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乌拉特民歌的文化阐释

2019-10-08 06:25张小飞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19年6期

张小飞

摘 要:能歌善舞的乌拉特人在近代主要生活在巴彦淖尔市境内,宴歌是乌拉特人在宴会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从乌拉特宴歌的代表希鲁格哆的角度出发,对希鲁格哆的特点进行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乌拉特宴歌希鲁格哆来说有着重要的保护意义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乌拉特部; 宴歌; 希鲁格哆; 梅日更葛根; 宴会习俗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9)06-150-002

金朝被蒙古帝国所灭之后。哈萨尔在石勒喀河至额尔古纳河这一带称帝为王,而这一地域的哈撒尔后裔把科尔沁认为是总部称号。当中就有蒙古部族较小的乌拉特部。1633年,也就是天聪七年,鄂木布、图巴率领色棱以及部分部落归顺后金,乌拉特部迁移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图门乌力吉一带。

1634年,也就是天聪八年,后金大军率领乌拉特部攻打明朝、高丽以及山海关内外,取得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1648年,也就是顺治五年,清朝政府为了巩固边疆,对其采取蒙古人自治的政策,对归顺的蒙古人包括乌拉特人给予厚禄并封土地。乌拉特分设为前、中、后三旗,自此始有建制。1649年乌拉特前、中、后三旗由科尔沁西迁。1652年,也就是顺治九年,乌拉特人从呼伦贝尔开始,迁至长城以南,闭耕放牧。

乌拉特部是蒙古族的部落之一,属于科尔沁部的一个分支。历史上也有乌喇特、乌拉忒、吴拉忒等的不同译称。“乌拉”是蒙语,在许多论文当中常被用为能工巧匠的意思,而乌拉特部落则是“能工巧匠聚集的部落”的意思。在《巴彦淖尔史料》中记载,乌拉特也有“前锋”的意思,也有记载说,乌拉是蒙语“山”的意思,“特”有“统领”之意。

乌拉特部落是成吉思汗长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后裔。明代前,乌拉特人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北部。在归属清朝后于清顺治五年即1649年赐于河套北、阴山南、乌拉山一带牧地。而乌拉特部被编为三旗,分设乌拉特前、中、后旗,自此始有建制,牧地开始南迁。清兵入关后,为提防外喀尔喀蒙古部的侵扰,乌拉特三旗受命西迁,从此定牧于河套北岸。今天居住在乌拉特山以北的乌拉特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居住在乌拉山以南的蒙古人大多与汉族杂居,过着半农半牧的定居生活。

民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他不仅是一种审美形态,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所以民歌具有多功能性。以歌咏史,以歌为乐,寓教于歌,以歌传情等等。从这个角度来看,民歌的影响力和穿透力是渗透在人类生存环境的各个方面。

研究乌拉特民歌的历史源头,应从乌拉特人的内部迁徙开始,也就是从呼伦贝尔草原,出发迁徙之长城以南,到1648年,清政府命令乌拉特部迁移到现今的乌拉特地区——巴彦淖尔市境内。部落的迁移导致乌拉特民间文化艺术也随着迁移至西部,為西部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由于乌拉特部是从呼伦贝尔东部区迁徙到西部,因此乌拉特民歌大部分都受到了东北民歌的影响,可以说是东北民歌传过来进行演变的。由于乌拉特地域与鄂尔多斯相邻,所以在流传过程中与鄂尔多斯民歌文化有了很好的交流,与鄂尔多斯民歌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18世纪上半叶,宗教信仰在乌拉特地区非常盛行,同时也建起了许多庙宇,宗教与文化影响着民间文化,大众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行以及行为规范和现实生活受到了宗教文化的影响,而且是很大的影响。当时的宗教以藏传佛教信仰为主,因此在民众的生活中渗透着深刻的藏传佛教信仰文化。乌拉特西公旗梅日更召的三世活佛梅日更葛根,认为民间歌曲是老百姓最心领神会的艺术形式,因为民间歌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感染力。于是他把宗教理念的教化内容作为歌词,使其变成歌曲来影响百姓的思维方式,道德品行及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这就是乌拉特民歌的起源。因此乌拉特民歌的内容唱腔影响力等与其它蒙古族部落的民歌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特质流传至今。

