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周邦彦词集的版本凡三十六种,流传至今的仅有《清真集》与《片玉集》两种。这两大系列分别出于陈元龙的《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和毛晋汲古阁刊《片玉集》。这两个系列实际上是编撰体例不同的《片玉集》系列。王鹏运与郑文焯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即断定强焕序本为早出之本,其原名为《清真集》。他们认为,毛晋将强焕序的周词刊本定名为“片玉”,实为羼乱其名。这是造成周邦彦词集今刊本当为《清真集》,还是《片玉集》之争的主要缘由。囿于文献所限,二人又认为陈元龙为元人,《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为元刻本。但随着更多传世文献的发现,诸多证据证明他们的说法并不可靠,他们将依毛晋刊本进行校刊的周邦彦词集本正名为《清真集》,实属不妥之举。
【关 键 词】《清真集》;《片玉集》;版本;源流
【作者单位】梁保建,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5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9.16.028
关于周邦彦词集的版本,据吴则虞在《清真词版本考辨》中考证,在宋代有十一种,元代有二种,明代有四种,清代有八种,近代校印的有九种,不详刊刻时代的有二种,凡三十六种。但周词流传至今的词集,仅有《清真集》与《片玉集》两种。对这两种词集的版本源流问题,吴先生却论述得不够详细,而这一问题事关两种集子的版本谁为源、谁为流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详细考辨。
一、宋刊《清真集》今皆无传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载:“《清真集》二十四卷,徽猷阁待制钱塘周邦彦美成撰……嘉泰中(1201-1204),四明楼钥始为之序,而太守陈杞刊之。”[1]陈振孙在序中记述了周邦彦《卞都赋》等作品的创作、注释情况,这部作品集显然是关于周邦彦诗、词、赋、文等作品的总集。到了元代,《宋史·艺文志(七)》对周邦彦作品的记载则为:“(周邦彦)《清真居士集》十一卷。”[2]这说明二十四卷本的《清真集》在元代已无传,仅有十一卷本的《清真居士集》。《永乐大典》缉本中无《清真集》的相关记载,说明十一卷的《清真集》也已在明代失传。
在私家藏书记载方面,明代毛晋《片玉词跋》中云:“余家藏凡三本,一名《清真集》,一名《美成长短句》,皆不满百阕。”[3]可见,毛晋家藏的《清真集》中仅有不到一百阕词作,显非十一卷本原貌。对此《清真集》的刊刻时间,毛晋并无详述,他在校刊《宋六十名家词》时,也没有以此为底本,仅作为参校本进行校对,故此本《清真集》后世已无流传。
此外,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还记载有:“《清真词》二卷,后集一卷,”[1]可惜对编撰者及阕数无详细记载,极有可能即为毛晋所云不满百阕的《清真集》。《清真词》系列的版本不仅在官方目录《宋史·艺文志》《永乐大典》及《四库全书》中无收录,且除毛晋汲古阁外,其他私家藏书目录中也无记载。因此,宋刊本的《清真词》系列在后世不僅没有记载,而且已无刊本流传。
二、今传《清真集》版本源流
周邦彦词中,以“清真”命名的词集主要有以下两个系列。
1.出于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被命名为《清真集》
流传至今的《清真集》,大部分出于王鹏运所影刊的元巾箱本《清真集》及其批校本。民国间林大椿所校刊的《清真集》,即以王鹏运四印斋的影刊本为底本,其自云:“兹依录王刻《元巾箱本》两卷。”[3]吴则虞先生校刊《清真集》时,又以林大椿本为底本。唐圭璋辑录《全宋词》时,依据的也是王鹏运四印斋的影刊本。此系列“清真”集版本,实来源于宋陈元龙的《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王鹏运在《清真集跋》中自云:“案美成词传世者,以汲古毛氏《片玉词》为最著,……此本二卷,百二十七阕,为余家所藏,末有盟鸥主人志语,盖明钞元本也。编次体例与《片玉词》迥别,而调名字句亦多不同。”[3]王鹏运在序跋中所说的“编次体例与《片玉词》迥别”,指的是与毛晋所校刊的《片玉词》不同,毛晋在刊刻《片玉词》时,底本主要依据强焕序的“计调百八十有奇”[3]本子。毛晋没有提到陈元龙的《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而王鹏运校本所依据的元巾箱本《清真集》,则正是陈元龙的评注本。该注本收词127阕,与王鹏运所说的阕数正合。在编撰体例上,该本采用分类编辑体例,卷一至卷三为《春景》,卷四为《夏景》,卷五和卷六为《秋景》,卷六剩余部分为《冬景》,卷七、卷八为《单题》,卷九、卷十为《杂赋》。这种体例与毛晋所依据的强焕本体例明显不同。由此可见,王鹏运影刊的元巾箱本《清真集》,实出于陈元龙《详注周美成词片玉集》,虽定名为《清真集》,实非宋刊《清真集》真正面目。
2.出于毛晋校刊的《片玉词》,被命名为《清真集》
毛晋在刊刻《宋六十名家词》之《片玉集》时,家藏周邦彦词共三本,一本名《清真集》,一本名《美成长短句》,但都不满百阕,所以不甚满意。“最后得宋刻《片玉集》二卷,计调百八十有奇,晋阳强焕为叙。”[3]郑文焯在刊《大鹤山人校刊清真词》时即依据此本。林大椿在《清真集跋》云:“近人郑叔问(文焯)之《大鹤山人校本清真集》二卷,《补遗》一卷,(刻于光绪二十六年),虽改题‘清真,而序次篇数与毛本悉同。”[3]郑文焯校刊的《清真集》实出于毛晋校刊的《片玉集》。至于为何将《片玉集》更名为《清真集》,是因为郑文焯认为强焕序的周邦彦词集,当为《清真集》,而非《片玉词》。因此,他在《清真词校后录要》中说:“是《清真词》实自陈(元龙)刻始改题号,宋时刊本断无‘片玉之名可证。”[3]在郑文焯看来,强焕序本既然当为《清真集》,而毛晋依该本整理的《片玉词》,也自然当称作《清真集》。郑文焯校刊的这本《大鹤山人校刊清真词》,后被孙虹《清真集校注》采为底本,是当今影响较大的一种注本。
三、今传《片玉词》版本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