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2019-10-08 05:31左震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9年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传承

左震

【摘要】纪录片将画面、声音、解说统一于一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立体、生动地记录下来,它展现给观众的不仅是手工艺或者艺术表演形式本身,还有非遗所处的时代背景与环境。本文将以央视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为研究对象,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创作策略。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纪录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智慧结晶,随着工业化兴起、城市化加速、消费主义盛行,非遗的发展与传承收到了巨大的冲击,有些甚至面临着消亡。我国是世界上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最多的国家,足以见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之多、数量之大,这也意味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任务之艰巨。在诸多保护措施中,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兼备的艺术形式,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纪录片《传承》第二季于2018年4月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播出,一共分为7集,重点表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所涉及的场所、技艺、规则、人际关系、方式方法和精神归宿等方面。该片由央视历时两年制作完成,包含了35个非遗项目,将技艺与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相融,讲述了一个个天涯海角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历代传承的生存智慧。

一、以非遗传承人为主的叙事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托人为载体才得以传承。《传承》第二季每个故事都以非遗传承人的生活为为叙事脉络,将技艺人物化,将人物故事化,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对受众产生更强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把非遗传承人身上的故事作为纪录片的切入点,以小切口做大文章,以小人物的故事展示大时代的主题。这种叙事方法把原本宣教式的枯燥内容用鲜活的人物故事展现出来,使得作品更具观赏性,用传承人的故事感染观众,更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

比如在第二集《绝技》鄂温克族驯鹿习俗片段中,吴旭升养的鹿群中有几头驯鹿迟迟没有归营,他决定只身上山找鹿。山上野兽时常出没,这一路的凶险与未知揪着每个观众的心。创作者从吴旭升这个人物的生活入手,不但巧妙地融入了鄂温克族的放养驯鹿的独特绝技,而且还将鄂温克族人所处的生活环境、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以及他们与鹿共生的的原因逐一交代展开。

再比如第四集《师徒》西关打铜工艺,苏广伟是一名打铜匠,而他的儿子苏英敏却是一名赛车手,这样的反差让观众对这对父子的“师徒”关系产生好奇。苏英敏认为父亲的传统工艺终究会被淘汰,始终不肯学习打铜手艺。后来,苏英敏从老父亲手里接过铜器店后想的是打破传统出新品,当他带着造印的花纹铜器向父亲求学时,两人再次发生矛盾。父子之间矛盾的激化把观众对传统打铜工艺的好奇心引到了极点,在最后的画面苏英敏被苏广伟精湛的锤印工艺折服,展现出手工打铜的魅力所在。

没有浓重的说教意味,以非遗传承人的日常生活为依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详实地呈现,这就是以人物为主的故事化叙事方式最有表现力之处。

二、以真实为原则的表现手法

真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影像表达的最重要原则。这就要求在影片制作的各个环节都要遵循这一原则,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

(一)拍摄注重细节

拍摄过程中不仅只关注画面与构图,还要把非遗传承人的话语以及环境音也记录下来,尽量使影片还原现场。

跟踪拍摄是展现记录片真实性的重要拍摄方法,跟踪拍摄不仅记录了非遗传承人当下的动作与神态,还保留下了同时刻的环境音,使得声音与画面得以同步。更重要的是跟踪拍摄能够抓拍到容易被忽略的真实瞬间,这些瞬间是没有外在干预的自然表现,往往最具有代表性与真实性。

比如在第一集《江湖》浙江磐安县炼火片段中,摄影师对炼火者的腿脚部和脸部分别进行跟拍。炼火者屏气凝神的神态和脚部陷入火堆时木炭被掀动的“噼啪”声,就是他们驱邪祈福,不惧世事无常的勇气。

非遗纪录片的拍摄要注意细节拍摄,手工艺的每一道工序,传承人每一个微小的动作,甚至是打量物品的眼神和角度,都关系到作品的最终成败。马岳思在斫制古琴时不断敲木听声,颜先英在织造夏布前先将轻纱一根一根牵疏入筘,苏广伟将一根铜条反复捶打使其延展成型……观众可以从细节镜头中看到传承人对每一道工序的认真严谨,感受到每一件手工艺品制作过程的繁杂与不易。

(二)剪辑注重节奏

影视作品的节奏由外部节奏和内部节奏构成。外部节奏包括镜头的移动、镜头的切换、镜头的持续时间、画面色彩声音的变换等,内部节奏是指悬念冲突和人物情感。纪录片剪辑中通过对内部节奏与外部节奏的合理把控,使内外节奏和谐有力地为纪录片主旨的表达增色。

緩慢的剪辑节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特点,但这不意味平铺直叙。相反,在缓慢的节奏中吸引观众的注意,这对镜头节奏的变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7集《家园》中58岁的敖云其木格已经训了40年的骆驼,在她的心中,骆驼和儿子都是组成家园重要的元素。给失去母亲的小骆驼喂牛奶时手上的轻柔与脸上的慈爱,深夜等待找驼未归的儿子时脚步的急促与目光的焦灼,这些镜头的剪辑将敖云其木格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更加丰满。

同期声和解说词是纪录片控制剪辑节奏的独特方式。人物的同期声能够传达出人物的真实情感,还能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性与感染力。水滴声、脚步声、街头的吵闹声、工艺制作的敲打声,这些环境声给影片添了一份律动。解说词是对画面的补充,它可以将不同时空的画面完美衔接起来,用简短精炼的语言将观众不能直接从画面中获得的信息传递出来,可以提供解答,可以制造悬念。解说词与同期声相互穿插与配合,帮助观众理清叙事的脉络,达到更佳的传播效果。

利用镜头剪辑来实现纪录片“话语”的传递,这就要求画面的衔接要有逻辑性,合理对长镜头、短镜头、快镜头、慢镜头进行剪辑搭配,把握好悬念与冲突的节奏,“动”与“静”结合才能将一件事情叙述完整,将一个人物表现丰满,将一门技艺展现具体。

三、以“东方美学”为特色的美学意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作为视听作品,需要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美学特征有区别于西方美学的独特性,“东方美学”在学界中尚没有明确的界定,而电影制作者与受众之间已经形成一种在视觉上以传统美学为主,在思想上以传统哲学为重的“东方美学”概念。

粉墙黛瓦、亭台楼阁、古巷石桥是中国的建筑美,书法、折扇、茶道、烹饪是中国的生活美,方言、民歌、号子是中国的语言美。诸多航拍镜头及延时摄影,展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让观众感受到这个泱泱大国的美丽和神秘。

《传承》第二季7集的主题分别为“江湖”“绝技”“德行”“师徒”“心传”“流变”“家园”,非遗传承人在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均传承的不仅是中国先辈的匠心智慧,还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四、结语

《传承》第二季借助镜头语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朴实、最真实的发展状态详细地记录下来,将枯燥的说教变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走进大众视野,扩大了非遗的传播范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非遗纪录片的兴起激起了一股保护非遗的热潮,即便如此,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免不了消亡的命运。非遗纪录片一方面可以作为史料,让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有迹可循,另一方面让大量观众对非遗的兴趣,积极投身到非遗的传承与保护中去。

参考文献:

[1]崔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的叙事影像[J]. 戏剧之家,2015(07).

[2]钟大年.谈谈电视纪录片的节奏问题[J ] .现代传播, 2017 ( 02 ) .

[3]杨静.浅析纪录片表现手法的创新[J].现代视听,2015(1).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纪录片传承
Rough Cut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