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娉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静脉治疗是非常常见且具有重要地位的一项技术,静脉治疗是将营养液等液体输入到患者机体静脉当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伤性[1]。因此,护理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引起足够重视,避免由于操作不慎而增加不良反应等的发生几率,进而增加出现医疗纠纷的几率[2]。所以,在静脉治疗护理工作的开展中,需要予以规范化管理措施进行干预,帮助提升护理质量,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3]。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就我院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前后静脉治疗情况展开研究,具体报道如下。
择取在2016 年8 月至2017 年8 月在我院行静脉治疗的50 例患者,归为参照组(未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择取2017 年9 月至2018 年9 月到我院行静脉治疗的50 例患者,归为实验组(实施规范化管理),护理人员共30 名。参照组中男性:女性例数为28:22,年龄18~56 岁,平均(35.46±3.68)岁;实验组中男性:女性例数为29:21,年龄19~56 岁,平均(35.47±3.67)岁。30 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33 岁,平均(26.79±2.67)岁,工作年限1~9 年,平均(5.43±1.08)年。患者组间资料对比,P>0.05。
参照组未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干预;实验组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①组建静脉治疗小组。包括静脉会诊小组、静脉治疗小组,治疗小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积极参与静脉护理质量改进工作中去,结合实际情况等不断对静脉输液操作规范进行修订,定期对专科护士开展培训工作。会诊小组则是对病情较为复杂的病患进行多方面综合分析,从而制定出应对方案,并做好查房等工作。
②加强对技能以及理论知识的培训。定期对相关护理人员开展静脉治疗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的培训,完成之后并定期进行考核。
③评价。将卫生部要求作为基础,并与静脉治疗的安全目标进行有效结合,对给药、管道维护、控制感染等情况进行评价,并定期召开会议进行总结与分析,从而不断提高质量。
④监督管理。所成立的静脉治疗小组需要定期对科室的输液质量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当发现问题之后需要即刻汇报给组长,并共同商讨出导致出现问题的原因,探讨出解决方案。
⑤风险管理。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对治疗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以及识别、预防管理等,可划分为低、中、高风险三个级别,从而具有针对性的予以风险管理。
统计与对比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评分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项目数据资料均纳入SPSS 21.0 软件分析,t检验与χ2检验,P<0.05 可认为有统计学意义,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后,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评分情况均得到了显著提升(P<0.05),详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评分情况分析(±s,分)
表1 实施前后护理人员理论知识以及操作技能评分情况分析(±s,分)
实验组与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分别为4.00%、14.00%,对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这也对医疗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4-5]。在医院中,静脉治疗方式非常重要且常见,由于其具有有创性的特征,所以需要实施一定的管理措施予以干预,从而确保治疗安全性[6]。
表2 不良反应对比[n(%)]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规范化管理措施之后,护理人员的操作技能以及理论知识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且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提示在静脉治疗护理工作中予以规范化管理措施干预的价值较高。通过规范化管理实施之后,能够增强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责任感以及服务意识等,从而调动工作积极性等[7-8]。通过成立静脉治疗小组等,不仅能够更好的进行管理,还能够有效进行监督,有利于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更加规范。实施后,感染控制情况、管道维护、给药等多方面质量情况均得到了提升,也进一步证实了其实施后的有效性。通过理论以及技巧培训,使得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能够更加熟练的行静脉治疗,降低失误率[9-10]。
综上所述,对于需要接受静脉治疗的病患,在护理工作中予以规范化管理措施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在临床中具有进一步推广与应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