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当前,互联网技术在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影响的不仅仅是传统工业的生产技术,甚至改变了传统工业的生产模式。文章对我国新旧工业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两家典型代表企业——格力和小米进行案例研究,利用2015—2017年的基础财务数据剖析两家企业在互联网思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企业工业模式的主要特征及异同,最后提出在热互联网思维模式下对新工业模式企业的冷思考。
【关键词】 工业模式;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812(2019)15-0094-03
在当今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和经济体都以此为契机,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同互联网结合起来,跟上工业互联网的脚步,顺应国内外发展趋势的浪潮,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和生产力的飞跃。本文试通过对比在新旧工业模式转变过程中格力和小米两家企业的发展模式,认为即使是结合时代的优势条件来发展企业,也不能忽视关系到企业持续发展的研发能力,本文的研究可以给企业和经济体的未来发展带来一些思考和理论参考。
一、文献综述
自从亚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以来,工业生产的经济增长成为学术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Farrell(1957)提出了技术效率的概念,由此对于工业经济技术效率的测度也成为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颜鹏飞(2004)从技术效率的角度对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率增长进行了研究。蔡昉(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较多地体现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式不仅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工业模式增长的必要条件。郑京海(2005)借助数据分析对增长率的研究做了分解。杨少杰(2018)以工业互联网为背景,探讨了我国企业该如何构建更加有效的组织新模式,工业互联网的进程在加速,传统企业必然要退出历史舞台,新商业时代的变革能力将为企业提供不竭的动力。与此同时,王敏(2019)认为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会给工业发展模式带来新的革新,企业能够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二、全球工业化模式
世界各国的经济基础和政治背景各不相同,发展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自然形成了迥异的发展特点,本文总结了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化模式。
(一)英美模式
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就是英国,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一直被“自由放任”所引领,国家不断加大产品出口,以此来积累国家资本,然后通过企业技术革新、经济结构方式的转变迅速实现工业化。而美国的工业化则是英国工业模式的一种更有效的延伸,其以生产组织和工厂内部体制的内部创新为出发点和动力,实现社会化大生产,迎来了机器工业代替手工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了本国的工业化。
(二)德日模式
德国和日本的工业化道路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样是在国家政策的主导下,大力鼓励企业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程度与工业化效率较高。德国通过国家政策引导和保护国内工业化市场,形成了强有力的国家干预体系,顺利推进工业化。而日本的工业化道路同样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完成的,日本政府通过大力投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带动本国工业经济的加速发展,并以出口导向型市场政策引领工业化进步。
(三)新兴工业化模式
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国家和地区努力开发国内市场,以国内需求为主导,在不断完善市场化机制的同时,提出了进口替代战略,拉开了工业化进程的帷幕,但随之内需逐渐趋向饱和,之前以需求为主的发展战略无法适应发展现状,于是便转向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政策导向倾向出口型战略,工业企业得到了较好发展。
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都顺应时代潮流,适应国际环境和国内需要,完成了工业化。
三、构筑全球工业新模式
2012年,通用电气(GE)发布了《工业互联网:突破智慧与机器的界限(Industrial internet:pushing the boundaries of minds and machines)》白皮书,认为互联网能够将智能机器连接在一起,同时实现人与机器的连接,然后利用软件操作与大数据的分析来改变局部乃至整个世界的运行方式,将新兴崛起的互联网成果同原有的工业革新成果融合在一起,便称作“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新兴的工业互联网模式在升级传统制造业的同时,能够将机器、人和数据三者完美结合,这种高效的结合必将提升各个行业的工作效率,创新产品、服务及商业模式乃至整个产业链。
据GE的白皮书显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提升各行业1%的效率或降低1%的能耗,带来的将是巨大的经济效益。到2025年,商业航运行业将节约1%的燃料支出,相当于300亿美元价值;世界整体综合网络运输效率如提高1%,就可以减少270亿美元的费用;而在医疗保健领域,如果整体效率增长1%的话,能够节省630亿美元;电力厂节约1%的燃料支出,也就是节省了660亿美元。见表1。
由此可以看出,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是具有“蝴蝶效应”的,如果工业互联网的效率提高1%,那么全球各行各业的经济增长将会是成倍式的。随着工业互联网渗透于企业生产的多环节与多方面,其内在的增长潜力绝对不容小觑。
