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生钱
福建省南靖县山城畜牧兽医站 福建南靖 363600
仔猪大肠杆菌病是规模化养猪场普遍而又危害较严重的传染病之一[1]。仔猪黄白痢病死率虽然不高,但严重影响仔猪生长发育,导致饲养成本增高,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关于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以及预防和治疗已受到普遍的认识,但关于大肠杆菌在养猪场3日龄内仔猪中的实际分布及其规律的研究却鲜有人知。笔者在工作期间,利用一存栏6 000头的规模猪场和南靖县农业农村局实验室的条件,结合猪场的生产实际,采用定性方法检测大肠杆菌在3日龄内仔猪不同部位不同时间段出现的情况,以探讨大肠杆菌在试验猪中的实际分布和规律,分析微生物与猪的相互关系,为现代养猪场环境监控及生物安全提供科学的参考资料。
1.1 试验材料 直径9 cm培养皿,麦康凯培养基;恒温箱(国产);冰箱(国产);灭菌高压锅(国产);温度计,镊子,酒精灯,彩色记号笔,灭菌棉签,灭菌水,手术刀等。
1.2 试验动物 不同产房3日龄以内的初生哺乳仔猪3头,以色笔为记;分娩过程闷死的仔猪3头。
1.3 试验方法
1.3.1 大肠杆菌定性监测点的确定 通过考察大肠杆菌可能分布的位置,进行实地检测,考察大肠杆菌实际分布及其疏密程度。
1.3.1.1 初生至3日龄内仔猪 对仔猪从初生即开始检测其口腔、腹部、肛门、肛门深部(黏膜)等部位的大肠杆菌,按以下时间点进行检测:0 min、5 min、15 min、30 min、60 min、120 min、3 h、5 h、7 h、2 d、3 d。
1.3.1.2 分娩过程闷死的仔猪 发现因闷死的仔猪,立即按无菌要求剖开并检测口腔、胃、十二指肠、大肠。
1.3.2 大肠杆菌定性测定结果判定依据 接种后的麦康凯培养基立即置37℃恒温箱培养24 h,根据培养皿上红色菌落的多少及其红色菌落疏密程度(以下称疏密度),判定如下:-:不见红色菌落;+:红色菌落数少,不相连;++:红色菌落多,有相连;+++:红色菌落有相连,有单个;#:红色菌落成片。
1.3.3 试验过程
1.3.3.1 试验准备 把麦康凯培养基从冰箱中取出,待晾干后用彩色笔在培养皿背面划六等分、四等分若干个分区,并对其进行编号,分别为①~⑥、①~④,各对应培养皿分别用阿拉伯数字(1、2、3---)编号标记。
试验母猪分娩的仔猪编号(4997a、4602a、5625a) 在 0 min、5 min、15 min、30 min、60 min、120 min、3 h、5 h、7 h、2 d、3 d 十一个检测时间点分别依次对应培养皿编号(1、2、3、---31、32、33)。
闷死的仔猪(死胎一、死胎二、死胎三)分别对应培养皿(34、35、36)编号。
1.3.3.2 检测点大肠杆菌的分离接种 按照试验设计,分别对选定的各检测点,用灭菌棉签在灭菌水中蘸湿后,逐一做同心圆涂擦约1 min,无菌条件下操作,立即在培养基规定的区内划线分离接种。并注意划线时不要划破培养基[2],尽可能密些,同一培养皿上的不同区注意不可互相连接。划线接种后立即将培养皿放入恒温箱37℃培养24 h,观察有无细菌生长及其菌落疏密度。
1.4 数据整理和分析 详细记录试验结果,并以图表法整理,便于分析和对比。
2.1 初生仔猪不同部位大肠杆菌分布及疏密度
2.1.1 仔猪口腔 从图1可看出,在出生0.5~2 h,初生仔猪口腔中基本检测不到大肠杆菌,之后呈现较高程度检出。但是与编号4602及5625母猪所生的仔猪相比,编号4997母猪所生仔猪的大肠杆菌检出程度低得多。
2.1.2 仔猪腹部 编号4997母猪所生的仔猪腹部,出生7 h后仍呈现无大肠杆菌分布状态,而编号4602母猪所生的仔猪无大肠杆菌状态只维持60 min,编号5625母猪所生的仔猪维持0 min,见图2。
2.1.3 仔猪肛门 从图3可看出,初生仔猪肛门周围检测不到大肠杆菌的状态可以维持1~3 h,之后分布程度逐渐加大。
2.1.4 仔猪肛门深部黏膜 从图4可看出,初生仔猪肛门深部黏膜的大肠杆菌在出生后的第1 d呈现不同程度分布,但是在第2 d均有高的检出。
2.2 分娩过程闷死仔猪消化道大肠杆菌分布及疏密度 分娩过程闷死仔猪消化道大肠杆菌分布及疏密度见图5。分娩过程闷死仔猪消化道中基本检测不到大肠杆菌的存在。
图1 初生仔猪口腔的大肠杆菌疏密度
图2 初生仔猪腹部的大肠杆菌疏密度
图3 仔猪肛门周围的大肠杆菌疏密度
试验结果显示,初生仔猪大肠杆菌检出的最早时间是出生后的5 min,迟的可达3 h,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产房环境中大肠杆菌疏密度的高低。仔猪体内的大肠杆菌主要是由口腔进入,而口腔的大肠杆菌主要来自于仔猪生存的环境。随着仔猪的活动及时间的延长,口腔及其他检测点的大肠杆菌在不断增多。仔猪有很强的探究性,如果仔猪周围环境不够清洁,也就很容易导致微生物进入口腔,因此,控制产房环境的卫生质量,尤其是对分娩母猪的外阴和乳头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仔猪微生物感染程度有着很大的重要性,是减少大肠杆菌进入仔猪体内的有效方法。
图4 初生仔猪肛门深部黏膜的大肠杆菌疏密度
图5 分娩过程闷死仔猪消化道大肠杆菌分布及疏密度
大肠杆菌无处不在,动物一旦出生,就与大肠杆菌终生相伴[3]。同其他动物一样,微生物与猪群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除了少数的微生物可能是猪的病原体外,许多微生物还有益于机体的健康。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大肠杆菌病,一直困扰着养猪业的发展。仔猪培育阶段是养猪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大肠杆菌的感染所造成的损失,除了直接引起仔猪消化道疾病,还导致仔猪生长不良、养殖成本提高等[4]。在条件好的养猪场,对母猪产房和待产母猪体表的严格清洁和消毒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然而,对消毒后的效果很少去“追究”,因而相关研究资料也少见。实际上,我们对大肠杆菌的了解还是很有限,“有关大肠杆菌传播途径知道得还很少,许多地方还不了解,如仔猪疾病的发生,到底与感染的程度还是因为仔猪对感染抵抗力的强弱有关,目前尚未清楚”[5]。
在规模化养猪场,猪群所有的生长条件都依靠人为提供。如果对猪群尤其是仔猪出生初期,对大肠杆菌的实际分布有进一步的了解,则有利于生产过程的环境质量控制,有利于对现代养猪场生物安全措施的科学制定。本试验研究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规模化养猪场初生仔猪与大肠杆菌实际分布资料和科学数据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