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永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包括: 未形成整体化科学化的德育体系和德育工作的主要群体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学校德育工作遭遇了极大的挑战。通过对遭遇的困境进行思考和分析,提出了以下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效性的对策: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向“人本”转变、创新德育模式、强化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做好教师的榜样作用和拓宽德育渠道,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资源。
关键词:德育工作;工作实效;对策
近年来随着校园犯罪发生的增多,学校管理工作的面临着更艰难的挑战。德育工作的开展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基础。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学校德育工作的问题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通过对德育工作的改革,逐步寻找符合自身实际的德育工作之路。在这个过程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从中突显了我国德育工作目前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包括德育体系和德育队伍两方面的内容。
1.1 未形成整体化科学化的德育体系
在我国德育工作中,很大程度上未构建好整体化科学化的德育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学校德育目标过高和脱离现实。我国德育工作中关于德育目标的侧重点在于社会层面,更多地考虑按照社会道德规范的需要来确定,忽视个人德育的自主培养和学生的实际。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冯文全教授说过:“我国学校德育效果长期不如人意的原因总的看来是学校德育目标定的太高、太大,习惯制造学校德育的‘神话。”第二、德育内容存在脱离实际的情况。我国的德育工作的内容很大程度上与学生个人身心发展水平和生活实际关系不大。在内容的设置上往往是空泛、形式化,忽视个人道德的培养。第三、德育方法的单一、枯燥。由于选择单一、缺少灵活性的方法,在德育过程中,注重德育的教学,而非德育的学习。同时专注于知识化的、灌输式的方法,使得学生德育的学习过程中缺少思考和启发。缺少自身的实践,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第四、德育评价机制方面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中存在着在操作上过于追求量化的标准。这是导致德育工作实效不强的原因。同时存在量化的标准未能及时更新,用不适宜的标准去评价新的德育工作,最终导致结果的失效。另外,对于评价的选择上面仍有大部分侧重于终极性评价,注重结果,忽视过程的重要性,未能及时形成发展性评价模式。
1.2 德育工作的主要群体建设的问题
我国德育工作除了为构建整体化的体系外,在德育工作的主要群体的建设方面也存在着问题。第一、教师队伍的问题。教师由于其在德育工作的中的重要作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群体之一,对于学生的德育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许多教师由于没能对德育工作引起重视,在对德育课程的教学存在形式化教条化的情况。另外,教师的师资力量也会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效。在师资力量薄弱地区,有的教师身兼数职,并且教非所学情况尤为严重,更遑论设置专门的德育教师,因此思想品德课就变成了由其他课任老师兼职代上,最终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实效。第二、学生群体的问题。随着社会的逐步开放和新媒体的影响,学生接收到比以往更多的信息。在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尚未成熟的阶段,未筛选未过滤的信息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认知和价值观,使得学生形成错误的观念和实施失范的行为,这将会给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影响德育工作实施的成效。例如近年来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涉事群体的低龄化情况逐渐严重。另一方面,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影响到德育工作的开展。近年来,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情况日益复杂,给学生带来思想上的迷茫与困惑,严重的甚至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疾病,给班级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困难。
2 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2.1 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向“人本”转变
学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主体,是德育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和发展需要出发。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往往会忽视学生的需求,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德育活动中不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活动缺乏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通过对传统德育工作理念的偏差进行分析,提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首先在价值取向方面向“人本”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德育工作中认识到学生的地位,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设置的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时代的特征,使我们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2 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创新德育模式,从创新德育课程、德育活动、德育的环境三个方面去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一、创新德育课程,通过设置丰富的课程内容,增添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相关内容,而不是一律的采用不合时宜的材料。另外,学校通过设置属于自己的校本课程,使得课程的内容、方法和目标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第二、创新德育活动,增加互动。设置德育活动,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意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加学生的参与性,让活动能够真正地达到良好互动,学生更愿意和乐意参与其中。最后通过师生对活动的反思和建议,使得活动的设计更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多样性、有效性。第三,優化学校德育环境,给学生的德育学习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创新德育环境,首先在学校内部环境方面,通过在学校宣传栏、横幅等方面去体现学校的人文教育作用。其次在学校的周边环境上面,通过与社区的合作,保障周边环境的建设,减少不良文化和不安全因素对德育工作的阻碍。最后,建立健康积极的校园舆论环境。通过建立属于学校自己的校园文化环境,关注学生的建议,形成良好和谐的氛围,为德育工作取得实效打下基础。
2.3 强化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做好教师的榜样作用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在学生的德育学习过程中起着主导的作用,需要教师对于自身的素质情况引起重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品德情操、态度情感会在日常的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部分教师时常不注意自身的礼仪规范,但是却硬性要求学生要恪守良好德行,这有可能会带给学生错误的观念,不利于德育工作的进行。因此教师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端正自己的认知和观念,加强道德修养,摒弃那些不合身份不合时宜的穿戴,粗鲁低俗的言行,这样才能更好地给学生做好示范作用,才能教育和影响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教师在行为方面也应该作为学生的表率。教师不仅要言传,更重要还是要身教。
2.4 拓宽德育渠道,整合家庭和社会的资源
学校德育工作是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各个方面,需要我们去拓宽渠道,利用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一、发挥家庭在德育中的渗透功能。首先,家长的日常言行及表现出来的品德是孩子最初模仿的对象,对孩子的德育学习起着更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家长要树立道德标杆作用,在言行举止和道德行为方面,给孩子良好的示范和影响。其次,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在身心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会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的。假如家庭环境压抑,父母经常争吵,忽视孩子,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不安,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无法谈提升孩子的道德水平。其次,成立家长委员会,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中来。家长通过加入家长委员会,可以给学校的德育工给予建议,更好地了解到孩子的情况,还可以监督学校德育工作的进行。同时,学校通过科学地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的方法,让家长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及学校德育工作的情况,使家长与学校达成共识,减少德育工作的阻碍,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第二、发挥社会的辐射作用。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密切相关,因此在进行德育工作时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拓宽德育的渠道,提高德育的成效性。首先,在媒体方面,要利用好社会的媒介传播的作用,为德育工作提供良好的便利和传播德育工作的理念。其次是要利用好社区的资源。通过社区积极举办各种道德教育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为德育的学习增加渠道。例如,社区可以邀请专家和家长交流德育的问题,开办德育类型的兴趣班等。总而言之,德育工作不能再像过去的那样闭门造车,而应向社会生活开放,主动关注,积极参与其中。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有机的结合,互相促进,互享教育资源,通力合作,最终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对目前德育问题的分析,学校应当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在这个过程中,会面临着种种机遇和挑战,这就需要学校和家庭、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努力,齐心协力地参与德育工作的建设中去。
参考文献:
[1] 秦岩.开放: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词——杭州市下城区德育工作综述(一)[J].中国德育,2017(03).
[2] 李德敏.新形势下青少年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5(10).
[4] 代晓霞,陈渝.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和建议[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4(08).
[5] 吴锡龙.我们的德育实效性为何不高[N].中国教师报,2014-04-16(016).
[6] 由秀文.提高學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4,16(02).
[7] 杜时忠,杨炎轩.德育实效的考察维度、现实状况与提升策略[J].中国德育,2014(07).
(作者单位:广东培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