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道德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因此,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社会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本文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學中的渗透展开探究。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中道德与法治;渗透策略
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挥课堂的教育作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完美融合,制定完善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时当代公民必须具备的道德素养,只有养成良好的德行才能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课堂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影响。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供指导,还为学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拥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标。最后,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在成长中出现叛逆心理,而且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坚定学生的信念,提高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和法治观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发掘课本资源,找准教学的契合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师需要深入研读课本,挖掘出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找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契合点,才能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例如《诚实守信》这一章节的内容就明显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曾子杀彘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接着带领学生分析课本中的案例,让学生思考小方的言行是否正确,在生活中你愿意和小方做朋友吗?以此来渗透诚信相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着分析第二个案例,思考为什么工艺厂最后赢得了市场,公司为什么宣告破产,并让学生谈一谈诚信经营的意义,了解到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又如在《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的教学中,没有明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师就要认真备课,挖掘深层次的教学内涵,使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学生的法治观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
(二)分析生活现象,树立正确道德思想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内容大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向学生传授法律相关的知识,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想要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教师不能只利用口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是要结合生活中的现象,使用能够用正确的思想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从表面上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自由平等的真谛》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到自由和平等的含义,了解到法治与自由平等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合平等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生活化的案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网络上看到过哪些谣言,思考这些谣言会对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和伤害,接着向学生展示相关法律规定,了解到我国网络自由的边界。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案例,谈谈自己对平等的认识,如城乡居民的医保制度平等、男女平等等,让学生了解到平等的含义,懂得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道理。
(三)延伸教学课堂,组织相关实践活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不仅局限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课堂进行延伸和拓展,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实践活动,端正学生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态度,能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国家好 大家才会好》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烈士纪念馆中感受革命烈士的爱国之情,使得爱国情感深入学生的内心。在《服务社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清扫街道,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素养,提高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要认识到自己的德育作用,不能只传授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还要积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挖掘课本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延伸课堂教学,组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王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模式探析[A].教育理论研究(第十辑)[C].重庆市鼎耘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19:1.
[2]李强.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 (0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