乌拉特民歌按照时间的顺序分为三类:以1840年为界限,在1840年以前的叫古代民歌,1840年到1949年之间的民歌叫近代民歌,建国之后的民歌为现代民歌。古代民歌以长调诗歌为中心,加以藏传佛教的教会内容,赞颂喇嘛僧徒、达官贵人、父母恩德,并带有深邃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厚的内涵。现代民歌一般认为是普通歌曲,主要是生活歌曲、红火、花哥等等。

乌拉特民歌有着与其他蒙古族民歌截然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乌拉特民歌从唱腔上分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长调民歌其结构非常自由,乐句之间以及小节数都不相同,节奏自由,以五声音阶为主,最常用的徵调、羽调和宫调。长调影响力很大,至今都在民间歌曲当中深深熔铸,是乌拉特民间大小宴席场合的主要歌唱形式,而这种歌唱形式在酒席场合有着特定的规矩和模式。短调民歌结构规整,乐句之间大体一致,有很强的叙事性,表现欢乐愉悦。近代的乌拉特民歌主要是以长调为主,结合短调,成为一种特殊的旋律唱腔。

乌拉特民歌主要流行在四个地区:第一是“慕那山民歌”,主要在乌拉山周围;第二是“阿古茹太民歌”,主要在包头地区及其牧区;第三是“海流图民歌”,主要在乌拉特中旗居住区及牧区;第四是“赛乌苏民歌”,主要在乌拉特后旗居住区。这四个地区的乌拉特民歌在演唱规矩方式上是一样的,由于受到鄂尔多斯民歌和地方文化的影响,这四个地区的乌拉特民歌在演唱唱腔上有所不同。

宴歌是在各种宴会上非常郑重的演唱的礼仪歌,所以又叫“正席歌”。乌拉特蒙古族宴歌是乌拉特民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希鲁格哆是乌拉特宴歌。流传在蒙古族牧民的生活生产中。思想内涵非常深刻,主张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团结友情等,并且有着赞颂、祝福、劝说等功能。多为长调形式。在乌拉特宴会中禁止演唱短调形式的歌曲,而这种长调的希鲁格哆在乌拉特宴会上尤为流行。

希鲁格哆的“希鲁格”蒙古语意为“诗”,“哆”是歌的意思,合起来就是带有曲调的诗歌。内容庄重严肃,风格朴素,具有精致细腻的特点。包括长调和短调两种形态。希鲁格哆多出梅日更葛根罗桑丹毕坚赞所做。梅日更葛根是乌拉特西公旗梅日更召的三世活佛,罗桑丹毕坚赞是他的法名,而梅日更葛根是其尊称。希鲁格哆歌曲中蕴含着深邃的思想哲理,在人们学唱和传唱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学习。而这种教化功能,使之成为乌拉特民歌的典范。希鲁格哆的演唱形式多为齐唱,没有乐器伴奏。在特定的宴会场合上演唱时,必须要请来专门演唱希鲁格哆的歌手,而这些歌手要身体健康,家庭圆满,人品好,性情温和。当歌手演唱希鲁格哆时,所有的在场人员必须要有礼貌,不能喧哗。歌手的歌曲要唱齐全,唱的尽兴。在演唱两首希鲁格哆之间必须要唱图日勒格,图日勒格是穿插在两首希鲁格哆之间的一个重要歌曲形式。图日勒格是长调形式,共有两句是固定旋律的形态。主要意思是说大家提议,所以再唱,共同祝愿幸福美满。图日勒格由参加宴会的长者或者是贵宾起头领唱,随后大家跟着一起唱。

艺术教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审美、科学、道德、哲学、政治、经济和生活,它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艺术教育成为社会文化,究其根源,它的社会价值是通过对人或事物的赞美和塑造来实现的。而这种价值观的实现,正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

