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艳
【关键词】 小学语文;预习;自学
【中图分类号】 G6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3—0151—01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它既可以使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之功效,又能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自学能力最好的方法之一是教会学生预习。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呢?
一、教给预习方法,树立自学意识
1.边读边画(五画预习)。一画段,二画圈, 三画会写字,四画疑难处, 五画好词句。“一画段”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时,先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序号。“二画圈”即学生在完成“一画段”后,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圆圈画出。“三画会写字”即学生画完要求“会认”的生字后,再对照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用横线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会认”的字。“四画疑难处”即指导学生在完成上面预习之后,再读课文,对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在其右边画出。“五画好词句”是指学生再次读课文的过程中,画出可以帮助自己正确、快速理解课文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用波浪线画出,这又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奠定了坚实的一步。
2.边读边写(做批注)。学习语文主要是品读。品读在预习中是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品读含义深刻的、优美的句子或段落,从中思考这篇文章赞扬了什么,批评了什么,向我们揭示了什么道理。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己欣赏的字、词、句,哪怕是一个标点,都可以用简洁的文字批注在书的空白处,以此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标点来表达中心思想的。最后再综合起来,想想整篇课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不仅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而且长期坚持下去,探索能力会逐步提高。
二、坚持利用“阅读提示”和“课后习题”,培养自学习惯
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精读课文后都有“课后习题”,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阅读提示”,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提示”或“课后习题”自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查阅有关资料,激发阅读兴趣。
只要教师认真研读教材不难发现,很多课文后的阅读练习题都有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从整体出发,利用这个大问题,就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詹天佑》一文的课后阅读练习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教学时,以此总领全文,让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预习,并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如此一些难题便可迎刃而解。常言道“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学生形成预习习惯,自学能力必将得到提高。
三、精心设计习题,提高自学能力
对于某些课文的“预习”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这样会影响学生预习的效果,此时教师可以另行设计一些问题,激发学生自读的兴趣。如,笔者上《桂林山水》一文时,由于刚开学,部分学生留恋美好的暑假生活,加之这篇课文的“预习”问题和以往一样,没有新意,笔者看出学生自学的兴趣不强,于是,重设一个问题:“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山水为天下第一美景,谁能说出美在哪里?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大家都埋头苦读起来。
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精心设计一些预习题,满足部分优生预习“不过瘾”的需求。如,笔者教《凡卡》一文时,除了要求学生根据课后习题预习外,还设计一个问题做补充:课文中既写了信的内容,又写了凡卡的回忆,谁能说出写回忆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教师检查预习时有几个学生还真给出了补充题答案,并能举出有类似例子的课文来。
四、鼓励课前质疑,培养学习主动性
学生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遇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教学中教师可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前根据课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认真自学课文,解决问题,从而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五彩池》一文时,笔者问“谁能根据课题提出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五彩池”在哪里?“五彩池”是什么样的?然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自读课文,寻找答案。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解答,因而自学兴趣较高。经常这样鼓励学生课前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并且要持之以恒,形式多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预习和自学能力会使学生终身受益,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