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 王金梅
有这样一所学校,巍巍桃峰滋养了她的灵气,汤汤祖厉激荡了她的豪情。这里人才济济,学府堂堂,晨读暮诵,慨以当慷;这里有琴声悠悠,歌声飞扬,画林泼彩,墨海飘香。深厚积淀诉说着八十载辉煌,创新的活力孕育着新时代希望。她,就是因优质特色教育而享誉陇原的会宁县第一中学。
会宁一中创建于1940年,建校以来,因袭质朴、纯真的教育文化基因,秉承“崇文重教”之先训,脚踏厚重之足迹,肩扛领军之使命,立足陇原,放眼未来,追求卓越,2004年被确定为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14年被评为甘肃省首批普通高中特色实验学校。2018年林铎书记发表《开创落后地区教育发展新局面》的署名文章,明确指出“会宁县‘三苦两乐精神是全省上下抓教育的生动体现”,会宁教育进入了新时代,会宁一中开启了全面建成“高品质、特色鲜明、有相当影响力的西部名校”新征程。
近年来,一中人在校长张贵荣的带领下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凭借一流的质量、卓越的师资、精细的管理、高效的课堂、鲜明的特色,得到了上级部门、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高度赞赏,先后获得“甘肃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甘肃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迅猛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需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中秉承“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贯彻实施《中学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其根本是课程育人。课程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主要载体,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着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品位,在新课程理念发展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更要重视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以适应新的高考改革制度,也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和优化课程设计,着力落实课程育人的全员化,精心打造承载育人精髓的学科精品课程,用心总结课程育人的经典范式,发挥课程育人作为其他育人方式的根基作用,已逐步构建起“118协同融通育人模式”,即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一个德育教育系统;八类课程育人实体。该模式有效完成了传统育人方式的蜕变,奠基了一中新时代的育人工作。
一个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突出特长+创新精神+高尚品德”的一代新人,会宁一中坚持以德为先,做到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通过入学教育、周一升旗、励志宣誓、成人礼暨高考誓师、主题演讲比赛、禁毒宣传等活动,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通过行万里路、假期夏令营、军训、应急疏散演练、急救技能培训等活动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开展全域无垃圾活动,实行校园卫生值日生制度,安排学生承担力所能及的卫生打扫任务,弘扬劳动精神,净化美化校园。
不同学生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自我约束能力、控制力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但每个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而且可塑性很强。因此,一中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一个也不放弃的理念,注重学生的发展性评价,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和素质评价手册,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同时召开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发挥榜样激励作用;召开主题班会,有针对性地解决阶段性问题;召开家长会,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组建各类社团,让各类人才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开展各类兴趣活动,提供一展才艺、张扬个性的平台。学校还特别关注特殊群体,关爱孤儿、单亲、残疾、特困、学困和患病的学生,从学习、生活、心理、资助等方面提供援助,让这些学生能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社会的爱心,从而重拾信心、点燃梦想。一系列举措助力学生树立了“特别有思想、特别讲文明、特别懂规矩、特别能读书”的良好形象。
一个德育教育系统——全员育人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良好的教育效果依赖于团队的力量。会宁一中建立了一个德育教育中心,锻造了年级部、备课组、班集体三支管理团队,发挥三大育人协作组的作用。德育教育中心设主任一名,由德育副校长兼任;副主任一名,由政教主任兼任;成员若干名,由各年级德育主任组成。德育教育中心的工作职责是:遵循“培养核心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办学宗旨,立足学生实际,着眼学生未来,关注习惯养成,促进生命成长,发挥协同融通作用,负责德育课程设计,实现学校育人新突破。
