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时代的采购管理工作

2019-10-08 04:41孙晓莲
时代金融 2019年20期
关键词:新媒体

孙晓莲

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新媒体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关文化作品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等不利于文化传播的问题。总体来说,新媒体环境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宣传和弘扬区内壮族文化遗产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又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壮族传统文化遗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播和传承面临着官方宣传不足、内容不够优秀、文化特色不明显、娱乐性和文化内涵如何结合等难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相应的策略,为新媒体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完成壮族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工作抛砖引玉。

关键词:新媒体 壮族文化遗产 传播与传承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不断提高。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的发展中,壮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时代的发展,不仅带来人们意识的改变,与之而来的还有技术的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的改变了获取信息的方式。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为核心,向用户提供信息的传播形态,即新媒体,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它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在新媒体的新背景下传播和弘扬广西壮族文化遗产,如何更好的利用新媒体为弘扬壮族传统文化服务,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二、新媒体下壮族文化遗产传播发展现状

(一)官方宣传力度不足

以微信为例,微信公众号搜索“壮族”或“壮族文化”,没有搜索出与宣传壮族文化遗产相关官方认证的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等均搜索不出与壮族文化宣传相关的官方机构账号。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微信公众号“广西文化”首页也并没有直接的与宣传壮族文化遗产相关的文章内容。

目前,在新媒体官方渠道上,缺乏官方直接权威的引导,官方宣传力度尚存在不足。官方宣传阵地的丢失,极大减少了向公众传播和弘扬壮族传统文化遗产的成效。开展和加强新媒体下官方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工作,将能提高传统文化的社會关注度,引导社会公众更多关注传统文化。

(二)互联网高度娱乐性与传统文化遗产结合尚存在难题

当今互联网自媒体能够吸引巨大流量的热点内容,均存在高度娱乐性、简单化、碎片化等特点。常见的新媒体传播形式有,一小段文字,文字与图片结合,一段以秒为单位的短视频。目前,这些常见的新媒体传播形式大多只能表现出民族元素、民族特色,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宣传和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需要。宣传和弘扬广西壮族文化遗产,不光需要对民族文化元素写实地呈现和还原,更重要的是对民族文化精神内涵客观、全面、知识型的引导。如何将这两者需求有机地融合起来,创新出新的传播形式,创作出既满足人们的娱乐需求、吸引流量,又有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为内核的作品,将传统文化遗产与当下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较为完好地结合起来,这仍需要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三)互联网上有关壮族传统文化的内容不够优秀

目前,互联网上有关于壮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信息内容,多以新闻报道形式为主,较为空泛,趣味性不强,因此阅读量和点赞量较少,难以吸引阅读者进一步了解壮族文化遗产。同时存在少部分以壮族传统文化为噱头的商业机构账号,除了商业广告外无其他实质内容。制作出将壮族传统文化遗产元素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优秀文化作品,是在新媒体环境下,更好的传播和弘扬壮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亟待解决的第一步。如果说如今新媒体大背景是一个人的骨架,优秀的关于壮族传统文化遗产作品则是一个人的血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优秀的弘扬传统文化的作品,有利于吸引公众了解、持续关注壮族传统文化遗产。

(四)壮族传统文化整体特色不明显

壮族传统文化元素十分丰富,山、水、歌、舞等均称得上壮族民族文化元素。一方面,丰富的文化元素为传播弘扬壮族文化遗产艺术创作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这也带来了壮族文化整体特色定位带来困难。目前,网络上关于广西壮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繁多而庞杂,包括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节日,传统歌舞和历史人文景点等,没有形成某一个统一的整体形象,不能用一句话、几个词语概括出广西壮族文化的整体形象。相比与其他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特色的塑造,如提及新疆维吾尔族联想到能歌善舞,提及泼水节联想到西双版纳傣族,广西壮族传统文化整体特色的塑造、形象定位还需要官方与相关学者不断探索研究。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官方宣传引导

