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扎特的音乐在浩瀚的音乐历史长河中拥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繁星众多的音乐家中也独具光辉,而莫扎特奏鸣曲在钢琴曲中的地位毋庸置疑,所以研究莫扎特的作品是很有意义的。本文将以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576第一乐章为例,简单介绍此曲的创作背景及特点,从踏板的角度来分析这一杰作。由于莫扎特创作作品的时期所用的钢琴与现代钢琴有所不同,本文将通过介绍踏板的演变过程和特点,着重分析如何用现代钢琴的踏板来演绎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576第一乐章。
关键词:莫扎特 奏鸣曲 踏板
一、莫扎特奏鸣曲K576的创作背景和特点
莫扎特于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第二大音乐城市萨尔茨堡。莫扎特一生创作的作品结合了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法国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格特点,综合了他那个时代所有的民族音乐珍宝,并将它们几乎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个具有鲜明独创性和个人特征的音乐世界。
D大调奏鸣曲K576是莫扎特创作的最后一首奏鸣曲,完成于1789年,莫扎特晚期的五首奏鸣曲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他的钢琴奏鸣曲直率纯粹、洒脱自如。追求自然的音乐风格正是以当时欧洲的政治文化为背景的。
而K576是莫扎特所有奏鸣曲中技巧性最强的一首,也是将主调与复调结合得最为完美的一首。在这首曲子中,他将主调和复调达到了一个理想中的平衡状态,莫扎特融合钢琴与各种乐器合奏的能力还非常高超。而K576除了技巧和旋律,就是那看似可有可无,实则起到点睛之笔的踏板的运用了。下文将从踏板的产生、发展以及踏板在此曲中的运用展开论述。
二、踏板的产生、发展及作用
踏板的起源可以从中世纪的管风琴说起,从14世纪末开始,管风琴除了变得小巧了一点,还增加了第二层手键盘,又增加了足键盘,以此来增加音域和调节音量。
古钢琴被分为楔槌键琴和羽管键琴,前者诞生于15世纪初的欧洲,16世纪与琉特琴同时盛行。从18世纪之前的一弦几音到1720年后一音一弦,再到一音二弦、一音三弦的转变,以增加音量。18世纪中后期出现了带踏板的楔槌键琴,但是由于音量较小,到了18世纪下半叶逐渐被羽管键琴(又名大键琴)所取代。羽管键琴属于拨弦類乐器,最初产生于14世纪的英国,形状与现代的三角钢琴相似。18世纪的羽管键琴已经发展成了双层键盘,并且加了踏板,踏板的功能是控制一弦独鸣,二弦同鸣或者八度同鸣,后来由于音栓越来越多,将控制和调节音量、音色以及高低音弦变化的音栓从靠手控制改成用踏板控制。此时踏板的作用和功能性开始增大。
钢琴的原名为“pianoforte”,意为“轻重琴”。它既有两种古钢琴的长处又避开了其短处,成为一种符合当时人们所想的可以用手指直接弹出轻重变化,且能产生较大音量的愿望。由于此时钢琴和两种古钢琴同时存在,所以古典时期早期作品都没有明确标识是为哪种键盘乐器而作的。但莫扎特D大调奏鸣曲K576完成于1789年,莫扎特晚期的作品都是为维也纳式钢琴而作的。1726年克里斯托福里制作了另外一种钢琴,带有一种减小音量的手动音栓,也就是现代钢琴的弱音踏板的前身,而后来由西伯尔曼创造的制音音栓起到相当于现代钢琴的右脚延音踏板的作用。而这些音栓都是从开始的手操纵到膝操纵再到最后的脸操纵的,所以18世纪的钢琴拥有延音踏板和弱音踏板两种常见的踏板。18世纪的钢琴制造工艺在不断地更新,出现了维也纳式钢琴和英国式钢琴,这是由于击弦机的不同,前者机件灵活,琴键较轻而浅,音量偏小,共鸣不强,制音系统很灵敏,音色透亮,莫扎特就喜欢用维也纳式钢琴创作和演奏,所以他的曲子大多都是轻巧灵动的。而英国式钢琴由于触键重,音量大,共鸣强,声音浑厚的特点深受贝多芬的喜爱。到了1874年,现代钢琴又增加了一个持续音踏板。所以在弹奏莫扎特晚期作品时要尽力去忠实于维也纳式钢琴的特点。
三、演奏K576时对现代钢琴踏板的运用
演奏莫扎特钢琴作品时音量不宜大张大合,踏板的作用要做到精而少,不是不用,而是要用得巧妙。几乎所有莫扎特的键盘作品都没有踏板标记,但是很多演奏家都会适当地加点踏板来进行演奏,因为在莫扎特时期已经出现了作用相当于现代钢琴的延音踏板的制音音栓了(后来逐渐把手动音栓变成了脚踏踏板),所以笔者认为,在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时是需要用到延音踏板的。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到干净、短促、轻巧、精简这四点。干净是因为莫扎特创作的奏鸣曲使用的维也纳式钢琴本身具有干净透亮、轻巧灵动的音色特点,共鸣音响较小,适合家庭演奏,所以在弹奏莫扎特奏鸣曲时踏板不宜踩得过深,点踩或者踩一半会比较适合,这就需要根据表演者的具体演奏来决定了。短促是因为当时的钢琴每个音的制音时间比现代钢琴要更长一点,而现代钢琴的共鸣比以往所有钢琴的音响都要大,如果加入太多的延音踏板会影响音色,有可能演奏出来的乐曲将失去莫扎特作品干净、高雅、灵巧的风格。轻巧灵动,快速音阶跑动和富有旋律性的主题旋律是莫扎特作品的一个特点,所以在音阶跑动时尽量不要用到延音踏板,当然根据不同作品所需要展现的音色而定,延音踏板是可以表达激昂的情绪和恢宏的气势的。虽然莫扎特的作品很少出现音量对比强烈的时候,但不代表他是一个没有情绪起伏的人,相反,他的情绪都隐藏在作品中,很是细腻。所以必要时可以加一点延音踏板来表达。以上是笔者对于莫扎特奏鸣曲踏板一个粗略的概括,本文的研究重点还是以D大调奏鸣曲K576第一乐章为主。
