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琳
100070北京市丰台区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乙型肝炎是由一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引发的疾病,通常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人体肝细胞内,并引发肝细胞产生炎症、坏死、纤维化,甚至导致患者发生肝硬化或肝癌[1]。乙肝疫苗是用于早期预防乙型肝炎的药物,能够使机体产生抗体,进而及时消除体内感染的乙型肝炎病毒。本文对我院968例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儿童的免疫效果进行观察分析。
选取我院2018年1-12月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儿童968例,年龄1~12岁。其中1~3 岁375例,平均年龄(1.54±0.43)岁;男193例,女182例。4~8 岁304例,平均年龄(6.37±1.04)岁;男168例,女136例。9~12 岁289例,平均年龄(11.02±0.87)岁;男155例,女134例。所有儿童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既往1 周内无发热感冒症状;②符合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要求;③监护人同意参加研究(如儿童有一定行为能力,则同时需要儿童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脏病,肝、肾功能不全;②皮炎、化脓性皮肤病、全身严重湿疹。
一般方法:所有儿童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遵从《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中标准要求进行,每次乙肝疫苗剂量为10μg,共3次。出生医院接种第一剂疫苗后,1个月龄及6个月龄分别注射第二剂及第三剂乙肝疫苗。在完成第三针免疫后,采集静脉血2~3 mL,检查HBsAb结果。
观察指标:分析所有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免疫应答情况[2],其中分为:①无免疫应答:HBsAb 检测结果<10 mIU/mL,呈阴性结果;②有免疫应答:HBsAb检测结果>10 mIU/mL,呈阳性结果。
统计学方法:数据应用SPSS 20.0 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968例儿童均完成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采取血样检查结果,其中有免疫应答943例,无免疫应答25例,总有效免疫率为97.42%。见表1。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 亿人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2.4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HBV 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全球肝硬化和HCC 患者中,由HBV 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30%和45%。我国肝硬化和HCC 患者中,由HBV 感染引起的比例分别为60%和80%。乙型肝炎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肝病,在国内流行广泛,且人群感染率较高。乙肝的临床症状主要为乏力、恶心、呕吐、腹胀等,具有较高的传染性,传播方式分为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及性传播,其中多发于母婴传播,所以对于新生儿及儿童一定要做好乙肝疾病的预防工作,有利于减少乙型肝炎疾病的发生[3]。同时乙型肝炎疾病具有一定潜伏期,起初症状不明显,而诱发乙肝疾病的原因有很多种,如熬夜、酗酒、吸烟等[4]。乙型肝炎能够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肝硬化、肝源性糖尿病等,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肝脏是人体多种凝血因子的合成场所,肝脏功能受损后可引体机体凝血因子合成减少或凝血因子大量消耗而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不同疾病进展的临床特征具有一定差异。乙型肝炎疫苗是目前临床上预防乙肝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且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实惠的优点。乙肝疫苗的作用机制是在机体接种疫苗后可以刺激其产生相应的抗体,当体内乙型肝炎病毒出现时,抗体可以直接作用于乙型肝炎病毒并及时清理消除,从而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疾病的发生[5]。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HBsAb 结果直接判断接种疫苗对于预防乙肝疾病的有效性。结合本研究数据结果,1~12岁儿童在接种疫苗后,具有较高的免疫效果。对比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免疫效果可以发现,1~3 岁在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后的有效率最高,同时4~8岁接种疫苗后的有效免疫率高于与9~12 岁,可以得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的有效免疫率与儿童年龄有关,且呈现负相关。
表1 不同年龄段儿童免疫应答情况[n(%)]
综上所述,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能够有效预防乙型肝炎疾病,同时年龄越小的儿童接种该疫苗,对于乙型肝炎疾病的免疫效果越好。应该广泛宣传接种乙肝疫苗的重要性,引导家属对预防接种的有关政策、知识的全面掌握。并宣教儿童家长尽早给予儿童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从而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疾病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