在官方机构弘扬壮族文化方面,可以参照“中国共青团”宣传模式,设置官方机构账号进驻各大宣传平台,如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和抖音快手等社交网站,均可搜索到官方认证的“中国共青团”账号。利用官方认证账号,定时多次推送高质量优秀宣传壮族文化的内容。设立官方认证机构账号,统筹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将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播和弘扬,一是官方机构认证具有权威性,二是官方机构账号具有更高的知名度,能更好的吸引壮族文化爱好者关注,三是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牵头,能更好的建设完善机构号,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平台完善、系统和全面地传播和弘扬壮族传统文化。

(二)积极探索新媒体下文化与娱乐性之间的平衡点

在内容方面,目前尚需要积极探索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与文娱乐间的平衡点,创作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内涵深刻的作品。在这方面,可以学习《甄嬛传》等古装神话剧,将民族文化元素与趣味故事相结合,增强作品的娱乐性,吸引更多观众了解关注壮族传统文化遗产,增强弘扬壮族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或学习互联网上“汉服”文化圈,由传统文化某一元素为切入点,带动人们了解传统文化。如,首先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图片分享精美的传统壮族文化服饰,提高关注度,再配以文字,辅以壮族传统文化元素背后引入入胜的故事或内涵,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初步认识,激发进一步了解传统文化兴趣,宣传壮族传统文化。

(三)要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

目前,互联网上有关于壮族传统文化遗产相关的内容普遍以新闻报道,活动公告等为主,少有的关于壮族传统文化普及的文章也较为古板,缺乏趣味性,整体阅读点赞分享量较低。加强内容质量,首要是创新内容形式,不仅仅局限于新闻报道,科普文章,更要大胆尝试新题材,如展示壮族文化遗产的短视频,壮族文化内核的情景剧,邀请壮族文化传承人进行网络直播,在线与壮族文化爱好者进行相关的分享互动等。其次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营销推广方式,用科学的理念充分利用好新媒体向国人呈现我国瑰丽的传统文化魅力。

(四)鼓励个人创作原创性质的壮族文化作品

文化归根到底是人的文化,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壮族文化爱好者均可自己制作关于壮族文化遗产的原创内容,发布到互联网上,与所有互联网用户分享。通过分享,点赞,评论等操作,这些优秀的原创作品将迅速得到他人的正面反馈。这些正面反馈将会拉近壮族传统文化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激励壮族文化爱好者更加深入了解壮族文化,更加频繁在互联网社区分享与壮族文化遗产相关的內容。优秀的原创作品也将得到飞速的传播,增强壮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播,即需要动态与静态结合的立体式展示,更需要这种分享与互动结合的方式近距离体验传统文化遗产的魅力。鼓励个人创作原创性质的壮族文化作品,能更好让公众体验壮族文化的魅力,形成讨论、分享和弘扬传统文化氛围。

四、结语

新媒体为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带来了深刻的改变。对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遗产工作而言,新媒体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新媒体为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方式,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但这些问题不是不可解决的,只要我们保持一颗对传统文化敬畏严谨的科研之心,不断在探索中砥砺前行,最终一定能探索出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相融合统一的方法。

相信当互联网新媒体上,人们不仅仅关注当红流量明星,也关注我国传统文化的时候,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将会比现在更加强大。

参考文献:

[1]王敏利.基于问卷调查的广西壮族文化传播效果及问题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8(09):91-93+96.

[2]马晓云.新媒介背景下的壮族文化微信传播策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4):61-64.

[3]陈一栋.新媒体思维引导下的传统文化传播[J].新闻战线,2018(06):146-147.

[4]陈艳云.浅谈壮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管理观察,2015(06):189-190.

[5]王敏利.基于问卷调查的广西壮族文化传播效果及问题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8(09):91-93+96.

基金项目:2018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自治区级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广西壮族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研究——以南宁市为例”(项目编号:201811548124)、广西财经学院2017年校级教改项目“科教融合视角下的地方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2017B10)。

(梁栋、张宇莹为广西财经学院会计学专业学生;庞程为广西财经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