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菊
(山东省威海市乳山市人民医院 神经内科,山东 乳山 264500)
老年痴呆疾病中比例较高的为血管性痴呆,脑部出现血管性痴呆的主要诱因包括缺血性卒中、脑缺血缺氧、出血性卒中等。该疾病类型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1 %-3.0 %,并以一定幅度逐年递增,对老年患者及其亲属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具有严重不利影响[1]。本项研究旨在通过在临床老年性血管性痴呆治疗中采用多奈哌齐、尼莫地平协同治疗的方式,分析该方式的治疗效果。
从近2 年在本院治疗的老年性血管性痴呆患者中随机选取90 例作为研究目标,患者男女比例为50/40。按照入院就诊时间排序进行交叉分组,分为多奈哌齐组、尼莫地平组、尼莫地平联用多奈哌齐组,每组均为30 例患者。比较3 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0.05,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尼莫地平组采用口服尼莫地平方式治疗,每日3次、每次1 片,药品规格为30 mg/片。多奈哌齐组患者治疗药物为多奈哌齐片,每日1 次,在睡前服用,规格为10 mg/片;联合使用组2 种药物用法同上述2 组一致,3 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6 个月。
患者就诊时参考20 世纪末美国相关机构指定的神经疾病相关诊断标准以及我国2002 年医学协会制定的《血管性痴呆诊断标准草案》[2]。
利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linicaldementia rating,CDR)分别对治疗前后3 组患者进行评估。CDR 评分结果表示患者痴呆严重程度,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为对患者及亲属进行临床半定式访谈,得分越高,痴呆程度越重。对3 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身体指标进行全面检查,严密观察、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效果的判断标准共有显效、有效、无效3 种。当患者语言障碍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可自行工作、生活,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21 分时则为显效;当患者一系列临床表现达到明显改善,但生活自理情况一般,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较治疗前降低8-20 分则为有效;当患者症状未有明显改善甚至部分加重,功能缺损评分降低幅度< 8 分时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3]。
将研究数据录入SPSS 13.0 软件统一进行分析,以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 时,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组具有一定程度疗效的例次分别为21 例、20例、29 例。具体见表1。
表1 3 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将3 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ADL 和CDR 评分结果与治疗前进行对比,结果显示3 组治疗后评分情况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ADL 评分情况均明显优于多奈哌齐组、尼莫地平组,而CDR 评分远低于联合用药组,上述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仅多奈哌齐组患者出现2 例头晕、恶心症状,未进行治疗,症状自行缓解。
脑血管疾病主要诱因为血管性痴呆脑区低灌注损伤,该类疾病患者认知能力低下,常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综合征。相关文献指出,导致痴呆患者出现记忆力下降、空间定向能力减弱、行为及个性转变等症状的主要不利因素为胆碱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4,5]。老年痴呆疾病的临床治疗药物中多奈哌齐比较常用,对乙酰胆碱酯酶导致的乙酰胆碱水解现象具有抑制效果,进而使乙酰胆碱在受体部位水平上升。除上述作用机制多奈哌齐在治疗血管性痴呆中可能存在其他作用机制,例如直接作用于肽、神经递质受体以及Ca2+通道。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中的尼莫地平在扩张血管方面具有可选择性,在不影响脑部代谢的情况下提升脑血流量[6,7]。本项研究数据显示,联用多奈哌齐、尼莫地平治疗的效果远超2 种药物单独使用,虽出现个例不良反应,但程度较轻,均自行缓解。该结果可能是2 种药物协同作用时脑胆碱能系统的功能性增强,并使患者脑缺血、缺氧症状得到显著改善[8,9]。
总之,老年血管性痴呆采用多奈哌齐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认知功能明显改善[10],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