为了让育人工作落到实处,由学校德育中心牵头,建立三大育人协作组:学科课程育人组(由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及地理的学科备课组长组成)、校本课程育人组(由学校各社团指导教师组成)、实践课程育人组(由德育中心成员、通用技术组教师、相关年级班主任组成)。协作组的主要职责就是研究和挖掘课程育人功能,并积极落实。
八类课程育人实体——以文化人
通过学科课程“渗透育人”。课程育人的质量,决定学校育人的质量。学科育人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能否实现。学科育人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深入研究和挖掘学科内在精神价值的过程。任何一门学科其知识都是有层次的,表层为数字、文字、图表、专业术语等,中间层为学科思维方式、方法及过程,内层为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一中的教师在充分参透表层与中间层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每门学科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托学科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本学科的内在精神价值所在,然后再将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学用相长的目的。
学科育人全程不见他们生硬的说教,而是像春风细雨一般润物无声。一堂课下来,学科育人的种子却悄然播撒,只待来年繁花遍野,硕果累累,这才是真正的亲其师信其道的学科育人理念。当然,每一位学科教师要达到这种程度,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所以学校充分发挥学科课程育人组的引领作用,让他们先根据德育教育中心在学科育人上的具体要求,认真吃透教材和教参,特别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用书。学科育人教研組的教师再带领本学科备课组的教师一起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深入细致地分析每一章节如何设计教学案例、如何充分体现学科育人的功能。
大量的实践证明,一个周期下来,不仅打造出了好多学科精品课程,同时也树立了好多学科育人的典型,让学科教师与班主任教师一起关注、关心、关爱着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样一来,课堂气氛活跃了,班级关系和谐了,师生情感交融了,学生学业提升了,学生品行端庄了,学科育人的目的也慢慢地实现了。
会宁一中为了学科育人的成果,还逐渐尝试体育艺术课走班制度,通过体艺课程进行“走班育人”。面向高一学生开设了管乐、器乐、声乐、播音主持、舞蹈、葫芦丝、素描、设计、剪纸等走班课,面向高二级学生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武术等体育走班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择优选报,学校在规定时间里专人授课,一学期下来学生找到了存在感、幸福感,这就是一中为提升学生幸福素养而探索出的艺术走班课程。学生幸福素养包括身心基础、品行修养、参与能力三方面和健康、自信、坚毅、友善、乐学、善思六要点。通过艺术走班课又可以触及到学科育人无法触及的地方,现在一中艺术课程育人已成为学校育人的一种特色,深受学生喜欢。
通过社团课程“校本育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凸显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特色与理念。学校以当前开设的学科课程为主体,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以艺术走班课程为特色的情况下,又积极探索落实校本课程的开发,在理论深化和实际应用两个维度上适当拓展,着眼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主要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重点开设了学科竞赛、学科补充、科学研究等课程。兴趣活动方面,学生自主组建了英语角、勤工俭学站、奥赛、播音主持、绘画、机器人、文学、民族文化、球类俱乐部、青年志愿者、器乐、摄影、声乐、太极拳、雷锋志愿者、语言文化艺术、舞蹈、书法等34个社团(校本课程),发展了师生特长,活跃了校园文化,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通过德育课程“活动育人”。学校德育教育中心是实施德育课程育人的主要机构,会宁一中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德育课程形式,主要依托主题班会课程化,开展了收心教育、“3·5”学雷锋青年志愿者宣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防校园欺凌班会、防治碘缺乏宣讲、远离溺水珍爱生命等主题班会,同时还开展“成人礼”暨高三级毕业生誓师大会、“艺术节”活动、“科技节”活动、“体育节”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道德讲堂等德育课程。这些课程的有效实施不仅调整了学生的学习心态,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为学校落实“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的培养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协调、沟通交流、语言表达等各种能力。