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林
【摘 要】城市公用事业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而其定价也直接关系着国民生活的日常运行;因此,对公用事业的定价进行分析有很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先是介绍了公用事业价格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分析了现行公用事业的五个定价模型;最后,对公用事业价格改革的方向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公用事业;价格机制;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F2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49-01
一、公用事业价格现状及问题
城市公用事业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公用事业无论是其内涵还是外延都在发生变化。随着各地的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公用事业的低效率、俘获以及权力滥用等问题逐渐凸现。因此,如何建立最优的公用事业价格机制,提高公用事业运营相率,成为公用事业价格机制改革的核心环节。
1.价格法规不健全。
市场经济本质是法制经济,但是,我国公用事业价格规制的手段主要是依靠政府行政协调的力量,而不是依靠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和约束。至今为止,我们国家还没有一部统一规范自然垄断行业价格行为的法律法规,也没有具体规范某一特定自然垄断行业价格行为的单行法律法规。
2.价格制定不科学。
成本合理性和真實性的判定是制定公用事业价格的瓶颈。公用事业定价一直沿用成本加成定价法,即确定公用事业价格的依据主要是企业上报的成本。这种成本是一定区域内公用事业企业的个别成本,不一定与合理的社会平均成本相符,也没有从控制价格需要的角度设计成本的规则和具体标准。
3.价格听证会制度不完善。
公用事业价格听证会经过几年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和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完善问题,主要是:听证会代表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专业性不够,素质构成存在差异。听证代表的听证准备时间仓促和资料占有不全面、信息掌握不对称等,使得在论证成本合理性时听证代表难以提出质疑的有力依据,也直接削弱了听证的效力。
4.价格管制方法单一。
现行公用事业价格管制的方法,大多是在核准成本基础上制定公用事业的固定价格。这种既不灵活也缺乏激励性的单一管理方法,虽然可以抑制经营者利用垄断地位谋取高额利润的行为,保护消费者利益;但同时也抑制了竞争机制的引入,阻隔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使价格调节机制受到很大制约。
5.监督机制不规范。
目前公用事业单位仍具有明显的政企合一特征。公用事业行业主管部门既是管理政策的制定者与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垄断经营者。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企业利用行业或地区垄断地位,虚列成本、损害消费者利益和乱收费现象非常普遍。这种政企不分的做法使自然垄断变成行政性垄断,从而产生企业缺乏竞争压力、效率低下、经营成本高、服务意识差等不良现象。
6.补偿机制不合理。
公用事业的公益性决定了它不能完全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因公益特性而损失的利益应通过价格补偿和政府财政补贴两个渠道得以弥补。但由于各地财力有限,政府往往拿不出更多的财力直接投入或进行补贴,而更多寄希望于通过调价来解决补偿不足问题。
二、公用事业的价格模式
1.最高限价模式。
最高限价模式在英国最具代表性。英国政府首先通过将公用事业企业在股票交易所出售给公众的方式进行私有化。政府成立煤气办公室、水务办公室等独立机构,发放经营许可证、修改许可证条款、进行价格、投资、质量等方面的管理。并将有关信息、立法等政策意向通过互联网、听证会等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在此基础上,英国政府对公用事业实现最高限价管理,采用由斯蒂芬·李特查尔德设计的即I-X模型。
2.资本收益率模式。
资本收益率管制定价法也称收益率管制定价法,是以美国为代表使用的对公用事业价格管制的基本方法。收益率管制的基本思路是:赋予公用事业企业投入的资本以规定的收益率,从而逆推确定公用事业产品价格。
3.全成本定价一平均成本法。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观点,从资源配置和社会总福利的角度来讲,边际成本定价是最优定价。但在自然垄断行业中,由于规模经济性的作用,若采用边际成本定价会使企业出现亏损。为解决这一问题,拉姆齐提出在成本递减的行业,须将价格定得比边际成本高;而在成本递增的行业,定价则比边际成本定价略低,从而实现全部成本的回收,达到收支平衡。这种在厂商盈亏平衡下社会福利最大化的平均成本定价方式被称为“拉姆齐定价”。
4.交叉补贴定价或者联合销售。
交叉补贴定价或者联合销售的实质是转移支付。所谓交叉补贴就是拥有两种以上产品或拥有两个以上消费群的企业,用一个部门的盈余弥补另外一个部门的亏损;或者说,一些产品(消费者)为另外一些产品(消费者)承担了成本。
除了上述介绍的几种较为典型的定价模式外,在我国实践中运用较为广泛的还有成本加成核定价和竞争定价法等等。
三、公用事业价格的改革思路
1.改善产业结构。
公用事业的特点是其垄断性,但是垄断的存在不利于有序竞争市场的形成;因此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的环节,应强化竞标机制,实现有序、有效竞争市场的形成,进而提高公用行业的效用最大化。例如,研究将不同城市的自来气公司、煤气公司的竞争业务剥离后,促进地区间管网公司的重组,并在全国范围内,对分区域管网进行特许经营权招标,最大限度实现竞争。
2.完善公用事业价格改革机制。
公用事业价格形成是一个不断调整的长期动态过程,改革及创新定价方法是建立科学定价机制的关键;因此,应当建立可竞争的法律、经济政策、结构及体制方面的定价环境,积极探索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方法。同时,还应对国内国外公用事业发展实践过程中采用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价后,并结合中国公用事业发展现状及定价的目标,提出适合我国公用事业的定价方法改革思路。
3.建立成本约束机制。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或特许经营合同,要求被管制企业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成本核算,建立企业完整、真实的成本核算系统,从而为价格制定和调整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企业应在内部强化约束,加强成本管理,建立和完善内部管理体制,通过优化管理来控制成本。
4.扩充市场边界,实现区域重组和市场的统一。
产业的需求规模急速扩充,或者市场出现新的需求时,随着市场边界的扩充,导致一定范围内可以允许不只一个经济规模时,竞争的条件大大改善。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地域的扩充,导致原有需求加以合并。二是技术的进步,当技术进步导致产业边界开始模糊或扩充时,竞争会有所加剧。因此,应在打破传统区域性行政垄断体制的基础上,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促进区域的网络重组,使分隔的市场合并,扩大原有边界;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应该在实现政企分开的基础上,促成统一竞争的平台,促进优势企业的发展与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