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代华
每年的中高考期间,全国各地纷纷出台“禁噪令”,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禁止校园周边的公共娱乐场所、建筑工地等滋生噪音,并对环境噪声污染进行一次临时性屏蔽,这对于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一次政策性恩惠的应急措施,充分体现了政府部门对考生们的关爱,值得称道。然而中高考过后,也是“禁噪令”偃旗息鼓之时,各种噪声又卷土重来,环境噪声污染又成为常态。
任何一个普通市民,当然都希望身边的环境清新宜人,没有恼人的噪声污染。但是,禁噪令只有短短的半个多月,那么,高考过后,“噪声依旧”。一些工地,会变本加利要把失去的工期夺回来。倘若如此,禁噪令只能成为市民美好的回忆——我们总不能盼着每年的高考,才会有一份清静可寻。
科学实验表明,人若长期生活在85-90分贝的噪音环境中,将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出现头疼、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全身疲乏无力等“噪声病”。噪音污染既干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居民的身心健康,对社会的和谐与安定起破坏作用。因而,禁噪不能厚此薄彼,理应一视同仁。禁噪不能局限于中考、高考,理应日常化,让广大居民一年四季都能过上清静的日子。
类似护考“禁噪”的突击式执法,很容易把执法异化为某时某地的临时救急或对付的政策,而突击式執法成为执法的主要形态时,法律就有可能变成可松可紧的橡皮筋,缺乏应有的权威性和威慑力。诚然,天天中高考是不可能的,但相关部门应像重视高考一样,重视平时的环境噪声污染,这应该是能做到的。中高考结束后,还将进一步扩大执法检查频次和范围,加大执法力度,严控噪声,化临时性突击性执法为常态化执法,建立治理噪音污染的长效机制,将好事真正办好。毕竟,治理噪声污染,不仅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更是提升城市形象、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