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攀
100多年前,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舰队——北洋水师正式成立,共有大小军舰25艘,其他辅助、运输船只80艘,官兵达4000余人。然而,这支“远东第一舰队”不仅没有带领中国走向海洋,反而为腐朽的清政府做了陪葬,中国的海军梦也被迫搁浅。更令人唏嘘的是,在此之后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再也没有建立起一支有影响力的强大的海军。然而,海军的建设却从来没有淡出新中国领导人的视线,除了毛泽东,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刘少奇也十分关心人民海军建设。他是最早接触人民解放军海军(海防部队)的领导人之一,他从苏联带来了新中国第一批海军专家,他也是第一个视察新中国海军舰艇部队的中央领导人。
1949年1月8日,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以下简称《任务》)中提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建立)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及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这一意见经中央政治局讨论通过。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一员,刘少奇参与了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
其实,这并不是刘少奇第一次接触海军。早在1941年,由他担任政委的新四军就已经初步建立了海防武装,如粟裕领导的第一师在3月成立了三旅海防团,此后新四军又陆续组建了好几支海防部队。这些海防部队虽然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但他们驰骋于南到长江口,北到连云港的海面上,开展海上游击战争,打破日伪封锁、打击海匪海盗,不仅保护了渔、盐、商等行业的安全,更为守卫巩固华中根据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也被誉为中国海军的摇篮。
就在《任务》出台后不久,刘少奇又接到一项重要的任务,率领中共代表团出访苏联。这次访苏是为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能够稳固立足于世界的一个重要步骤,除与苏方商谈政治问题外,在军事援助方面,刘少奇亦曾给联共(布)中央写了一封信,希望苏联能够帮助新中国培养海军干部。
从6月27日开始,中苏双方进行了多次会谈。关于海军问题,斯大林询问道:“你们好像已经从国民党那里缴获了一些舰只?”在得到中方肯定的答复后,斯大林说:“中国应当有自己的舰队,我们准备帮助你们建立舰队。例如,现在我们就可以打捞那些军事的和商用的沉船,并帮助他们修理好。至于你们请求帮助巩固青岛的海防,我们可以派遣一支分舰队去,但这要在建立全中国的政府后,以拜访的形式去。”
7月11日晚,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在克里姆林宫召开会议,刘少奇率中国代表团受邀参会。斯大林亲自主持了这次会议,除了莫洛托夫、马林科夫、米高扬等联共(布)中央的重量级人物外,苏军总参谋长、海军元帅等军方要员也列席会议。斯大林解释说,因为有不少问题涉及战争和军事,所以也邀请元帅们列席。经双方商定,苏联方面决定在旅顺帮助中国建设一所海军学校,同时还同意协助中国的海防建设。中央军委随即派张学思前往苏联,进一步商谈创建新中国海军的具体事宜。10月下旬,克洛契科夫等84位苏联专家抵达中国,帮助筹建海军学校以及其他海军建设事宜。
此后,新中国的海军根据自身实际,并参照苏联专家意见,制定了建设方针,即“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同时还制定了三年计划,计划以向苏联购买和国内制造2个途径添置205艘舰艇,共55300吨,420架飞机以及组建36个海岸炮连等。
1949年11月,中央军委领导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等阅批了聂荣臻提交的《关于创办海军学校的报告》。随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学校在大连正式组建。这所学校建立后,为新中国的海军部队培养了大批专业性骨干。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央领导人更加认识到海军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根据“以飞机、潜艇、快艇三项为重点”的建设方针,拟从抗美援朝志愿军中选拔300名政治、技术等方面过硬的官兵充实到海军中,将他们培养成为潜艇的艇长、政委。为此,时任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刘道生请示了时任总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罗荣桓表示赞同,并提出:“这件事还要向中央报告,你最好去找刘少奇同志一趟,他是党的副主席,分管组织干部工作。”