四、D大调奏鸣曲K576第一乐章介绍
该曲呈示部1~58小节,主部主题材料一共8小节,4+4二乐句的规整结构。主题动机从主和弦的分解和弦开始,饱满有力的如同号角般演奏出来,弱起小节的f是要我们一次手腕动作弹完三音此时不宜加踏板,但可以在第二小节的第一拍和第四拍上轻轻点踩一下踏板,起一个强调的作用,使这一个动机材料以一种有力的形态呈现出来,犹如一个男性雄厚的声音。而紧接着的tr颤音轻柔、轻快、灵动的演奏如同女性柔和的形象。在第四小节第一拍的D大调主和弦应该使用延音踏板,强调D大调的调性,这里也是莫扎特作品中常常出现的小叹息技法,所以乐句的断句很重要,这个主和弦仿佛是莫扎特想象中上帝对他的回答。要知道这首奏鸣曲反映了莫扎特对死亡的思考,在他的心中上帝是可爱的,虽然生活艰苦对他并不友好,但是他还是愿意在自己的音乐中保持着童趣,将积极的希望带给人们。
连接部8~16小节、16~27小节、28~41小节分别为三个不同的连接部分,连接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第一个连接部也就是第9小节是与主题第一乐句相似,在主和弦的分解和弦上,飽满有力的弹出,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是不能使用踏板的,这会使莫扎特清晰透亮的音色变得浑浊。但在第12小节的第一拍主和弦上轻踩踏板并在小“叹息”句的结尾快速抬起踏板都是二声部的创作特点。左手与右手的旋律线一样重要,所以要注意左手旋律的音色;第二连接部开始,右手借用第一连接部的十六分音符的材料,左手依旧是莫扎特常用的“阿尔贝低音”分解和弦,有的演奏者会在这里用上踏板,因为此时的左手的低音开始有了旋律虽然都是由不同形式的分解和弦制造的和声效果,但演奏者没有一个好的听觉以及高超的踏板运用技巧,笔者认为还是不要做踏板尝试,这样可能会使音色浑浊不堪。但是在第24小节和25小节的左手第一拍和第四拍的拍点上可以短促地轻踩踏板强调一下,连续的双音级进下行本就需要突出一下,也预示着用大量的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连接部要结束了,犹如莫扎特开始了第一轮的思考。在27小节的前四个音都是围绕着属音A,预示着开始要在属音A调和弦上转变了,那么这四个音演奏细节需要多加注意,可以在第四拍的三个A音上稍加延长时值,可用手指延长也可以使用踏板,使演奏更加精致且带有莫扎特独有的宫廷范儿;第三连接部已经转向了A大调,在这个部分材料都取决于前面出现的所有材料,只需注意41小节的四个A音,与第二连接部一样,注意细节即可,踏板可用可不用,取决于演奏者的习惯、审美及技术。副部主题41~50小节,此主题陈述了莫扎特的灵魂状态,把渴求看得高于一切。此主题的旋律更加柔和,为了表现出莫扎特细腻的旋律,此主题可以适当地在dolce处加入踏板。50~53小节为连接部,53~58小节为Coda尾声。
展开部59~96小节是对主部主题材料的变形模仿,更加注重对位手法,59~62小节与58小节的尾声和声都相似,且作曲家在这两个小节标识出了P和f的力度标记,我们可以在61小节防止出现生硬的爆裂音,可以加入一点踏板控制既做到音量的变化也能柔和一下这生硬的f。97~98小节是一个短小的用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连接部。通过前面81~96小节的二声部对位的渐强达到forte的力度顺势发展到再现部。
再现部99~106小节为主部主题,以D大调主和弦的分解和弦组成,要求与呈示部主题一致,这里不再多说。在102小节和106小节的“小叹息”上适当踩松踏板。107~111小节为第一连接从D调转成G调,111~121小节为第二连接,从G→a→b→D调,121小节与呈示部一样轻踩快速松开踏板,在副部主题122~129小节出现的dolce,可适当运用踏板。
五、结语
在莫扎特奏鸣曲中,踏板不是通篇长时间的运用,而只是作为一个锦上添花的短促、精简的一个运用,在使用踏板时我们一定要注重听觉,不能将莫扎特的音色弹得浑浊,失去味道,奏鸣曲K576第一乐章的踏板运用是根据笔者自身演奏经历总结出来的,不一定适用于每个演奏者,但希望对爱好莫扎特音乐及这首作品的人有一些帮助。通过了解这首作品的完成时期、创作背景、当时的演奏乐器和现代钢琴的特点、踏板的演变过程,可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的踏板使用规律。
参考文献:
[1]郑兴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
[2]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唐王虹雨,女,山东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钢琴演奏)(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