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海峰
【关键词】 思想政治;探究式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5—0175—01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其中规定“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 其中指出 “在课程设计中,要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科学课程,要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的阐述与学生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课程实施中,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种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课标要求,需要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培养能力。
基于此,笔者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可以通过关注热点、鼓励质疑、设置情境、挖掘潜能等路径来培育。
一、关注时政,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政治课具有极强的时政性,脱离时政热点就会缺乏生机、陷入空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的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关注时政热点,把鲜活的时政内容融入到政治教学中。如在学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内容时,我结合改革开放40周年纪念大会、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等时政资料,向学生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在探究中自觉生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为领导核心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的政治认同。
二、鼓励质疑,提升学生探究质量,培育学生的科学精神
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意识是引发学生深刻思考的前提和基础。当前的政治课堂教学,依旧未能摆脱传统教学所形成的教师掌控话语权的特点。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需要实现话语权的转移,教师应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让学生敢于质疑、乐于质疑,带着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如在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教学过程中,在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这一知识点 的把握上,我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大胆质疑,就有学生提出,他们当地的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而乡镇企业发展并不景气,这是否表明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发生了变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飞速发展,本地的经济构成中公有制的比重有所下降,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是不是我们的国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呢?这些敏感的现实问题激发了学生讨论的兴趣,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达成共识,解除了学生心中的疑惑。通过类似方式,可逐渐培育学生理性分析、辩证思维的科学精神。
三、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探究兴趣,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政治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是激发兴趣的有效途径。通过不同情景中核心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不仅能增强学生对生活实践的了解,更可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例如,在 “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草拟了一份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在合同中故意设置了几项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条款,让学生模拟求职者,要求他们运用已有的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知识,并以我给他们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为依据,认真审视这份劳动合同。通过审视合同,绝大多数学生拒绝签订合同。然后,我让他们把拒绝理由、需要达到的要求和增加的条款一一道来,并逐条写在黑板上。最后,从学生提出的原因、条件和需要增加的条款中来引出和分析劳动合同的内容、订立劳动合同的重要意义以及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途径等。通过类似情境,让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培养学生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的法治意识。
四、挖掘潜能,拓展学生探究平台,引导学生的公共参与
潜能的挖掘具有一定的随机性,而随机性的产生需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实现,但在传统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体验的机会少,潜能的挖掘很不充分。在教學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搭建学生参与体验的平台,从而大大提高挖掘潜能的可能性。如在“民主决策”的教学过程中,仅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效果不会理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拓展学生参与平台,让学生模拟参与决策过程,效果则会大不相同。可在事先准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模拟本地出租车票价方案听证会。让学生以听证会“申请人”、“参加人”的身份介绍方案、讨论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公平性,并发表自己的主张,提出合理化建议。通过类似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