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
[摘 要]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过程中一直存在着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衔接不到位的情况,造成教学与就业脱节。本文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入手,引入“岗位角色”教学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分析研究,提出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实施策略,以实现学校培养和企业需求相衔接,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岗位角色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应用策略
基金项目: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8JYC03)。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社会生产一线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但高职学生毕业后普遍存在就职不适应、岗位专业不对口及任职前的重复再培训等问题,这显现出学校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才导致教学和就业的严重脱节,造成教育资源的无端浪费。因此,适时引入“岗位角色”教学模式,对于解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完全衔接,填补学校人才输出与企业用工输入的空心地带,提高学生的就业,促进校企融合发展等方面显得十分有必要。
1.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到位
高职院校目前的实践教学基本上都是围绕开设的专业课程进行的,也就是说在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掌握课程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而这些实训内容是教学大纲固定的必学项目,至于是不是今后就业方向所必备的技能,则没有明确的导向和说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是课本上的“全能”,而无关企业所需的“全能”。这种不针对企业对口需要设定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专业技能针对性的训练,造成学生就业后多数实训内容都无用武之地,而企业急需的技能又不会,所以从学校到企业存在着断层。
2.实践教学过程未参照企业真实工作环境
学生在校实训的地方大多为标准化实验室、实训室等,这些实训地点都是依照教材内容需要而设立和建设的,也有依照工艺要求建设的成套实训场所,但都和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相去甚远,学生完全感受不到企业真实的工作氛围。实训内容也是以具体的某项实验或某项技能训练为单元开展的,内容割裂,联系性不高,协从性不强,没有形成整套的和企业工作流程相似的训练体系。
3.校外实训实习内容与专业对口度较弱
高职院校目前针对学生的校外实训多在行业范围进行,细看工作岗位,能真正与学生所学专业与掌握的技能对口的极少,大多数企业提供的岗位很单一,学生在校外实训的过程中根本接触不到其他岗位的工作。这样的实训要想让学生毕业后成为企业所钟爱的零过渡专业人员是很难的,因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无法对岗位进行选择,无法在多个岗位的实际体验过程中发掘自身的潜力和提高相应的技能。
4.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入
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职院校一直追求的目标,而在现实中,校企双方在这方面还做得不够深入。在校企双方的沟通中,需求和供给还没有做到足够细致,校方过多地追求企业需要哪些专业的学生,而未做到企业哪些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表现在实践教学上就是按部就班地依照学校的实训计划进行训练,未能将企业需求的专业岗位训练纳入其中,培养出来的学生看起来是“全才”,好像各个岗位都能胜任,事实是一个岗位的要求都达不到,进入企业后仍要重新培训之后才能上岗。
要解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高教学效益和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增强学生职业适应能力,解决学生就业中的脱节问题,就必须在实践教学中实施更为先进、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部分专家学者提出了“岗位角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此模式是在“工学结合,能力本位”的方针指导下精心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有效解决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完全衔接,提高实践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建立接近企业真实生产情境的实训环境,赋予学生不同的“岗位角色”,从而实现学生教学主体的身份,教学过程按真实的工作流程开展,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是监督与指导。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优点。
首先,“岗位角色”教学模式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搭建了桥梁,实现了无缝对接。使企业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培养阶段,有利于将企业的需求和想法以最快的速度反映到实践教学环节,避免重复教学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高这些问题的出现。同时也能让学校及時了解企业的想法,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环节作出科学及时的调整。
其次,“岗位角色”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对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一个充分了解和体验。在仿真工作情境中,学生对扮演的“岗位角色”的技能要求、岗位职责和企业文化等会有深刻理解和领悟,使得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从而使课程实践教学生动而有效率。
再次,“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目前的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大都着重强调客观条件的改造,包括课程内容设计、实践环境模拟、企业教师参与等,“岗位角色”教学模式则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出发,促使学生自主选择岗位,自主建立岗位目标,自主完成岗位工作,真正找到了学生的兴奋点。
最后,“岗位角色”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校企融合发展。学校在该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企业源源不断地提供零过渡的人才,为企业节约大量岗前培训的费用,保证企业生产发展的连续性。企业的支持能使高职院校充分利用企业的真实工作环境开展教学活动,同时还可以积极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和模拟训练基地建设,使学校环境与工作环境、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起来,将校外实训变为“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有机组成和补充。
