融借助科技力量不断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同时,场景作为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落脚点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的研究却不甚了了。王超认为(2019)所谓场景应该分开来看,即“场”和“景”。“场”是一个空间的概念,金融科技应为实体经济的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或者消费者提供一个停留或消费的空间,通过技术手段打造上游供应商、实体经济、下游经销商或消费者场链的同时赋能金融服务。“景”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即场中的上游供应商、实体经济、下游经销商或消费者要有情景和互动,留住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才能催生其转型升级的动力。金融科技的“场景链”要建立上游供应商与实体经济的场景、实体经济与下游经销商的场景、下游经销商与消费者的场景,通过消费者或下游经销商与实体经济的互动,促使实体经济通过供给侧改革进行升级,通过实体经济与上游供应商的互动实现产业链上的整体转型升级。
以海尔集团打造的海融易为例。上游打造的场景为供应商将货物赊销给海尔集团并形成应收账款,海尔集团对其上游供应商的应付账款进行确认;通过海易融平台,上游供应商可以将其持有的债权转让给平台上的投资人,供应商将其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流,应收账款到期后由海尔集团偿还债权持有人。下游打造的场景为经销商通过海尔集团的B2B平台下订单,金融机构通过系统查看海尔ERP数据库的订单信息并预付账款给海尔集团,海尔工贸将下游经销商订单下的货物发至监管仓库并进行质押,下游经销商将资金偿还金融机构后提货。如果没有金融科技的支持,海尔集团很难打造上游供应商与其、和其与下游经销商的业务场景,金融也就不能为海尔集团庞大的上下游客户提供服务。缺少金融服务的实体经济只能在中低端徘徊、内生发展动力欠佳。实例证明,通过金融科技打造的“场景链”能够带动实体经济高质量的发展。
(二)“生态域”的金融科技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柠檬市场"之困源自于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现象不可避免的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漩涡。“柠檬市场”现象造成了中小实体经济融资难和融资贵的世界性难题,使得金融无法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均衡资源配置。
在上述案例中,海尔集团在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打造“场景链”中扮演著“劣币”监督和“良币”经纪人的双重身份,金融机构通过科技获悉海尔集团的上游供应商群和下游经销商群的信息,从而实现驱逐“劣币”,服务覆盖产业低端的长尾客户。海尔集团形成的“场景链”现象就是金融科技追求的生态结果,生态结果体现为一个圈子、一个环,上游生态把海尔集团和上游供应商圈在一个封闭的系统内,让上游供应商和海尔集团之间产生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在系统内封闭运行,实现良性循环,下游经销商同样如此。窦而翔(2017)提出塔福域模式,海尔集团现象也是一种域模式,本文把这种域定义为生态域。研究表明域上的人都是聪明的、向上的、就能形成一个升维的立体结构。海尔集团创造的“生态域”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实现“良币驱逐劣币”,实现域上的每一个企业都是活跃的,在获得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发展确实存在显著的效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金融科技都对实体经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研究证明金融科技通过纵向打造“场景链”、横向建立“生态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科技手段实现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闭环运转,形成“织网工程”,“网”上企业为适应核心实体经济打造的“场景链”而进行转型升级,受核心实体经济“生态域”的影响而催生内生升维动力,实践证明具有上述特点的金融科技是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作者单位: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长春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