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进忠 吴化忠
近年来,贵州省黎平县德顺乡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带动,扶贫项目支持,带领农民发展楠竹、中药材、水果、蔬菜等生态主导产业。同时,抓住产业结构调整中产销对接关键环节,由主要领导牵头组建产销专班,搭建超市、电商等产销平台,做实产销链,打通了从基地到市场的直销通道,多维度将农产品推入市场,确保收益最大化,助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018年9月20日,德顺乡首批扶贫产业产品进入黔城华联超市,2天内售罄。
黎平县城区黔城华联超市“德顺乡扶贫产品展销专柜”上,原生态大米、香菇、木耳、辣椒、蜂蜜等农特产品包装精致、摆放整齐,深受消费者青睐。
黔城华联超市专柜服务员蒲女士介绍,德顺辣椒自然晒干,颜色纯正,味道香辣,炒菜、做蘸水最适合了,一到货就被消费者抢购一空,特别好卖!
一位消费者告诉笔者,现在市场上的产品五花八门,我们要么买品牌产品,要么就买德顺本地产品,德顺大米不打磨不抛光,煮饭又香又好吃。
截至目前,德顺乡共有24.3万元的扶贫产业产品进入超市,实现收益3.1万元,销售额占全乡“夏秋攻势”扶贫产业产品总产量的20%左右。
走进德顺乡电商服务中心,德顺乡富民工贸公司副总经理张超正在安排工人们分拣、包装干香菇,一旁的业务员正在统计网上的订单,忙得不亦乐乎。
张超说:“今天网上订单购买干香菇2吨、白萝卜2吨、蜂蜜0.1吨,总销售额达到19.8万元。通过电商平台销售农产品,既节省了成本,还方便了扶贫产品的销售,产品根本不愁销路,农民增收有了保障……”
2018年10月,经过线上联络,第一批“品客”来到德顺乡平甫村,直接购买德顺野生蜂蜜近2吨,销售额32万多元,实现德顺乡农特产品电商模式第一单。11月,德顺乡黑洞村100吨无公害优质稻大米也接到了线上订单,收入30多万元。12月,顺德乡工贸公司线上接到4吨干香菇订单,销售额达32万元,并通过电商平台,将2吨干木耳直接销往福建省市场,并拟定第二批2.5吨的订购计划;侗郎九寨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也通过电商平台,将300亩订单蔬菜远销广东省、浙江省等地,实现销售额90多万元。
2018年以来,德顺乡种植香菇70万棒,采收干香菇6吨、鲜香菇55吨;种植黑木耳30万棒,采收干木耳3吨、鲜木耳60吨;种植灰树花(食用菌类)20万棒,采收干货1吨、鲜货10吨;种植中药材1 600多亩,统货130多吨;种植优质稻1 000亩,收谷500多吨;种植茭白200多亩,收割20吨;养殖蜂蜜500多箱,采收7吨;种植白萝卜300多亩,采收900吨。
目前,这些农特产品正源源不断地通过电商、超市等渠道销往全国各地。
眼镜架来料加工业是德顺乡的传统产业。六年来,该乡眼镜架来料加工企业已发展到5家,家庭作坊38个,产业辐射带动5个村,年总产值1 000多万元,吸纳就业人员700多人,贫困人员用工覆盖率达到86%,就业人员年增收580多万元,年人均收入8 000多元。
德顺乡地青村党支部書记、明亮眼镜加工作坊负责人张先祥告诉笔者,白天通过物流发出12万多元的产品,晚上就能发工钱,2020年计划在黎平县城再增加一个加工车间,吸收搬迁贫困人员就近就业。
用好楠竹特色资源,确保农民增收。2018年,德顺乡招商引资第七家竹制品加工厂——茂元竹艺品加工厂,该厂主要精深加工竹席、竹帘、竹挂件、竹摆件等,弥补了楠竹粗加工利润不足的缺陷。
据了解,德顺乡楠竹、竹笋产业每年带动农民创收 600多万元,吸纳240多人就业,贫困人员用工覆盖率达到75%,实现就业人员增收500多万元,人均收入2万多元。
2018年11月,德顺乡平甫村民委员会主任、致富带头人吴鹏从外地引进了饰品挂件材料加工项目,开办11家作坊,吸纳200多人就业,日产经济效益1.86万元,贫困人口用工覆盖率达到了63%,就业人员年人均收入2万多元。
德顺乡村村有扶贫车间。小作坊用工面广,老少皆宜,工作方便,旱涝保收,不误农时,既能稳定增收,又照顾老人小孩,深受农民欢迎。
据了解,德顺乡手工加工产品全部对接外部市场,在上海市、福建省、广东省和温州市等地均有专门的销售渠道。扶贫车间手工加工作坊搭乘了物流快车,产品直通企业,成了外地成品市场的风向标,德顺眼镜架来料加工产品就直接影响了整个温州市眼镜行业的生产。
德顺乡产业主动与企业“联姻”,打通产销链上的“任督二脉”,产业蓬勃发展,农民增收有保障。
(作者联系地址: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县委宣传部 邮编:55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