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声教育”让尊重变得静悄悄

2019-10-08 03:11刘剑飞
甘肃教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公共秩序场合音量

刘剑飞

近日,杭州市凤凰小学推行轻声教育,成效显著。期末考试前,走进杭州市凤凰小学,正好是中午时分,学生已经吃完中饭,在教室里默读。记者穿着皮鞋,在教学区的走廊里发出一阵不和谐的“咚咚”声,于是不得不踮着脚尖走路。陪同的茅琼华老师呵呵一笑:“我们刚开始也是这样,路过班级门口会踮着脚走。后来,学校大多数老师不穿高跟鞋了,改穿平底鞋,这样走路就不会发出声音来。”老师们的这个改变,跟学校两年前推行的“轻声教育”有关,两年来,学生、老师、家长都收获颇丰。

不仅老师脱掉高跟鞋,改穿平底鞋,還制定了详细的规范,对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音量等级设置,可以说,杭州市凤凰小学的轻声教育,学有榜样,做有规范。这样的轻声教育不仅是对公共秩序的遵守和维护,也是对文明的养成,对环境秩序和个人素养的提升。

国民素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同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这不仅是公共文明的需要,也是个人素养的体现。可是很多时候,很多人不注意这些,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口无遮拦。比如,在公交车、地铁上大声接打电话,不仅容易导致个人信息的泄露,还严重影响到别人;比如在医院、图书馆、电影院,一些人旁若无人大声说话,穿高跟鞋随意走动,严重破坏公共秩序,给他人造成困扰,这些都是不文明的体现,也是轻声教育缺失的体现。

这种现象在学校里也普遍存在。一些学生在公共场合不注意控制自己的音量,影响别人学习。在教室内、校园里、食堂里到处人声鼎沸,混乱不堪,每个人都如出笼的小鸟,叽叽喳喳,敞开嗓子飚分贝,完全没有意识到公共秩序和环境文明,以至于教师不得不带上“小蜜蜂”,用更高的声音去指挥。这实际上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的声音大,老师的声音也就越大,接着学生就可能发出更大的声音,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歇斯底里,老师声音沙哑,严重影响着沟通和交流,公共秩序荡然无存。

正是意识到这样的后果,杭州市凤凰小学才决定开展轻声教育,制定严格的音量等级,提醒学生在不同的场合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对学生个人文明修养的培育,也是对公共秩序的维护。

轻声教育并非禁止学生说话,而是旨在提醒学生注重公共文明,注重场合和环境,在不同的场合发出不同声音的音量。比如,在教室、食堂、图书馆等室内空间,应该保持安静,即便是两个人交谈,也应该将音量控制在“不让第三个人听到”的高度。在课堂发言,目的就是回答问题,表述观点,这时候就应该音量适中,清晰响亮,保证教室内每个角落都能听到。而在操场等户外场所,则应该畅所欲言,放开嗓子大喊大叫也没有关系,因为操场是运动场所,是放飞和展现自己的空间。因此,根据不同的场合,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文明提醒,也是习惯养成,是科学教育的表现。

只是,轻声教育不应只针对小学生,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具备这样的意识和素质。公共场所是公共空间,每个人都应该自觉维护和爱护,自觉注重文明,控制音量。比如,开车尽量减少鸣笛,跳广场舞戴上耳机等,多一些安静,就多一份尊重,社会也就更加和谐与美好。

猜你喜欢
公共秩序场合音量
测测你的“音量值”
论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请放心地扭大音量看电影听音乐吧!Mclntosh Sonus Faber家庭影院套装
公共秩序保留的理论与实务研究
不同的场合
微博言论自由与公共秩序的关系初探
论我国公共秩序保留的限制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