四、格力與小米的工业模式分析
(一)格力公司的工业模式
格力公司(全称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主营空调、生活电器、热水器、高端装备、冰箱等产品,旗下拥有三个品牌,五大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覆盖了从上游部件生产到下游废弃品回收全产业链的多元化、科技型全球工业集团。格力公司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将质量视为产品的生命,目前已建立了14个研究院、74个研究所,并且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成为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研究评议基地,共申请发明专利近7 000项。格力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专注于主营产品空调的研发与生产,并没有过于多元化,也没有将企业的生产模式做成联营,但是依然保持着较高的行业利润率,格力公司非常注重对于产品的控制,控制产品的质量和工艺流程。
(二)小米公司的工业模式
小米公司(全称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则是一家专注于生产智能化产品的新兴移动互联网公司。其主要产品为小米公司科技研发、富士康和英华达代制的智能手机,在秉承“为发烧而生”的设计理念下,首创了粉丝参与产品改进、互联网开发手机系统的商业模式,研发出了性能较高的智能手机,并采取线上销售模式。相较之下,小米公司走出的是一条利用互联网思维打破传统工业企业生产制造,恰如其分地践行粉丝经济的新兴工业企业之路,完美地诠释了新工业模式中日益强大的工业互联网理念。小米公司采用的是可以媲美高端手机的高质量的硬件和零配件,并积极与粉丝互动,征求用户建议,注重用户体验,最重要的是,小米公司的产品销售绝大部分与互联网进行了深度结合,去除了不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从而间接地降低了产品成本。同时小米公司营造了一个内环境,在这个内环境中可以看到小米公司生产的一系列产品实现了产品的互联互通。
(三)两种工业模式财务指标的对比分析
虽然格力与小米都属于制造业企业,但是分属于不同的行业,无法通过财务指标的绝对值对两家企业进行简单比较,但是从财务指标上还是可以透视出新旧工业模式的跌宕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1.营业收入。从图1可以看出,格力公司的营业收入一直高于小米公司。2013年小米公司的营业收入为316亿元,格力公司的营业收入则达到1 200亿元,此时小米公司的收入仅相当于格力公司的四分之一。然而一年后,格力公司的营业收入为1 400亿元,小米公司的营业收入则增长了百分之两百,为743亿元,整体已接近格力公司的一半还多。小米公司突飞猛进的成长带来了营业额的暴涨,按照这个趋势发展,小米公司有可能成长为超过格力公司营业收入的企业。
2.研发费用。从下页图2可以看出,小米公司近三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平均在20亿元,而格力公司对此的投入更为巨大,约为小米公司的两倍,其各自所占企业成本支出的比重也相差甚大,格力公司所投入的研发费用占成本的比重明显高于小米公司。由此看来,格力公司相比于小米公司更加注重技术研发,也就是产品的首要环节。
3.销售毛利率。由图3可知,近三年小米公司的产品销售毛利率虽然在不断接近格力公司,但是两者的差距还是较为明显的,格力公司产品的销售毛利率高于小米公司几倍之多,从利润角度来说,格力公司的产品更具有竞争优势,相比较而言格力公司更能掌握经营的主动性。
(四)产品生产的“6+1”
任何制造业产品的生产都不是简单的制造,而是一个“6+1”的完整产业链,制造环节的利润是最低的,真正的巨大利润来源于前面六个环节,如图4所示。
如果制造业企业只掌握“6+1”产业链上的五个环节,缺少最核心的产品研发能力,这可能是引发一切问题的开始。小米公司只开展硬件组装和技术引进容易引起产品质量提升受限,对外依赖程度严重,降低产品利润率。而格力公司掌握了整个“6+1”产业链,最注重的就是第一个环节,产品利润率自然较高。
五、研究启示
工业互联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新事物的出现一定是充满艰险和挑战的,如何在互联网思维下真正实现企业革命性的改革是难题,传统制造业企业推行“新制造”的阻力和压力有多大,是否能够承受住变革过程需要付出的代价,这将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应该思考的问题和即将面临的艰难选择。因此,迎接工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将看到工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焕然一新,工业企业的商业模式也会脱胎换骨,得到全面的革新。现在很多销售产品的企业,未来也会销售服务。例如,汽车生产企业可以在售车的同时通过增值服务弥补成本,获得一定的利润。总之,新工业模式、工业互联网将会是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以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生产力影响工业革命的时代。但互联网只是一种工具,制造业企业不能仅仅结合新兴事物的趋势迎合发展,而是要脚踏实地注重于自身的研发能力,这才是企业和国家的未来希望所在。S
【主要参考文献】
[ 1 ] 颜鹏飞,王兵.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4,(12).
[ 2 ] 蔡昉.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可持续性源泉[J].宏观经济研究,2005,(12).
[ 3 ] 郑京海,胡鞍钢.中国改革时期省际生产率增长变化的实证分析(1979—2001年)[J].经济学(季刊),2005,(01).
[ 4 ] 許正.成为工业互联网企业——GE的转型启示[J].清华管理评论,2015,(Z2).
[ 5 ] 杨少杰.工业互联网与组织新模式[J].中国工业和信息化,2018,(11).
[ 6 ] 桂玉娟.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会计影响的若干思考——基于对小米、拼多多上市财务数据的比较[J].商业会计,2018,(21).
[ 7 ] 王敏.大数据时代工业设计新模式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9,(01).
【作者简介】
郭振华,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有限公司资产财务部部长;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