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渭根 黄振东 黄茜斌 张晨光
摘要 近年来,柑橘黑点病已成为我国柑橘发病面积最大的病害,严重影响柑橘果实的外观和商品价格。本文分析了该病发生的影响因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提出了以避雨栽培等农业防治为基础,抓住关键时期,科学用药防控黑点病的绿色防控对策。
关键词 柑橘黑点病;发生因素;绿色防控对策;浙江省
中图分类号 S436.6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6-0110-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柑橘黑点病的危害性显著上升,尤其是推广完熟栽培和大棚设施栽培等技术后,柑橘树势趋弱,黑点病不断加重,且发生面广、发生程度严重,已成为我国橘产区的主要病害[1-2]。2008年以来,笔者对浙江黄岩、衢州等柑橘基地黑点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控技术研究发现,受冻后未及时处理枯枝、病枝的果园发病严重,梅雨季雨量大对发病有利。柑橘黑点病的发生与低温冻害、降水等气象要素关系密切,目前已难以用传统药剂防治。为此,笔者多年来对柑橘黑点病发生原因及防控技术等进行了系列研究,现将其发生特点和绿色防控技术综述如下。
1 浙江省柑橘黑点病发生情况
2008年初浙江省出现罕见的持续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其中,2月1—2日暴雪强度之强、范围之广达50年一遇,导致当年浙中、浙西北地区柑橘遭受严重冻害。此外,受“橘蛆”事件影响,柑橘销售困难。同时,农户管理粗放,失管果园大面积增加,给柑橘黑点病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表1)。
2 发病因素
2.1 低温冻害
柑橘黑点病病原菌的产生与低温冻害关系密切。2016 年冬季气候虽然偏暖,但气温变化大。2015年12月和2016年1月多阴雨天气,冷空气影响频繁,其中1月下旬浙江省遭受了超强寒潮侵袭,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雪暴雪天气,雪后转晴持续降温,至25日早晨大部分地区气温降至-11~-8 ℃,有20个县市最低气温和日平均气温突破或接近历史最低纪录,致使柑橘遭受严重雪害和冻害,果农损失惨重。因此,2015年、2016年连续2年浙江省柑橘黑点病大发生。
柑橘受冻害后,柑橘枝干树脂病发生严重,产生了丰富的子囊孢子作为接种源。在大的枯死枝干上产生的子囊和子囊孢子,在小的枯枝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以及因冻害等其他因素引起枝梢枯死而感染黑点病菌滋生产生的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成为次年柑橘黑点病的主要侵染源。
据观察调查,直径3~5 mm的枯梢形成的分生孢子器最多。远距离传播主要靠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子囊壳中弹射出来,再随气流进行传播;近距离传播主要靠分生孢子成熟后遇水,从分生孢子器中溢出,随降雨飞散的孢子附着到新梢或生长期果实的表面后,萌发菌丝侵入。据浙江衢州、台州观察,树冠枯枝自2月下旬起到10月底均可见分生孢子角溢出。树冠内枯枝在4—8月产生的分生孢子角数量最多,这与生产实践中果实的感病期基本一致,浙江省橘园集中在5—9月发病,高峰期为6—7月[1]。
2.2 降雨
梅雨季的降水与柑橘黑点病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黑点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均需要水分,柑橘果实生长期间,在最适温度(24~28 ℃)条件下,病菌的侵染需要至少4 h的持续高湿[1],随着高湿时间延长,果面上的病菌侵染程度也会不断加重。浙江柑橘果实生长期的平均温度在20 ℃左右,同时幼果期适逢梅雨季节,果园湿度较高,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如果孢子萌发出菌丝后,未遇到高湿环境,孢子很快失活。因此,果实生长期的降雨利于黑点病发生,降雨会诱发孢子的形成、飞散和萌发,生长期雨水多,尤其是雨日多,果园湿度大,果面持续高湿时间长,病害发生就严重(图1)。
