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宏斌
【关键词】 语文教学;传统文化;重要性;策略;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4—0071—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人文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育教学中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契合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又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思想人格的完善、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重要作用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人生和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国家大力倡导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就是让学校成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培养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传统美德在青年一代发扬光大。语文教育教学是学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结合学科优势,大力挖掘教材相关内容,积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浸润学生的思想。这样,语文教育教学才会发挥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学科优势。
二、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 积极引导,激发兴趣。语文教师要用喜闻乐见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绘声绘色地讲成语故事,课外举办经典朗诵比赛、中华美德故事演讲活动等,就是感染和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才会自主积极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踏上求索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从而积极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2. 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疾风骤雨、急于求成,要浸润渗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不可能是立竿见影的,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又要循序渐进、长期坚持。学生长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就会对优秀传统文化逐渐产生认同感,体悟到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魅力,自主拥抱优秀传统文化,自觉践行传统美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语文教學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1. 有效利用古诗文教学。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古诗文思想内容的挖掘赏析,重视这些古诗文思想内容对学生思想人格的渗透影响。如,教学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和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饱含的至爱与亲情,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自己和家人离别后的情感。教师也可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恩之情,进一步理解优秀作品中千百年来打动人心的真挚情感,更好地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2.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一学年中有计划地在校内组织开展“书香教室”“经典朗诵会”“校园文化节”等活动。如,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布置张贴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教室“读书角”上放置经典名著书籍,创建“书香教室”。在国庆、元旦等节日,举办“庆国庆师生书画展”“庆元旦经典朗诵会”等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近学生,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我国的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这些节日里,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文化节”活动,让学生从中体悟古人的美德情怀,感受浓浓的中华文化。
3. 适时引导模拟创新活动。近期央视播出的《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优秀节目,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荧屏清流。学生对这些节目很感兴趣,可适时引导学生在家中观看这些节目,也可利用课堂时间来播放其中精彩的片段,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模拟这些节目,在班级内举办自己的“诗词大会”“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会主动求索并热心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在紧张而愉悦的参与体验中,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定会受益匪浅。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身体力行,坚持不懈。在教学中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可以弘扬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学校树人育人,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华文化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可谓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编辑: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