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摘要] 目的 探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方法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间至该院就诊的8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对患者的身体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 结果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肝糖分泌过多以及肥胖等因素有关。结论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治疗方法包括加强对患者生活习惯的干预,并给予二甲双胍以及胰岛素类似物等。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治疗策略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7(b)-0003-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Eighty-fou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16 to Nov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main subjects. The patient's physical indicators and blood rheology indicators were measured. Results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was related to factors such as insulin resistance, excessive glycogen secretion, and obesity. Conclusion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various factors. The treatment methods include strengthening the intervention of patients' living habits, and giving metformin and insulin analogues.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Pathogenesis; Treatment strategy
糖尿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疾病,且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发病率正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最主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左右;该症多于35~40岁之间中年人群体中发生,因此又被称为成人发病型糖尿病[1]。目前2型糖尿病在缺少彻底治愈的方法,临床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尽可能降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为主要目标;但近年来对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为该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为探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策略,该文将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1月间至该院就诊的8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开展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就诊的84例糖尿病患者作为主要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33例,年龄在34~71岁之间,平均年龄(53.6±5.2)岁,病程2~24年,平均(11.2±3.0)年。所有患者经事前检查排除合并有严重全身性疾病者。
1.2 方法
对患者的身体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其中,身体指标包括体质量以及腰围和臀围比例,以患者入院时身体检查结果作为标准;血液流变学指标通过全自动分析仪进行测定,血液样本均为患者空腹12 h后于清晨进行采集,采集量为5 mL。
1.3 评价标准
记录并比较每一位患者的各项身体指标检查结果,对糖尿病发病机制进行研究。
1.4 统计方法
选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计量资料用(x±s)表示;分别行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肝糖分泌过多以及肥胖等因素有关。见表1。
3 讨论
3.1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临床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中,胰岛素抵抗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正常人体内产生的胰岛素能够对肝糖的转化起到抑制作用,同时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转化,从而使人体内的血糖水平能够稳定在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上[2]。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脂肪细胞会分泌出IL-1β、IL-6、TNF-α、MCP-1等各种炎症因子,诱使巨噬细胞逐渐向脂肪组织转移,并导致更多的炎症因子分泌;恶性循环下,大量产生的炎症因子会使胰岛素作用的信号传导通路受到阻碍,影响其生物作用,从而发生胰岛素抵抗[2]。
肝糖分泌过多也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2型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其血液内胰岛素水平要更高,但由于肝臟发生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素无法正常对赶趟的分解和餐后糖原的转化进行控制,使患者的血糖水平在空腹和餐后状态下均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3]。
肥胖虽然不会直接对2型糖尿病的发生产生影响,但其对于糖尿病的其他致病因素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4]。例如在肥胖人群中,极易发生代谢触发性炎症(Metainflammtion,metabolically triggered inflammation),使其体内IL-1β、IL-6、TNF-α、MCP-1等各种炎症因子的水平都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提高了胰岛素抵抗的严重程度;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分代谢速度要慢于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且患者肥胖程度会与胰岛素的抵抗程度成正比[5]。此外,肥胖还会加剧胰岛B细胞的凋亡速度,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B数量要远低于正常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6]。
3.2 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生活干预是2型糖尿病患者治療中最基础的措施。临床研究证实,适当锻炼和饮食控制能够对血糖水平起到有效的改善作用;特别是对于肥胖患者而言,降低体重,纠正长期营养过剩和超重的状况能够显著降低高血糖,缓解胰岛素抵抗[7]。
二甲双胍是糖尿病治疗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与其他口服降糖药物不同,二甲双胍不会对人体胰岛素的分泌进行干涉,其主要的机理是通过缓解胰岛素抵抗,从而控制肝糖的转化,促进外周组织吸收和利用葡萄糖,达到降低患者血糖水平的目的;因此,二甲双胍在单独应用时不会引发低血糖症,安全性更强[8]。同时,二甲双胍还具有改善内皮功能、抗血小板聚集、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降低可溶性血管黏附因子和抗氧化等功效,对患者的心血管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在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中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临床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在降糖的同时,对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不会产生影响[9]。但二甲双胍同样存在一定的禁忌证,对于合并有肝病、肾功能受损、组织灌注不足以及中枢性缺氧或正在使用造影剂的患者应停用该药物。
噻唑烷二酮是一类口服胰岛素增敏剂,其代表药物包括吡格列酮和罗格列酮两种。两者均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液中胰岛素、葡萄糖和甘油三酯水平以及延缓胰岛细胞凋亡的功效。虽然罗格列酮的降血糖效果要优于吡格列酮,但吡格列酮在改善患者血脂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甘油三酯降低水平更为明显,此外还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从而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对心血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于肝功能受损的患者必须谨慎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
胰岛素类似物是一类新型胰岛素,其具有普通胰岛素的全部生物功能,且功效更为多样化,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其中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在实际使用中非常便利,患者可以在就餐前或就餐后再行注射,即可达到控制餐后血糖水平的目的,同时也降低了低血糖症的发生风险;以地特胰岛素和甘精胰岛素为代表的两种超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每日仅需注射一次即可提供患者正常情况下1 d内所需的胰岛素,且患者在夜间发生低血糖症的情况也能够得到有效的减少;胰岛素强化治疗在新发2型糖尿病患者中具有确定的治疗效果,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血糖值可维持在正常水平,并且保持约两年左右的时间,部分患者在此期间甚至不需要服用降糖药物也能维持血糖水平。
综上所述,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其治疗方法包括加强对患者生活习惯的干预,并给予二甲双胍以及胰岛素类似物等。
[参考文献]
[1] 刘洁, 滑丽美, 史永红. 2型糖尿病肾病高危因素、发病机制及营养治疗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7, 35(6):690-693.
[2] 张继刚,臧义献,臧朋.门冬胰岛素30R对新发2型糖尿病门诊强化治疗的临床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8):63-64,87.
[3] 李斌, 范源, 李鑫. 基于PI3K/Akt信号通路的中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J].中成药, 2017(1):151-154.
[4] 刘慧芳. α-硫辛酸与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效果对比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79-81.
[5] 许晓娜,乔虹.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新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36(2):244-248.
[6] 禤立平,徐敏,刘瑞欣,等.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研究现状及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6, 32(12):1041-1044.
[7] 李莉芳, 阎德文, 王燚乾,等. 糖尿病中医药治疗策略与作用机理探讨[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20):42-46.
[8] Nathan D M,Buse J B,Davidson MB,et al.Management of hyper2gly-cemiaintype2diabetes:a consensus algorithmfor the initiation and ad-justment of therapy.Aconsensus statement fromthe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and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J].Diabetes Care,2006
[9] 张俊清. 探寻东西方2型糖尿病的差异——从现象到本质的思考[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6, 24(10):955-960.
[10] 林纬,陈刚.2018ADA/EASD2型糖尿病高血糖管理共识声明解读——新策略、新理念、新挑战[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8,10(10):28-30.
(收稿日期: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