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良 梅丽 杨伍群
藜麦,别称南美藜、印第安麦、奎藜、金谷子等,原产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区,是印加土著居民的主要传统作物,由于具有独特的、丰富全面的营养价值,养育了印加民族,被古代印加人称之为“粮食之母”。鉴于其在油脂、蛋白质、脂肪等方面具有独特的平衡结构,及其富含矿物质、维生素、脂肪酸和抗氧化剂等特性,并可降低罹患各种疾病的风险,而被誉为功能性食物,同时被列为“全球十大健康营养食品之一”。北京市从2015年开始引进藜麦种植,经过几年的试种,逐渐找到了适合北京地区种植的品种、适宜播期、播深、密度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等。
1. 品种选用 北京地区初步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食用型品种2个,即陇藜1号和陇藜3号;景观型品种1个,即红藜。其中,食用型藜麦生育期100~120天,千粒重2.5克左右;景觀型品种生育期150天左右,千粒重1克左右。播种前应人工筛选粒大饱满的种子,去除秕种、霉种、破种及杂草种子等。
2. 种植条件 食用型品种适宜生长在夏季气候冷凉、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较少的高海拔地区,北京地区适宜种植在海拔500米以上地区;景观型品种更适宜在北京低海拔的浅山区、平原区种植。
藜麦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瘠薄的沙性或石灰性土壤均可生长,但以肥沃的中性土壤最为适宜。藜麦不宜连作,需轮作倒茬。除草剂对藜麦出苗及产量影响较大,应选择前茬没有施用过除草剂的地块种植;且种植当年应做好隔离,避免周边作物使用除草剂飘移到藜麦地块,造成藜麦叶子卷曲、抽穗困难。
3. 适期播种 食用型品种陇藜1号,宜于5月下旬在北京山区播种,5月中旬在北京浅山区、平原区播种;食用型品种陇藜3号,可于6月上旬在北京山区播种,5月下旬在北京浅山区、平原区播种或提早至3月中下旬在北京浅山区、平原区顶凌播种;景观型品种红藜,宜于4月中下旬在北京山区播种,4月底在北京浅山区、平原区播种。
4. 适墒整地 在适播期范围内,人工造墒或雨后借墒整地播种。利用旋耕机精细整地,旋耕深度10~14厘米,土块大小不超过3厘米,使土壤细碎、土地平整。
5. 施足基肥 整地前施足基肥,基肥应以含钾量较高的复合肥为主,复合肥氮、磷、钾比例为15∶15∶15或更高,施用量50千克/亩,有条件的配合增施一定的有机肥。
6. 精细播种 播种时土壤必须保持良好墒情,以播种层含水量15%~20%为宜,土壤过干播种,种子不能发芽或发芽后很快干死。藜麦种子小,需适墒浅播或深开沟浅覆土,落种深度2~3厘米,行距50厘米。食用型品种播种量为0.2~0.3千克/亩,待出苗后定苗密度5 000~6 000株/亩,株距22~27厘米/亩;景观型品种播种量为0.1~0.15千克/亩,待出苗后定苗密度4 500株,株距30厘米左右。可用谷子播种机或耧播种,小米与藜麦种子相混同播(小米与藜麦种的比例为3∶1),确保下种量及播种均匀;也可用蔬菜覆膜播种机进行半精量播种;或用人工条播或穴播,每穴播5~6粒种子。
7. 间苗补苗 当麦苗10~20厘米时开始间苗定苗,间苗时留壮苗去弱小苗,保证总密度,不求株距一致。对于严重缺苗的行段,可带土移苗补栽,栽后点水。
8. 中耕除草 结合间苗,可进行第一次锄草,此后根据行间杂草生长情况随时除草,结合除草可进行根基培土,防止植株倒伏。
9. 肥水管理 一般正常出苗后,生育期内不需浇水,地力好、基肥足的也不需再追肥。对于地力差或基肥不足的地块,可在中期显穗至开花期趁雨后适量追肥,一般以纯氮5千克/亩左右为宜。
10. 病虫害防治 在北京地区,藜麦的主要害虫是甜菜筒喙象,常因危害茎秆导致藜麦倒伏。第一代成虫产卵期是防治甜菜筒喙象危害藜麦的重要时期,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要注意观察田间害虫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当百株产卵孔达到20个时,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和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轮换喷雾防治。
藜麦的主要病害是钉胞叶斑病和笄霉茎腐病,可用精甲霜·锰锌+戊唑醇喷雾,每隔7天喷1次,连喷1~2次,具体使用方法参考产品说明书。
11. 适时收获 成熟标准:叶片变黄变红,叶大多脱落,茎秆开始变干,种子用指甲掐已无水分(用指甲掐穗基部定浆),即为成熟。
收割方法:可带秆收获,刀割距离地面15厘米以上部位,打捆后竖直堆放;也可只收割藜麦穗。需要注意的是,收获宜选择上午进行,以减少掉粒现象发生。
收后管理:收获后晾晒,脱粒,贮藏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
(作者联系地址:张金良 北京市植物保护站邮编:100029;梅 丽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邮编:100029;杨伍群北京市大兴区植保植检站 邮编:10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