1.“岗位角色”教学模式适用的时间段
“岗位角色”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应放在所有实践教学的最后环节进行。因为该教学模式是学生综合技能的训练,是学生就业前的最后准备,相当于提前进行的企业岗前培训,目标明确,综合性强。因此,一般放在学生毕业前的一学期集中进行会比较合理。
2.“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实施地点
“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实施分校内模拟环境体验教学和校外企业真实环境体验教学两种形式。校内模拟环境体验就是在学校内根据企业真实生产环境和岗位要求建立相应的实训场所,要求实训环境逼真,生产过程逼真,工作流程逼真,达到不出校门进企业的效果,全程由实训教师引导和监督。校外企业真实环境体验教学是指在合作的企业中,指定出一定的工作范围,将学生安排在相应的工作岗位,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工作,由实训教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引导和监督。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企业情况选择在校内还是校外进行“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实施,不管是哪一种,实施过程都是一样的。
3.“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实施路线
“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是结合专业和企业岗位调研形成职业岗位群;细化角色,提炼出典型“岗位角色”,“岗位角色”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组件筛选,模拟情景设计,角色代入,教学过程监督与评价。
4.“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1)结合专业设置目标和就业情况形成职业岗位群
“岗位角色”教学模式是面向专业教学的综合实训教学模式,所以全面结合专业形成职业岗位群是首要工作。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根据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再结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学生就业历年数据分析,梳理出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岗位群,也就是总结出学生就业后主要岗位工作是哪个方向的,比如汽修专业提炼出来的职业岗位群是汽车维修人员,定位为所有汽车修理相关工作岗位的集合;畜牧兽医专业提炼出来的职业岗位群就是动物疾病防治人员,定位为动物疾病的防疫和诊治工作岗位的集合。
(2)通过岗位调研提炼典型“岗位角色”
职业岗位群形成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通过企业实地调研确定一些典型“岗位角色”,为“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铺垫好基础。企业岗位调研工作可通过调查问卷、毕业生访谈、企业反馈和实地考察等形式开展,选择专业对口、校企合作成熟的多个企业进行。内容一般涉及企业岗位现设数量、学历要求、知识技能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从业人员性别比例、影响学生就业的因素、毕业生收入等方面。通过调研全面掌握专业对口企业岗位需求数量、岗位类别和岗位收入等多项数据,结合该专业的职业岗位群,提炼出企业需求量大、专业对口率高、岗位稳定性好、岗位发展潜力大、岗位收入合理的典型“岗位角色”。
(3)“岗位角色”知识技能组件筛选
“岗位角色”提炼形成后,下一步工作就是确定每个角色在工作中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为制订教学计划、设置课程内容和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岗位角色”的知识技能一般应具备三个方面:知识要素、技能要素和职业素养。知识要素就是要提炼出具体岗位角色应具备的行业知识、专业课程知识、专业发展趋势、企业文化、产品知识及要完成本职工作应具备的其他知识。技能要素就是要提炼出完成岗位工作应具备的专业操作技能、办公技能、沟通技巧、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就是要求“岗位角色”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作风、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个人价值观和企业价值观的衔接和职业行为规范等。筛选出的岗位角色知识技能组件将是在“岗位角色”教学模式下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4)模拟情景设计,“岗位角色”代入
确定好“岗位角色”和其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后,下一步就是完成角色代入,进行模拟情景的体验教学活动。模拟情景设计应在前期和企业对接的基础上,完成与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相似的情景设计,形成独立实践的工作单元,一切运行参照企业的正常流程进行。模拟情景设计好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角色代入模拟运行,角色代入考虑到学生角色扮演的多样选择和多重体验的需要,建议分组实施,角色交叉进行,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岗位角色”中体验学习。分组实施一般按照提炼出的典型“岗位角色”数量为最低标准设定一组人数下限,形成一个工作单元进行模拟体验教学。每组“岗位角色”模拟体验教学设置一定的时间为一个工作阶段,工作阶段结束后组内各个角色进行交叉互换,进入下一个工作阶段。
(5)教学过程监督与评价。
在整个模拟体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岗位角色”完成相应的岗位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和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习掌握岗位应具备的知识技能,体验工作中的相互协作的重要作用。实训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全程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监督指导,并对每一工作单元、每一工作阶段的各个“岗位角色”的学生评估打分,结合学生的表现和学生对岗位的认同度,为学生推荐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同时,在进行“岗位角色”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发现问题,找到不足,再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7期。
[2]崔时庆:《对无锡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与模式的探讨》,《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3]王越超、林向建:《基于“岗位角色代入法”的高职实践教学改革》,《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26期。
[4]郭炯、祝智庭:《基于角色分析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研究(一)——课程开发模式研究》,《中國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3期。
[5]杨开城:《浅论课程开发理论中的角色分析和知识组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9期。
[6]许莉丽:《基于岗位的综合实训分类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第26期。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