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海”的繁华来自何处?

2019-10-09 06:50徐天
中国新闻周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区别业态新闻周刊

徐天

一个小伙伴问我,听说上海年轻人晚间约会,爱去西餐厅,还会开一瓶红酒?我笑她,这是刻板印象。

很难说具体是因为什么,但洋气的“夜上海”这一印象已深植于众人内心。白先勇在书里写:霞飞路上的霓虹灯通宵不灭,上海城开不夜。这同样是我心里的夜上海——我也曾走过灯火通明的外滩,在陆家嘴的餐厅与朋友聚会,在巨富长的清吧与小伙伴把酒言欢。

我以为相关数据一定能凸显出北京、上海的区别来。但实际上,如果用已知数字和指标来解剖城市的夜间经济,这两个一线城市的区别并没有那么大。同样是城市里年轻人,以及商务客、游客,在夜间出门会友、谈生意、走入城市的肌理。这些人的聚集、选择,使得城市的夜间自发形成了餐饮、酒吧等业态。而当前政府在做的,是将其规模化、规范化,并引导文化等更多的业态。

所以,“夜上海”的这一印象究竟何来?

城市布局是重要原因。不止一个采访对象谈起,上海的街道窄密,相比北京宽平直的大路,前者更有人情味,也更容易发展夜间经济。试着想象一下,当你夜间走在上海的老弄堂,两边底商在郁郁葱葱的树下透出暖人的光。你能清楚辨认对面的街铺,也能方便快捷地穿过马路。有一瞬间,老上海的感觉扑面而来,消费成了其中自然的一环。

政府的管理模式是另一个重要区别。过去,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往往一刀切,碰到违规的夜间经营状况就选择关停,这也是成本最小的治理方式。上海的基層治理机构从几年前开始,尝试更柔性的管理,比如外摆位,不再因楼上居民的投诉一禁了之,而是允许试错,探寻几方都认同的模式。

我想,这些特征不仅造就了延续至今的“夜上海”,大概也是夜间经济的题中之义。它是消费,更是人与人的互动。

封面反馈

34/2019 总第916期

@QY:“夜间经济”在居民、安全和消费之间很难平衡。比如人们喜欢露天烧烤摊,但是又担心会扰民;等位的时候嗑嗑瓜子让人开心,但是不卫生。但该有的夜生活还是会有,因为它更有白天不能具备的惬意。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玩抖音的县长》

现在连小孩都玩抖音、快手,影响力很大。群众需要一个通往政府部门的诉求传达平台,新媒体传播工具是很实用的。万事开头难,希望这些工具能发挥作用,解决实际的民生问题。(@夏夏)

猜你喜欢
区别业态新闻周刊
平台经济下新业态从业人员社会保险问题研究
面向地方新业态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大健康业态:购物中心的下一个风口
从业态特性看全球激光拼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格局
位置的区别
看与观察的区别
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