据浙江省农业气候中心统计,浙江省梅汛期降雨量常年均值为301.24 mm(表2),2011—2018年梅汛期降雨量超过常年均值的有5年,尤其是2015年梅汛期,于5月27日入梅,7月24日出梅,梅雨量达585.3 mm,梅雨期长58 d,导致全省柑橘黑点病发生面积达到7.716万hm2,为近年来发生面积最大的年份。
2.3 其他
研究发现,柑橘黑点病重发果园的发病特点多表现为整园整树连片发病,极少单株或个别果发病,冻伤树、衰老树发病重,枯枝严重的橘园发病重,湿度大的橘园发病重,树冠外围果实发病重,果皮厚、果面粗糙的果实发病重。
3 绿色防控对策
3.1 农业防治
首先,清除病原菌是黑点病防控的首选措施。清除死树、枯枝、僵果、残存的套袋等杂物和地面落果、落叶,集中烧毁。其次,加强栽培管理。一是做好冬春季修剪(结合清园进行),做到左右不拥挤、上下不重叠,上重下轻、小空大不空,方便果实采摘。二是做好疏花疏果,重点是花多的树疏花,无花树放梢。三是做好夏秋季抹芽控梢,促使抽梢整齐,减少枯枝产生,提高树体抗性。四是提倡春季橘园生草或种草,可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同时创造利于捕食螨等天敌生存的环境。夏季高温干旱来临前割草中耕,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树体抗旱能力,适宜草种有黑麦草、白三叶、紫花苜蓿、百喜草、藿香蓟、紫云英、留兰香、马唐等。五是做好树干涂白,冬至前后7 d对易受冻的橘园,先将主干上的青苔、翘皮刷去或刮除,再用生石灰、石硫合劑、食盐配成的涂白剂均匀刷于柑橘80 cm以下的主干上,防止害虫产卵和阳面树皮日灼,避免树皮裂口。六是合理施肥,增施商品有机肥、饼肥、农家肥等,合理施用氮、磷、钾和中微量元素肥,增强树势,提高抗逆力,不宜偏施氮肥。全年每100 kg果实施纯N 0.6~0.8 kg,氮、磷、钾比例为1.0∶0.2∶0.7。同时,出台扶持政策,促成土地流转或橘园提升改造,对不适栽培地区和常年失管的“三低”果园予以铲除改种。
3.2 物理防治
黑点病发生程度与幼果期、膨大期降雨量有密切关系,充足的雨水有助于分生孢子的传播和侵染,低温冻害有助于为病害发生提供丰富的病源菌。各级农业部门要与气象部门密切协作,及时向果农传递气象信息,加强对气象灾害的预测能力,尤其是对冬季、春季低温冻害与梅雨季降雨、夏季暴雨的气候预测,及早采取有效的减灾对策,在雨前喷药保护或在雨后补治。另据在衢州果园观察发现,大棚等避雨设施栽培的橘园柑橘黑点病发生较轻,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柑橘种植户,鼓励其采用品质和效益优势明显的避雨设施栽培。
3.3 化学防治
由于黑点病发病时间长,柑橘整个生长期都能发病,用传统化学方法防治收效甚微。根据浙江衢州和黄岩温州蜜柑上的防治经验,主要抓好谢花2/3期、第1次生理落果期(果实蚕豆大小)、第2次生理落果期(6月中下旬)、7月上中旬防治关键时期,9月中下旬如遇雨水多时再施药1次。可选代森锰锌、吡唑醚菌酯、氟硅唑、克菌丹、氟菌·戊唑醇、氟啶胺、咪鲜胺等药剂,在化学农药中添加0.25%~0.50%的矿物油(绿颖等)或0.05%乙氧基改性聚三硅氧烷(有机硅)可提高防治效果[3-4]。同时,有条件的地方组织专业化服务组织进行统防统治或统一联防联控。
4 参考文献
[1] 姜丽英,徐法三,黄振东,等.柑橘黑点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J].浙江农业学报,2012,24(4):647-653.
[2] 王洪祥,戴云喜,林荷芳.柑橘黑点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J].中国南方果树,2004,33(3):14-15.
[3] 黄茜斌,梁克宏,黄振东.柑橘果实黑点病防治适期及用药方法研究[J].浙江柑橘,2010,27(2):26-29.
[4] 沈海磊.柑橘黑点病的发病与有效防治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8(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