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课堂模式下提升高职生隐性职业素质实践研究
——以社区康复学课程教学为例

2019-10-09 05:30刘昕
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19期
关键词:隐性康复素质

刘昕

(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南京 210038)

1 研究背景

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所需的各类素质,是使高职生胜任某一种职业的教育过程。职业素质包括显性职业素质及隐性职业素质,显性职业素质包含基本知识及技能等,而隐性素质则包含想要实现的社会角色、个人特质和成就动机等[1]。

职业教育重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质培养,轻隐性职业素质的问题比较普遍。要想改变现状,必须构建贯穿整个学习生涯的职业素质多元化综合培养体系。通过社团实践、社会服务和课堂教学,将敬业精神、职业道德与专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内化并升华学生个人修养和职业操守,使职业素质教育成效更直接也更持久。全方位实施隐性职业素质培养,在进行具体技能培养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责任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等。这些隐性职业素质的养成能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拓宽未来发展空间,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2015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共49名。

2.2 方法

为提升高职生隐性职业素质,我们尝试实施三维课堂模式。以社区康复学课程为例,分别从传统课堂、社团课堂和社会课堂3个维度展开教学,把学习内容融入现实情境,灵活运用书本知识、专业技能,提升学生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传统课堂以教授理论和技能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职业认同感等隐性职业素质;社团课堂充分利用校内资源,重点培养学生沟通能力、责任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在团队协作中强化职业认同感;社会课堂紧扣职业需求,整合校外实训资源,拓展服务对象和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解决突发问题的能力,强化沟通能力,促使其利用所学知识、技能服务社会,是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整合与升华。将有限的课堂进行无限拓展,充分利用省级优秀学生社团“杏林服务社”资源向校内师生提供常见病的治疗、预防服务,发挥专业特长深入敬老院、社区、特殊学校等机构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弘扬传统美德,传递社会正能量(见表 1)。

表1 社区康复学课程教学计划(节选)

3 结果

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逐步形成的,是一种过程性活动,难以通过一次终结性考试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3]。我们重视过程性考核评价,赋予教师、学生、患者、社区居民及社团指导教师考核评价权限,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促进学生隐性职业素质提升。

3.1 课程评价

在社区康复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及课程学习结束后,对2015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49名学生分别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占50%。其中,传统课堂评价占20%,包括教师评价(10%)、组内互评(5%)、学生自评(5%);社团课堂评价占15%,包括服务对象(教师、学生)评价(5%)、社团指导教师评价(5%)、学生自评(5%);社会课堂评价占15%,包括服务对象(患者、居民等)评价(5%)、教师评价(5%)、学生自评(5%)。

终结性评价占50%。其中,理论考试占20%,主要考查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操作考核占20%,主要考核技能操作,综合评价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对待患者的态度、医患沟通能力等;经验分享占10%,选取课程学习中的一次创业经历、辅助具研发、康复宣教等经历,分享心得体会。

课程考试成绩满分为100分,≥9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合格。结果显示,学生社区康复学课程学习效果良好,成绩优秀者27人(占55.1%),良好者21人(占42.9%)合格者1人(占2.0%)。

3.2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

社区康复学课程结束后,向2015级康复治疗技术专业49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和感受,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三维课堂模式对提升自身理论、技能水平,提升隐性职业素质很有帮助(见表2)。

表2 学生对社区康复学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n(%)]

3.3 教师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评价

社区康复学课程学习结束后,由带教教师对学生进行隐性职业素质评价,结果见表3。

表3 教师对学生隐性职业素质的评价[n(%)]

4 讨论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培养的是热爱康复事业,系统掌握康复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并且具有较强康复实践能力,能对各类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治疗的技能型专门人才[4]。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教育如何与职业需求紧密衔接,真正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所有职教人努力的方向。目前,医患关系日益紧张,因职业素养不高导致的医疗纠纷屡屡发生。本研究将三维课堂模式应用于社区康复学教学,不仅注重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紧扣职业培养目标,而且聚焦临床需要,培养符合职业要求的隐性职业素质,通过校内外资源有效整合,课堂内外紧密联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沟通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责任意识、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职业认同感等隐性职业素质,值得推广。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教育者和学生共同努力,需要进一步探索课程教学方法,探索行之有效的提升职业素养的教学方式。

猜你喜欢
隐性康复素质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欢迎订阅2022年《护理与康复》杂志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