特别是道德讲堂不但着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更是培养了学生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学校还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四德”建设为重点,推动“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强化宣传教育,引导学生“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自觉成为道德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通过实践课程“生活育人”。陆游有一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今时代学生欠缺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家长认识到,仅有书本知识的学习,不是真正的完整的教育。所以实践课程的开设和育人功能也不是别的课程随意可以替代的。于是,学校在校内开设的是通用技术实践课,让学生通过动动手指的一些小制作,达到熟练所学知识的目的。但真正要让学生感悟学以致用、体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还得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大自然。为此,一中精心打造的实践课程还有:学农教育、研学旅行、假期社会实践等,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徒步旅行,磨砺意志,感受历史,激扬青春,亲近自然,放飞梦想;让学生用双手去触摸,用双脚去体悟,用智慧去思考;让学生懂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生是走出来的,思想是撞出来的,命运是闯出来的。最后,让实践课程带学子们飞过认知的围墙,看中国观世界,溯历史展未来。学校的愿景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用心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去感悟、去触摸真实的世界、去唤醒自我的潜能,望每一个学生在实践课程中能有所收获,收获知识,收获成长。
通过美丽校园“环境育人”。会宁一中历来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学校的教学区、活动区、生活区建筑整体布局科学合理,校门磅礴大气,设计融入了“五常六艺”传统文化、会宁教育金色文化和红军会师红色文化;博雅楼顶端的校训醒目大方,在原有“人文日新”雕塑的基础上增添了由县教育局赠送的孔子雕像,在学校一角还安放了“寸草心”基石和毕业生赠与母校的“承露石”;新建成了标准化体育场,体育场的主墙面上镶嵌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醒目标语,体现学校落实全民健身、健康快乐学习生活的体育教育理念;学校的楼体建筑分别命名为“博雅楼”“文萃楼”“启秀楼”“静得楼”“正心楼”“闻馨园”等,并在各教学楼及学生餐厅的门厅柱上制作了永久性楹联,蕴含了建筑功能和学校促进学生全面而又有个性发展的办学理念。
校园绿化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要求,花园内建造了“读书长廊”和两座六角凉亭,花树掩映,绿意萦绕;设计了安全、节水、卫生、爱护花草等标牌,布置于校园固定位置;在主教学楼楼道内设计制作了文化长廊,主要包括教育格言、师生寄语等,图文并茂,内涵丰富,色彩和谐,成为我校文化建设的亮点工程;每个班级统一制作了班牌,内容包括课程表、班主任寄语、班主任生活照和班集体照片等,教室外墙创造性地布置了班级文化墙,每个教室内布置眼保健操示意图、学习园地栏、各类专栏、放置盆花等,充满了生机和情趣;每个宿舍都制作了宿舍牌,内容包括舍名、舍训、宿舍成员集体照等,这些别具特色的创意无不体现着每一个一中人的梦想和追求。
通过人文积淀“文化育人”是会宁一中八类课程育人中的又一内容。在长期文化传承中,一中形成了良好的“一训三风”,校训是“诚明博雅,臻善致远”;校风是“刻苦求实,严谨创新”;学风是“博学笃行,志存高远”;教风是“教书育人,追求卓越”,师生广泛学习宣传,其丰富内涵深入人心。学校领导班子在精诚合作中形成了“苦干、实干、担当”精神,形成了每一位班子成员“上一门主课,工作满量;带一个班级,爱生奉献;管一个年级,精细高效;做一个课题,科学调研”的良好风气。所有教职工在工作面前不拈轻怕重,在潮流面前不随波逐流,不求地位,不逐名利,安贫乐教,先公后私,在工作中从不抱怨,只要是学生需要的教师会在所不辞。学校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行,使他们很好地融入会宁一中这个学习成长的乐园,为母校争光,涌现出了白银市“拾金不昧好少年”王满同学等一中学子的精神引领者。
学校还设计了会宁一中校徽,并作为学校网站、学生校服、校刊《耕耘》的标识;沿用《会宁一中校歌》,体现学校校风、教风、学风和师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全校师生皆会吟唱;努力办好“一网”即“槐花飘香”校园网,“一报”即《会宁一中报》,“一站”即校园广播站,“一刊”即校刊《耕耘》等,加强师生交流学习,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精细管理进行“制度育人”。学校坚持推行精细管理、人文管理,坚持过程管理与绩效管理相结合,“高强度、快节奏、大容量”加强学生常规管理。细化养成教育,规范学生行为。实行值周责任制,值周组、年级组与政教处协调配合,坚守“校园三条红线”,长期开展校园安全大检查、星级宿舍验收等活动。多措并举,提高了德育质量。
太上立德,其次立功。新时代对教育有了新期待,时不我待,唯有奋斗,才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完成培育一代新人的光荣使命。“教育兴则国家兴”的时代强音可谓歌声嘹亮,“学有所教、人人出彩”的育人画卷已是金碧辉煌,“桃李满园、书韵飘香”的课程育人百花园已是硕果累累!
花团锦簇丹青绘,书声乐声伴舞传。徜徉优美的校园环境,沐浴着和谐的文化气息,满载着成绩与梦想,在新時代教育的今天,会宁一中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努力实践,沿着育人的道路不断前进,朝着优质教育的彼岸扬帆远航……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