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疑质理,孜孜以求

2019-10-09 13:44李杰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贾宝玉出场贾府

李杰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阅读教学策略来看,以援疑质理的方法切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可以不断拓展思维的寬度与深度。在《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就援疑质理的阅读策略进行了探索。

一、学生发现问题比老师抛出问题更重要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强调要让学生“有疑”,并要从“有疑”走向“无疑”,最终疑问得到解决才是“长进”。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值得借鉴和学习。

在阅读教学中,是学生发现问题重要还是老师抛出问题重要,似乎是值得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学生能发现吗?学生发现的问题有价值吗?发现问题适于所有学生吗?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如果老师抛出的问题很有价值,阅读效果就理想吗?其实,老师是习惯于抛出问题进行教学的。一堂课上老师不断地问,在连环追问中,老师自己觉得问题层层深入,学生随着问题跟着老师对文本的解读也更加深入,学生应该收获很大。实际效果却并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老师代替了学生的发现和思考。学生跟着老师去思考,往往很累,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升。结果是老师理解了,老师的能力提高了,老师的思维发展和提升了,学生收效甚微,不仅掌握的知识是生硬的,难以灵活贯通和运用,而且思维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在阅读中生长的。问题是学生的问题才是学生真正要学习的东西,学生的问题越多,他们的发现也会越多,阅读的兴致才会越来越浓。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有价值的问题就会逐渐生发出来。学生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就会滋生出更多探究问题的兴致和能力,就可能有源源不断的新想法出现,学生的思维自然会得到发展和提升。

二、让有价值的问题滋生出来

让学生在阅读中滋生有价值的问题,并不是老师什么都不要问,放手让学生讲就行,当然需要老师的引导,需要老师的激疑。

在高一暑假我布置了阅读《红楼梦》整本书的任务。开学初课前演讲是围绕《红楼梦》进行的,安排了主题演讲任务,分别是“曹雪芹与《红楼梦》”“《红楼梦》人物探析”“《红楼梦》思想价值”。经过了解,完成《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学生并不多,但有大部分学生读了一些,也对这本书作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引入《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题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

接着我开始激疑:《林黛玉进贾府》是教材的经典篇目,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探究?对于传统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理所当然是探究的角度。这一问题在于让学生有的放矢,援疑质理有所依托。进而提出“对于这篇课文,你想探究哪些问题”,激疑的环节就算完成了。老师这样提问并没有预设解读文本的具体问题,把阅读的权利交还给学生,学生有自由的阅读和探究空间,老师退居幕后,推动学生去提出问题。

学生经过阅读、思考后,交流阅读想要探究的问题,开始学生似乎在试探性地提问。据了解《红楼梦》对贾宝玉是肯定的,可课文两首《西江月》词怎么贬低他呢?林黛玉回答贾宝玉时说不曾读过多少书,只是些许认得几个字,前面她回答贾母时明明说念了《四书》,为什么会自相矛盾呢?作者通过黛玉之母和王夫人之口介绍贾宝玉有什么用意?为什么要详细描写王熙凤的外貌呢?我并不急于引导学生探究这些问题,继续让学生发现问题。接着惊喜不断出现了。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什么不跟迎春、探春、惜春一同出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顺序可以互换吗?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描写林黛玉的外貌,而要通过贾宝玉的观察才详细描写林黛玉呢?为什么贾赦和邢夫人没有住在荣国府,贾琏和王熙凤却挨着贾母住呢?随着问题的涌现,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呈现出来,学生感到欣喜,阅读充满期待,思维能力发展了。

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应该是孤立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某种关联。生成问题串之后,还应该生成总问题。总问题是方向性的,有统领作用。学生寻找问题之间的关联后,提出几个大问题。课文的情节安排有什么特色?王熙凤、贾宝玉是什么样的人?

三、循疑质理,发现文本的价值

学生存在疑问是有效阅读文本的开始,并不是所有问题都需要探究,应该选取有价值的问题去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凌空分析,臆断揣测,难以抵达文本的真相。既然问题是从文本中来,探究也应该回到文本中去。

上述问题可以进行置换,如“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什么不跟迎春、探春、惜春一同出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顺序可以互换吗?”这两个问题可以置换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分别有什么作用?”学生有能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也能依循问题的线索找到答案。老师应该相信学生,不可越俎代庖去回答学生的问题,老师能做的是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把学生引入文本。

凤姐是在文中什么情况下出场的?凤姐出场后有何变化?学生进入文本后就会发现凤姐是在林黛玉与贾母一干人寒暄后出现的,她一出现气氛整肃而又热烈,显然凤姐起着活跃气氛的作用。如果凤姐一开始出现就会于理不合,于情不通,未免有喧宾夺主之嫌,贾母应该是相见的主角。在快要冷场时凤姐暖场来了,可见凤姐的地位和能耐。贾宝玉是在贾母告诉林黛玉“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之后出现的,宝玉一来二人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也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显然,听了外祖母的话,黛玉会失言,感到不安,宝玉的出现化解了林黛玉的尴尬,他是来救场的,无可替代。由此可见本文情节安排极为巧妙。

有些问题需要迂回才能解决,如“作者通过黛玉之母和王夫人之口介绍贾宝玉有什么用意?”这个问题必须理解《西江月》两首词对贾宝玉的评价。可适当引导学生《西江月》中贾宝玉的乖张主要表现有哪些?宝玉否定什么,追求什么?这样贾宝玉叛逆、追求自由的形象浮现出来了。《西江月》两词实际上对贾宝玉似贬实褒,通过黛玉之母和王夫人之口介绍贾宝玉是欲扬先抑,情节曲折跌宕。

循着问题的路径,文本的价值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学生的获得感增强了,阅读文本的思维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四、问题需要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在学生援疑质理之后,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往深一层想,与学生进行碰撞和交流,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什么是林黛玉进贾府而不是薛宝钗进贾府?《林黛玉进贾府》出现在《红楼梦》第三回,在整本书中有何作用?伴随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学生可以为《红楼梦》宏大而精巧的艺术构思所折服。

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善于生疑,循疑质理,深层思考,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升。

作者简介: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恩阳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贾宝玉出场贾府
贾宝玉:暖男的爱仅仅如此
试论贾宝玉待花袭人“与别个不同”的原因
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谈小说教学方法
西门庆与贾宝玉女性观的比较
看这不寻常的出场
瞒天过海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王夫人“点头不语”有深意——品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个细节
《林黛玉进贾府》人物形象分析
出场、占位,及其批判——一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出场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