随后,刘少奇接见了刘道生。在汇报过程中,当刘道生提到二战中潜艇的重要性时,刘少奇追问:“有没有具体数字?”刘道生答道:“据苏军统计,在被他们击沉的德国法西斯舰船中,约有80%(按吨位计算)是飞机和潜艇击沉的,其中被潜艇击沉的又约占60%。”
刘少奇说:“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要建立强大的海军。我非常赞成。听了你的汇报,对海军建设增加了很多知识,我完全同意罗荣桓同志和海军党委的意见!”他又问道:“我们能不能自己造潜水艇?”刘道生回答:“仿造估计是可以的。但完全自己造,有些设备一时还不行,需要进口材料和器材。”
刘少奇接着说:“那也好呀!先搞半自力更生,进行仿造,请苏联提供图纸和材料,经过一定努力之后,条件具备了,再搞自力更生。你们海军从志愿军调300名战斗英雄模范,中央同意。具体办理时,你们带上军委介绍信,必要时带上中央介绍信,由海军自己组织人去朝鲜在援朝部队中选。”
对于刘道生提出的“年龄最好是二十一二岁、最大不得超过二十三四岁,文化程度以高中生为主、最低初中生,身体要好”等条件,刘少奇也据实回应:“年龄、身体容易办到。文化程度要高一点,那就难了。是不是文化低一点也可以?然后由你们海军补习一年文化,达到高中水平,这一条由你们自己去解决。”
在各方关心下,海军较为顺利地从志愿军将士中选拔了300名战斗英雄。经过专业学习,他们大多数都被分配到潜艇部队,很多在日后都成为潜艇乃至海军部队的骨干,对新中国的海军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细数刘少奇与海军的缘分,就不能不提到他数次视察海军部队并为海军题词的往事。
1949年4月23日,国民党第二舰队司令林遵在南京燕子矶率25艘舰艇及1271名官兵起义。当天,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泰州白马庙乡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员兼政委。8月28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接见了张爱萍、林遵等人。其间,应张爱萍的请求,多位中央领导为海军题词。毛泽东题词:“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海军。这支海军要能保卫我们的海防,有效地防御帝国主义的可能的侵略。”刘少奇的题词为:“建设人民的海军,巩固国防。”这也是刘少奇首次为人民海军题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两年后,经过广大海军官兵的辛勤耕耘,人民海军已经初步发展成为一支拥有护卫舰、登陆舰等多类型舰艇的部队。但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在海空军方面仍具有相对优势,对大陆的海上封锁和空中袭扰不断。为此,中央军委提出了“海防为我国今后主要的国防前线”的指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少奇于1951年12月10日在上海视察了华东军区海军第六舰队“南昌”号护卫舰。当天上午8时,刘少奇偕夫人王光美在上海武昌路码头登舰,他先是到各个战位看望了执勤的官兵,并饶有兴趣地问舰长曾泉生船速多少。曾泉生答道:“能跑到18海里。”随后,刘少奇又不顾舱口与水密门都已关闭、舰内十分闷热的环境,下到机舱问候值班人员。
接着,刘少奇一行乘舰巡视了长江口外海面。航行中,刘少奇问:“你们海军建设得怎样?”曾泉生答道:“打蒋介石没有问题。”刘少奇郑重地嘱咐:“不能满足于打蒋介石,还要对付帝国主义……我们海疆辽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不行!”离舰前,曾泉生请他题词留念,刘少奇欣然接受,题词:“为保卫祖国的海岸而奋斗 南昌舰同志们留念。”这也是中央领导对海军的首次视察。
