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立意设计与实施

2019-10-08 04:48罗瑞茜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18期
关键词:邓中夏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人阶级

罗瑞茜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8-0132-02

教学立意是什么?教学立意就是基于教育视角,聚焦教学目标,整合提炼教材内容基础上所凝练出的教学内容主旨。[1]教学立意是一节课的中心,是课堂的出发点和教学目标的落脚点,是选择史料、组织教学形式的依据。教学立意的确定是多元的和开放的,它体现了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理解历史的深度。本文将以统编八年级历史上册《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为例,探索基于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立意设计与实施。

一、依据核心素养,确定教学立意

《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意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两节课的内容是紧密相连的。辛亥革命后学生离开了封建家庭,在外流浪寻求民族独立之路。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生到国外留学,通过《新青年》等杂志接受民主、科学等西方民主思想。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刺激了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抗议,捍卫国家的主权和利益。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行为得到了商人和工人的支持,并让国人看清西方列强的强权、侵略本质。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结合工人运动的开展,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捍卫了国家的利益,引导国家走向独立。通过以上分析,结合历史核心素养,我确定了本节课以“离家-归家”为教学立意。离家(辛亥革命:离开封建家庭)——流浪(新文化运动:思想解放)——街头(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及工人运动)——归家(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离家——归家”,学生离开封建的家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行动回归,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家”表明了从家庭到国家,体现着学生、工人的家国情怀。

中学历史教育的核心素养,从缘起、内容、本质与表现形式上来说都是隐性的或显性的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是养育人的精神粮食,以滋养学生成长为主要目的,那些真实可信的且具有教育意义和养育价值的历史解释是核心素养皇冠上的明珠,是育人的主体依托,具有强烈的主旨性与导向性。[2]本课教学立意的设计就是基于历史知识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历史解释,把抽象的家国情怀素养外化为“学生离开封建的家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行动回归,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的历史解释。

二、明确教学主线,突显教学立意

教学主线是显性的,教学立意是隐性的,明确的教学主线是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整合,以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也利于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本人整合教学内容,把本课设计成五个场景,分别是天黑了,愤怒了,点燃了,起来了,天亮了。第一幕:天黑了,介绍五四运动的社会背景。第二幕:愤怒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刺激了学生率先愤怒了。第三幕:点燃了,五四运动的经过,点燃的分别是赵家楼、日货、马克思主义思想。第四幕:起来了,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五幕:天亮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最终取得了成功,让人们看到的国家民族振兴的希望,因此天亮了。

教学主线的确立需要简单明了,便于学生理解,紧扣教学立意。本课的主线突出了学生探寻救国之路的主要历程,凸显了学生从“离家”到“归家”的爱国情感。

三、创设历史情境,深化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是隐性的教学线索,隐性的知识需要在鲜活的历史情境中体现。因此,本节课创设了不同的历史情境,深化教学立意。

1.创设情境,重回“历史现场”。

五四运动的史料记载、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很多,而我选择了全班朗诵的方式创设情境,让同学们在朗诵中感受当时爱国学生的激昂,重回“历史现场”。选择情感最饱满、最有感染力的同学作领读,其他学生集体宣读天安门集会时派发的传单《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以此形式感受学生浓烈的情感。

2.创设情境,感受爱国情怀。

教师选择具体的、代表性的人物创设情境,并提出问题:从邓中夏的人生经历中梳理出他主要经历的历史事件?思考邓中夏最终投身工人运动的原因?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促进学生历史解释的形成,达到深化教学立意的效果。

邓中夏,1894年出生于湖南宜章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他从小入私塾读古书,又考入湖南高等师范文史专修科。此间,邓中夏对之前接受的家庭教育产生了质疑。在给父亲的信中,频繁提及“自由”和“革命”。1917年邓中夏随父入京,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在校内,他最崇拜李大钊、陈独秀,并在两人的影响下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

在1919年5月4日北大學生上街游行时,邓中夏是主要组织者,而且是冲进赵家楼点火和痛打卖国贼的十几名学生之一。随后,他又前往长沙,联络已返湘的毛泽东,建立湖南学生联合会。他还发起建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于1920年10月协助李大钊在北京成立共产党小组,成为党的创建者之一。建党后,他投身工人运动。

四、精选历史材料,细化教学立意

教学立意体现着教学的重点和学科的核心思维,精选史料,学生从史料阅读中理解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材料一:1913到1919年,中国工厂企业增加将近一倍。这一时期帝国主义在华的企业仍有相当的扩张。由于上述原因,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期间迅速扩大,产业工人由1913年的约一百万左右,增至1919年的三百万人左右。

——张铨《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材料二:中国当时第二大商埠天津,数十万工人也准备大罢工,迫使天津总商会于6月10日向北京政府发出告急电:“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牵延不决,演成实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与罢市者,市面欲收拾而不能矣。”要求“急以明令并惩曹、陆、章及保护学生,以谢国人,而救目前。”

——张铨《中国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登上政治舞台》

学生从材料一中知道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壮大。从材料二中理解中国工人阶级成为历史舞台的重要力量。通过解读史料,突破本课的重点,工人阶级力量的强迫迫使北洋政府作出妥协,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注释

[1]杭志明.《历史学科教学立意的定位、聚焦和落实——以<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教学为例》,《中学历史教学》,201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邓中夏新民主主义革命工人阶级
邓中夏:化成灰我也是共产党员
邓中夏:“我邓中夏烧成灰也是共产党的!”
邓中夏:杰出的工人运动领袖
重读《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进行再认识
《曼斯菲尔德庄园》的政治经济学:范尼·普莱斯与大西洋的工人阶级
邓中夏:用生命诠释初心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群沟通机制有效运行的结构分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