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燕 丁启胜 胡福年
摘要:提高高校本科教育质量,争创“一流本科教育”,培養“一流人才”的核心要素是课程建设。本文详细介绍了“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金课”建设的教学认知、理论“金课”与实验“金课”建设实施内容,为“金课”的建设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传感器;测量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9)17-0102-03
2018年8月,教育部专门印发的《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中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对于“金课”的属性,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在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提出“金课”具有“两性一度”的属性,即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教育部已确定规划,在今后两年到三年时间内,要下大力气建设五大类型“金课”:线下“金课”、线上“金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虚拟仿真“金课”和社会实践“金课”。[2]
“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属于江苏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的本科专业平台课程。国家教育部制定出台的关于“金课”建设的指导性文件为“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笔者所在课题组在原有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更加快速有效地找准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弊端,摒弃“水课”,目标精准地建设“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金课”。
建设“金课”,首先需要从教学本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三个方面构建起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更加科学合理、更加接近教育教学本质的相关认知。
从传统意义上讲,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而现在的教学其本质就是教学生“会学”和“学会”[3],如果能让学生“乐学”则是达到更高的教学水准。从“教学生学会”的教学本质出发,遵循的教学理念则由传统教学的“投入导向”教育理念转变为“产出导向”教育理念,即遵循“反向设计原则”:从国家、社会、新时代对本科学生的需求出发,制订新的培养目标,拟定专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决定的课程体系来决定“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授课内容、教学组织方式、教学评价指标。基于对教学本质与教学理念的新认知,教学原则也随之发生转变:由传统教学认知中的“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转变为“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对教学本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构建新的认知,是“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金课”有效建设与实施的基石。
笔者所在课题组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技术优势,深入融合翻转课程教学理念,将“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金课”的建设类型定位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的显著特点是理论密切联系实践应用,所以“金课”建设内容包含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两大主体。
1.理论课程“金课”建设实施
“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理论“金课”的主体建设内容为教材建设、翻转课堂教案、微课程、实体课堂授课内容与形式、教学质量评价。各项建设内容随着课改的持续推进,不断深化、完善,呈现持续动态发展态势。
(1)课题组编写出版的“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教材于2016年被评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建设教材,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体现了传感器与测量技术领域的时代性、先进性。为了进一步与“互联网+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相配合,课题组现正在修订该教材,将现代通信技术手段与丰富、生动的数字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把教材建设成为立体化教材。将教材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典型工程应用案例以工业现场视频、微课视频、动画等形式进行呈现。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即可轻松获取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立体化教材的建设将更有助于提升“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理论“金课”建设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施效果。
(2)微课程的建设主要突出“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中的难点与重点,当前已建设完成15节次的微课视频。课题组成员始终以教学焦点的有效组织和精准生动呈现为努力目标,结合要表达的知识点的特点,灵活、适度地选择多媒体呈现形式,做到目标精准,避免单纯为了形式上的酷炫而影响对实质知识点的表达。全部微课视频具有整体一致的视频呈现风格,各个微课视频结合所表达知识点的不同,又具有各自独特的入题思路和具体内容的呈现风格。在微课视频设计过程中,每个知识点都注意与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与该知识点应用领域、研发领域的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意愿,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和思考。后续目标定位是建设成为开放式网络课程。
(3)实体课堂凸显师生互动性,课堂教学的任务重点不再是传统课堂中的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直接灌输,而是通过实体课堂师生面对面的沟通交流,提升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培养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即分析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大学课堂教学有五重境界:沉默、问答、对话、质疑和辩论。[4]“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金课”课堂的建设目标是:摒弃沉默和问答,确保对话,力争达到质疑和辩论的课堂教学境界。为了保证不同的授课教师实体课堂教学具有统一的效果,课题组组织本门课程的授课教师定期统一备课、研讨,针对课程内容导入方式、引用案例、思路展开、授课目标制订统一教案。在大统一的基础上,各位任课教师可以结合各自的特点和授课对象,进行拓展和深化。
(4)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整个课程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全面、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般包含评价要素、评价标准、统计分析方法、反馈调控策略四部分。[5]传统的教学质量评价通常是以教学督导的听课评价和教学材料检查结果为教学质量评价依据,评价要素单一,不具有综合评判的特征,忽略了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虑。因此,对于“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必须按照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考虑。对教学质量的评价不仅要从教师“教”的过程、教的内容、教的形式来考虑,还要特别关注学生“学”的过程、学的效果。从教师、学生两个角度,主观、客观两个维度来提取评价要素和指标,并且明确各个指标的权重。根据统计分析方法对获取的评价数据进行分析,提取显著影响要素,并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的反馈调整,形成动态闭环的教学质量评价监管体系。
2.实验课程“金课”建设实施
“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的主要课程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工程实践性强。“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实验”课程“金课”的建设与实施主体是基于LabVIEW的“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实验系统平台,该实验系统体现虚拟仿真、实体实验、远程实验三种实验方式。实验项目的具体实施融合翻转课堂教学理念,采用课前线上学生自学、课中实体实验内容提升、课后线下实验拓展的三段式实验组织模式。每个实验项目都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完成。学生在各个分解实验任务的驱动下,分阶段、按步骤、积极主动地利用相关学习资源完成阶段实验任务。学生每完成一个阶段的实验任务,指导教师都会根据学生在此阶段的实验表现进行阶段性考核评定。学生会及时获得认可或被指出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起对知识、实验技能更强的探究欲望。整个实验完成的过程就是学生个人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主”和“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高校课程的“金课”建设是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质量评价的多维度改革,关系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全过程。当前,“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金课”建设已初见成效,课题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其课程建设思路、建设成果为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其他课程的“金课”建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4-9.
[2][3]李志义.“水課”与“金课”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24-29.
[4]孙燕,李晓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思考[J].重庆高教研究,2018(12):24-29.
[5]路爽,顾韵华,王琴,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07):106-108.
作者简介:王晓燕(197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江苏师范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虚拟仪器技术应用、传感器与测量技术、在线课程。
基金项目:江苏师范大学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课题资助项目“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虚拟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L2017Y06);江苏师范大学“十三五”第二批本科教育教学课程建设资助项目“‘传感器与测量技术课程建设”(JYKC20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