1955年11月,人民解放軍在辽东半岛举行了一场陆海空三军联合演习,这是建军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演习。刘少奇、邓小平等中央领导检阅了参加演习的海军部队,并观看了海军航空兵和舰艇部队的海上表演。作为海军部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茁壮成长历程的见证者,刘少奇感到很是欣慰。在这次演习中,刘少奇、邓小平两次为海军题词。第一次是当刘少奇登上“鞍山舰”参观时,面对舰队指战员的题词请求,他对身边的邓小平说:“我们的题词要和主席的一致起来。”最后,由邓小平执笔写道:“同志们,共同努力,为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而奋斗。”两人共同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第二次是演习结束后,在“新中国12号”潜艇上,刘少奇同邓小平一起逐舱巡视,同官兵聊天,了解他们的工作和生活。艇政委张鼎铭请二位首长为全艇官兵题词以作纪念。刘少奇询问邓小平:“咱们题什么好呢?”边说边从衣兜里掏出烟盒想抽烟。基地司令员刘昌毅笑着说:“潜艇上不能抽烟。”邓小平也展颜道:“规定不能抽就是不能抽哟!”刘少奇一听,马上将烟又放回兜里,说道:“既然有这个规定,那就不抽了!”大家哈哈大笑,接着又说回到题词上来,邓小平提议就题“按照毛主席的指示,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刘少奇表示赞同,并商定由他执笔,邓小平随后也签了名。
此后,刘少奇又多次视察海军部队:1958年11月3日,他乘坐东海舰队826号护卫舰视察舟山群岛,与官兵们合影留念;1959年,他先是抱病乘舰前往海防前线的小岛看望在恶劣条件下坚守国门的官兵,后又分别到守岛海军部队和驻守榆林地区的海军部队视察、看望。在这几趟行程里,刘少奇到达了他一生所到过的祖国领土最南端——东西瑁洲岛。在东瑁洲岛上,刘少奇为海防战士题词:“海岛是我国军事上最重要的地点,有些还是我国经济上重要的地区,必须认真地加以经营和坚守。祝坚持海岛工作的同志们精神愉快,工作胜利。”
11月24日,刘少奇在视察岸炮一四七连和榆林基地后,他又写下了“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发展我国的海洋事业”的题词。
随着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为了维护海军的稳定,刘少奇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当时,李作鹏、张秀川借批判“罗瑞卿分子”为题,对时任海军司令员的萧劲光和政委苏振华进行蓄意批判。他们在1966年5月27日召开的海军党委会议上,把海军过去的一些问题上升到两条路线的斗争,甚至喊出了撤换领导的要求,海军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迅速扩大。为此,叶剑英向党中央和毛泽东做了报告。7月4日,由刘少奇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专门研究了海军党委会议的问题,刘少奇在会上严肃指出:“夺权是第一位的错误,其他错误都是第二位的。”最后,政治局常委会对海军的会议作了3条指示:一是不能够也不允许搞地下活动,应按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公开讲自己的意见,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二是萧、苏等已经进行了自我批评,应欢迎,不够的,以后再讲,其他同事也应该“洗澡”;三是由会议本身作出决议撤换领导,这种方式是错误的。
在中央政治局和军委的支持下,海军会议的错误方向被及时扭转,避免了更大矛盾的发生,也为海军的稳定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然而,刘少奇自己最终却没能躲得过这场浩劫。1969年11月12日,刘少奇在河南开封含冤而终。1980年2月,中央通过了为刘少奇平反的决议。5月17日,刘少奇追悼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邓小平亲致悼词。
根据刘少奇的遗愿,他的骨灰将撒向祖国的大海。中央决定将撒散骨灰的任务交由海军执行,这也是刘少奇最后一次与海军的交集。时任海军司令员的叶飞亲自研究决定了方案,由北海舰队1艘驱逐舰和4艘护卫舰执行护航任务。
1980年5月19日,刘少奇的骨灰由王光美及子女护送前往青岛。10时25分,专机在流亭机场降落,数百名北海舰队官兵列队默哀。王光美一行登上了101号驱逐舰,该舰指挥塔上悬挂着“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的横幅。11时,舰队起航,鸣放礼炮21响,青岛港内各类船只汽笛长鸣,以示对这位国家领导人的哀悼。617、618、619、321四舰快速跟上,在前后左右将101号驱逐舰护卫于中央。半小时后,舰队到达刘公岛海域。下午1时,王光美和子女手捧刘少奇的骨灰盒,把他的骨灰撒向了蔚蓝的大海。(题图为1955年11月,刘少奇和邓小平视察海军402艇。)(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