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吴瑕
清晨的浣花溪畔,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古蜀文化的味道,行人们三三两两,或晨练,或疾走,一旁的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早早打开了大门,在舒缓的音乐中,贺斌的徒弟开始了一天看似“枯燥”的工作——回花,这是蜀锦织造技艺中的一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斌从18岁“邂逅”蜀锦织造技艺开始,经历了四川传统文化和技艺保护与传承的点点滴滴。如今,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一步加强,非遗传承的生命力和活力更加凸显。
在成都蜀锦厂的车间角落里,木条、竹竿、绳子散落了一地,表面已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灰,贺斌怎么都没想到这就是未来几十年他要朝夕相处的蜀锦手工织造机具——小花楼木质织机。
“一根根丝线竟然能织出如此漂亮的花纹。”从小耳濡目染,在成都蜀锦厂长大的贺斌,在1982年怀着无比好奇的心情进入厂里。
20世纪80年代的四川,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机械化织锦技术渐渐兴起,手工织机逐渐被现代化织机所取代。“传统的手工织机都拿来当柴烧了。”缺乏保护与传承的意识,是当时四川传统技艺保护面临的困境。
进厂3个月后,贺斌开始跟着老师傅学习传统技艺,“那是我第一次接触传统手工技艺”。半年后,当一台长6米、高5米、宽1.5米的织机呈现在贺斌眼前时,他才感受到了蜀锦传统手工技艺的魅力所在。
但让贺斌坚定学习蜀锦传统手工技艺,真正意识到要保护这项中国传统技艺,是在1985年。“当时我和师傅去波士顿科技博物馆展示手工织锦技艺,外国友人都不相信这是用两千多年前的蜀锦织造技艺做出来的。”说起当时的场景,贺斌有些激动。
一股民族自豪感在21岁的贺斌心里油然而生,“那时才漸渐有了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和技艺的意识”。回国后,贺斌被成都蜀锦厂选定为蜀锦手工织造技艺的传承人。
不只是蜀锦,四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诞生了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漆器、蜀绣、银花丝等传统技艺同样经历了曲折的保护与传承过程。“不能让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失传。”贺斌说,从20世纪90年代起,四川加快了对传统文化和技艺保护传承的步伐。
文化催生发展。四川不断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对非遗进行全面记录,并优先记录历史文化价值高、传承困难的濒危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加强记录成果转化利用。
收集整理、记录数据,贺斌早在2003年就已经开始做了。传统的织造技术有着明确的分工,每一项工艺都是老艺人经过多年的积累才逐渐成熟,而这些过程没有任何文字资料记载,全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那万一以后不做了,岂不是要‘人走技忘?”贺斌明白,要把蜀锦文化传承下去,就必须掌握全套织造技艺。
拜师学艺,贺斌一边向蜀锦老艺人学习手艺,一边走访每一个工序的老师傅,“从纹样设计到挑花节本,再到挽花、投梭,通过记录他们的经验找到其中的难点、解决方法。”几年下来,贺斌收集整理了上万字的文字资料,厚厚的一摞手稿堆满了几个抽屉,这为蜀锦织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他也成为目前掌握蜀锦全套手工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
贺斌感到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不仅要守住,还要传下去”。可来一个,走一个,时间长、过程枯燥的学习特点,让许多人望而却步。蜀锦织造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这让贺斌有些着急了。
“成都招不到,就到全省;省内招不到,就到省外去。”2005年,蜀江锦院牵头设立了贺斌工作室,招收了他的第一批徒弟,但纷繁复杂的学习过程,若无十足的耐性和对传统技艺的热情,要想坚持下来,是很难的。“二十多年间,先后招了六七批,二三十人,但走了很多,现在还在坚持做蜀锦传统手工织造技艺的只有七人”。
传统工艺失传、传承无人不仅是贺斌的担忧,更是四川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四川加大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实施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对65岁以上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与中国丝绸博物馆等联合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蜀锦作为中国蚕桑丝织的一个重要部分,2009年9月获得授牌。
以蜀锦为代表的四川传统文化和技艺经历了传承与保护的挑战,正向着建设文化强省,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地,在创新中奋力前行。
一走进贺斌工作室,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蜀锦,一幅“蜀竹彩韵”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原来这就是贺斌利用蜀锦织造“挖花”工艺,创新织造的唐代蜀锦纹样。
耗时一年完成的作品,是建立在贺斌充分挖掘四川古蜀文化的基础上,“大胆引入现代数码技术挑花结本,再利用‘小梭挖花技术,让原本只能实现5色的蜀锦,颜色达到13种”。
贺斌指着“蜀竹彩韵”说:“创新是对传统技艺最好的传承。要有创新思维,对传统文化进行‘再创作。”
创新不止,传承不休。截至2018年,四川已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22项。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四川提出17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重点工程,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命名一批工作室,推选一批历史名人,打造一批文创品牌,推动四川非遗文化传承发展。
在蜀锦织绣博物馆,利用非遗资源,打造的抱枕、香包、服饰等产品,比比皆是。贺斌说:“这既能展现四川灿烂的非遗文化,也能让非遗元素提升旅游文化的品位和价值。”
如今,“非遗+文创”“非遗+文博”“非遗+旅游”在全省迅速升温,四川正致力于打造以非遗刺绣、年画、竹编、陶艺等为主要特色的传统乡镇、传统村落,支持开展非遗小镇、非遗特色乡村建设。
如果说贺斌对蜀锦织造技艺的情结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守望,是四川文化发展的根基,那么创新融合,将四川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和服务,则是文化传承的生命力,在四川匠人的努力下,已传承千年的蜀文化正绽放出不一样的美丽。(责编/余娜)
中国织锦工艺大师,2018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目前掌握蜀锦全套手工技艺唯一的国家级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