乌拉特民歌的演唱风格最具代表性的是其内容,它的内容具有藏传佛教的佛学内涵,具有较强的说教理念,这是乌拉特民歌,不同于其他蒙古族歌曲的主要特点,在严肃的酒席场合,你三首歌曲开头、以三盅敬酒是乌拉特的地方习惯特点,歌曲唱完,酒也要喝完。唱歌时开头歌曲和结尾歌曲一定要按照规定唱。开头歌曲使用著名的长调《三福》,结尾歌曲是用诗歌《阿拉腾杭盖》。在这个当中可以用不同的歌曲进行演唱,中间可以调换,但如果唱了结尾歌曲就说明必须散席了。

希鲁格哆在乌拉特民歌中的影响面很广,是当地人对宴歌的一个称呼。它的分类,从内容上可分为赞歌,训谕歌、生活风俗歌三大类。

一、赞歌

赞歌是民间音乐中对美好事物的赞美,数量很多,内容丰富,形式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性。在乌拉特人的日常生活中按照一定的曲调吟诵传唱,因此祝词、赞美词等形式是希鲁格哆赞歌类歌曲的核心主题。赞歌是希鲁格哆在内容中最为丰富的一种,所占的歌曲数量也最多。根据传统的民歌形式和乌拉特人的生活习俗,把希鲁格哆的赞歌类型的歌曲按照赞美的对象和内容不同,可分为佛教赞歌,世俗赞歌以及赞马歌三类。

1.佛教赞歌

希鲁格哆受到很深的佛教影响,主要是梅日更葛根的训谕诗和大量藏传佛教的传入。主要赞美佛教的人物以及建筑、神器、经文等。如《尊贵的喇嘛》《金刚手菩萨》《真三宝》等。

2.世俗赞歌

这类型赞歌主要歌颂家乡的自然风光,反映人们的幸福生活以及对未来的期望。也有赞美游牧生活,思乡情结的都属于世俗赞歌。主要有:《陰坡上的柏树》《辽阔美丽的杭盖》《美丽的慕纳山》等。

二、训谕歌

梅日更葛根善于把当地的格言、民间谚语和佛教中的训谕诗有机的结合起来,创作了大量的各种题材的训谕歌,元以后训谕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这与谚语、格言是分不开的,是民间诗歌形式的产物。

训谕歌主要内容是宣扬佛法真理,揭示人间丑恶,提倡美德智慧。根据内容和表现思想内涵的不同,训谕歌可分为:教化类训谕歌、礼节类训喻歌、孝顺类训谕歌。其中教化类训谕歌有:《陶歌淘河水》;礼节类训谕歌有《尊贵的喇嘛》;孝顺类训谕歌有《长者的祝愿》。

三、生活风俗类

希鲁格哆最世俗风情的一类作品就是生活风俗类的歌曲。主要内容反映婚嫁风俗以及人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对朋友的友爱。主要有:《巴音杭盖》《半圆的月亮》等。

另外,梅日更葛根所创作的希鲁格哆还有一部分是为宴俗的礼仪所创作的。如《阿尔泰杭盖》《造福》等。此外他编制了两首歌曲,字母学习歌曲和字母改变歌曲,这被广泛在乌拉特地区传唱,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简而言之,除了上面的分类,还可以用多种方式使整个乌拉特民歌进行情绪上的分类。例如能抒发人们的情感和喜悦,抒发人们的痛苦和希望的生命之歌;抒发人们暴露,鞭打和抵抗旧社会黑暗统治的政治之歌;反映了生产劳动的内容和技术劳动创造的艰辛和骄傲,普通而伟大的生产劳动歌曲,反映了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生活,包括赞扬追求真爱忠诚的爱情歌曲。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乌拉特民歌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希鲁格哆都面临着失传和消亡,在新时期各种音乐传播新老交替,新时代的歌曲趋于同化,当代人对乌拉特民歌这种民间最为宝贵而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继承的意识是缺乏的,人们都在追求城镇化,追求时尚,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及学者从人才培养和资金上予以支持,真正做到对乌拉特民歌的保护和发扬。

项目基金:本论文是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藏传佛教的传入对乌拉特宴歌——“希鲁格哆”生成发展的研究》的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NJSY16327

参考文献:

[1]乌兰杰著.《蒙古族音乐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包达尔汉著.《蒙古佛教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3]《巴彦淖尔历史资料选》(1、2、3、4册),内部发行,1983年版

[4]周凯模.《民族音乐学的多重性思维方法》,《音乐研究》,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