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娟娟
摘 要:本研究拟通过对黑龙江省大豆材料进行芽期和苗期抗旱鉴定与筛选,依据作物产量性能理论,重点对干旱对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影响指标定量化分析,以期明确北方寒地大豆抗旱高产群体性能优化途径,进一步挖掘春大豆产量潜力。
关键词:农业;机械;维修;保养
一、干旱对黑龙江省大豆品种农艺性状的鉴定
根据干旱对作物生长发育的普遍模拟原理,建立了灌溉和非灌溉天然水分胁迫处理方法,大豆的选择性状为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籽粒数、单株产量(即产量)和100粒重。为了比较试验结果,金斗21号的抗旱指数为0.7371。在此基础上,对试验材料的抗旱性结果进行了换算。
n x1
抗旱系数(I)=1/n ∑ ————
1 y1
其中x1(旱处理性状值),y1为该性状水处理性状值,n为不同选择性状(株高、主茎节数、单株粒数、产量和百粒重)。
x(旱处理产量)
抗旱指数(J)= I×——————————
X(对照旱处理产量)
标准抗旱指数=J×0.7371/I(对照晋豆21号)
采用旱涝比较法。在同一个均匀的田间,在不同的区域进行了旱涝处理。在两个区域之间留出一个9米的多余区域。该地块占地面积2平方米,单线面积4.0米,行距0.5米。每行播种100粒,出苗后第一个扩叶期种植25株,收获25株。水和干旱的处理方法是:播种前均匀浇水,以保证整个苗木。水处理分别于7月11日和9月1日进行,水量为55m3/666m2。旱地处理直到苗木成熟后才灌溉。对各时段土壤含水量进行了实时测定。以金豆21号为标准对照,采用五级分类法,结果与国家公布的大豆种质资源抗旱性评价结果相吻合。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对7个1级高抗旱品种、22个2级中、高抗旱品种、32个3级抗旱品种、66个4级敏感品种和73个5级高敏感品种进行了评价。黑龙江省有51种材料。由于山西省第一次灌溉后,这些材料的生长期已经成熟,抗旱性鉴定结果不可靠。建议在不同的位置识别这部分材料。
二、抗旱黑龙江省大豆产量进一步提高途径分析
1.提高产量的基本技术途径
提高作物產量主要来源于光合产物,延长光合时间,形成合理的"一级源库"关系,从而改善作物的组成。在作物增产的全过程中,产量提高大致经历了种群数量、株型结构和杂种优势利用的过程,基本符合从源库数量效益提高到质量效益提高的建议趋势。根据作物增产规律。结构性超额补偿机制是指同一作物种群中个体功能与种群结构的变化有关,而作物种群结构的变化将影响个体功能的表达。即种群结构的增长对个体产量的增长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群体表现出结构性的过度补偿,从而提高了整体生产力。然后实现超高产。功能补偿机制是指在结构潜力挖掘的基础上,突破较大的作物产量潜力,必须采取功能潜力挖掘的方式,度,使作物的来源和沉陷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动态平衡,使集团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据此,提出了提高大豆产量的基本途径:结构电位抽头、功能电位抽头和同步电位抽头。这三种方法对于大豆和其他作物提高产量是必不可少的。
2.确定最佳覆土周期和方式及化学防治技术应用
土壤底土可打破耕底,提高土壤蓄水能力,提高作物产量,降低根系穿透阻力,改善根系生态条件,提高土壤库容,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率,扩大根系生长空间,改善地上人口结构。恢复特性,提高作物光合作用。加速作物产量构成。底土耕作层有机质含量的氮肥利用率回收不足。目前的氮肥利用率主要作为垃圾被废弃,被废弃物回收所卖。而钾肥利用率的回收点,回收循环再利用目前国内最方便的处理方法。不仅为国家节省资源,减少环境污染,还为显著提高了大豆产量节省成本。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土壤含水量回收体系,没法高效率的处理总体积、根干重。喷施赤霉素、细胞分裂素和植草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增大。玉米种子经多效浸种处理或苗期根系灌溉可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研究中使用了三种化学对照处理。不同种类大豆产量构成差异显著,其中,D-3模式处理最有利于大豆成熟。
3.北方寒冷地区大豆抗旱高产关键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豆栽培者将优良品种的内在属性与栽培和控制的外部生产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和许多生态环境限制因素,以高产、优质、高效、低耗为目标。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定量化的栽培模式,如垄三栽培、永久栽培等。种植方式有波浪盖种植、窄行密植、少耕、免耕和覆膜。垄作三种栽培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和肥料利用效率,但产量不高;窄行密植产量高,种群结构好,但后期倒伏;行间覆膜有利于增温保湿,但成本大,污染严重。少耕少免耕产量高,水土保持性好,对播种机械和播种质量要求高,上述单一技术难以推广。黑龙江省西部为早熟农业区。作物产量主要取决于自然降雨。每年春夏连年干旱,大豆产量严重下降,农民收入较低。提高该生态区降雨和土壤水分的利用率是一个重要问题。建议秋季将一半的秸秆粉碎还田(另一半作为饲料),春季覆盖土壤水分和不动土。在黑龙江省中南部湿润半干旱旱区,春季干旱主要属于土壤肥力和湿热协调区。该区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春旱,提高大豆产量,通过技术手段构建合理的人口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降水,提高土壤肥力,使土壤生产潜力最大化。以土壤肥力、矮秆抗旱品种为前提,以增加密度、提高产量为重点,以中耕深松蓄水技术为保证,建立了以秸秆还田+抗旱高产大豆综合栽培模式。
参考文献:
[1]郭数进,杨凯敏,霍瑾,周永航,王燕平,李贵全.干旱胁迫对大豆鼓粒期叶片光合能力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15(05).
[2]董友魁,赵洋,杨爱寻,刘德恒,韩艳红,唐红丽.干旱胁迫对超高产大豆品种产量形成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 2015(02).
[3]雍太文,刘小明,肖秀喜,刘文钰,徐婷,杨洋,杨文钰.不同种子处理对苗期干旱胁迫条件下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