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定建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独山子 833699)
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和政策,尤其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为职业教育提高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近几年职业院校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深入开展,比赛规模不断扩大,参赛院校不断增多,比赛赛项不断优化。技能大赛的举办很好的促进了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学生职业技能的不断提升,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对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从2008年开始成功举办,至今已走过了10年的历程。在这10年期间,各职业院校都积极参与,基本形成了层层选拨、争参国赛、力夺金牌的良好氛围。
由图1可以看出,在这10年期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大赛主办单位由最开始的12家增长到39家,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深入联系和合作的纽带。
同时,自2008年举办第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到2018年全面深化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大赛项目由2008年中、高职组的24大项增加到2018年的74个大项和8个行业特色赛项的比赛。参赛人数由2008年的1 762人发展到2018年的14 907人;联合承办院校由最初的11所增加到76所。具体数据见图2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2008年到2012年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数逐年增多,且中职层面的赛项数多于高职层面的,而从2013年之后,赛项数趋于稳定且高职技能大赛赛项多于中职,说明全国技能大赛的层次得以提升,更加强调内涵,即大赛的质量和层次的提高。比赛内容也从单一逐渐趋于多元化,由理想技能趋于岗位实际核心技能的转变[2]。
从近1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大赛方案可以看出,大赛各承办院校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依据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岗位技术规范设计和确定大赛的竞赛内容、技术要求以及评判标准,邀请企业行业技术能手论证大赛技术文件和方案,大赛内容体现职业能力,大赛项目就是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大赛设计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需求[3]。技能大赛实现三个结合,即技能大赛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以赛促改,保证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性;高技术(新技术)与高效率相结合,高新高效,保证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个性发展与团队合作相结合,注重协作,强化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培养[4]。通过技能大赛的锤炼,提高学生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铸造学生处理岗位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企业所需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通过不断完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组织逐渐规范,已经基本成为每年一项常态化的工作。国家教育部组织制定技能大赛管理办法和工作流程,下发承办各赛项的相关文件,各职业院校依据自身条件,积极申报承办某赛项,教育部依据申报材料并实地考察,确定各赛项承办院校。赛前一段时间,各省市等积极开展层层选拔,确定参赛院校。承办院校认真组织开展赛前准备,及时发放大赛方案和评判标准,保证大赛的透明和公正性。在比赛过程中,各赛点积极做好接待及大赛服务工作,竞赛裁判严格按照评判标准认证裁决,做好大赛公平、公正、公开[5]。
通过国家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支持,通过给予政策和资金保障,定期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检验和展示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进一步促进了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对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技能大赛为各职业院校提供了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展示成果的平台。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经赢得了各院校的积极响应和重视,各职业院校都愿意在竞赛上进行投入,广大师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日益高涨,在职业教育领域逐渐了“崇尚技能、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职教冲击波”和“技能冲击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教赛结合”已成为众多高职院校的共识,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在围绕技能大赛进行教学改革,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能力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提高等方面融入了技能大赛的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促进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6]。
纵观分析,各赛项技能大赛都是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岗位职业核心能力为标准,侧重于从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专业实践技能的应用以及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来考核评价,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因此技能大赛对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各职业院校纷纷根据大赛的要求进行教学改革,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和“我教你学”的传统授课模式,依据行业企业技能要求,开发学习项目和学习情境,将企业实际岗位的工作要求和考核评价融入到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你做我指导”、“边做边学”、“我做你模仿”的教学模式。同时,必须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7]。
各职业院校在组织参加各级职业技能大赛之前,都会在各学院层面组织开展院级技能大赛,培养选拔优秀选手,在这个过程中,指导教师团队会针对技能大赛的项目指标和评分标准,细化技能培养要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在参加省级或者国家级技能大赛的备赛阶段,组织企业能工巧匠和学校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指导,对参赛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是对大赛要求的动手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8]。技能大赛促使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很快从一个只懂点理论、不懂操作、缺乏实践经验的初学者成长成为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强、适应企业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9]。
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能否获奖与指导教师的水平有密切的联系。一般而言,校内指导技能大赛的老师大多都是从学校一毕业就到职业院校就业,虽然教师学历较高,但对行业企业不熟悉,对现场工艺技术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及时,缺乏行业企业岗位的实践锻炼和经验的积累,致使指导能力较弱[10]。教师在指导技能大赛的时候,要想让所指导的学生取得好成绩,自己一定要达到非常娴熟的水平,因此指导教师团队就必须到生产岗位去先学先练,必须吃透技能大赛中涉及到的各个技术操作要领,只有这样,才能娴熟得进行技术指导,从而确保学生真正掌握岗位技能,才能在技能大赛上取得好成绩。正是由于技能大赛的迫切需要,日积月累,在成就学生获奖的同时,指导教师自身的岗位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从而促就自身“双师”素养的提升。
技能大赛重点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考核,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不能从课堂上获取,需要配套的实训装置和实训项目做支撑。近几年,随着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不断深入开展,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比的不是谁会不会,而是谁更能抓住细节,抓住关键点。所以各职业院校针对技能大赛在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现各职业院校也基本形成了“实训基地与岗位实际相结合,实训基地体现职教特色,实训基地支撑技能提升,实训基地满足大赛需求”的建设理念,各学校都以技能大赛为契机,新建、扩建实训基地,更新实训设备,增加实训工位数,开发实训项目和实训指导材料,强化了实训基地建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技能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
在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的同时,强化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引导。在学院层面组建专业大赛的团体组织,强化职业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定期开展教育讲座。将技能大赛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大赛因素带到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实现课程有竞赛(比赛),专业有院级大赛,并通过定期开展院级技能大赛,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技能大赛中,享受到技能大赛的熏陶,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在学院形成院级、省级和国家级三级大赛的常态机制,实现技能大赛“人人能参与,个个都受益”,最大限度的解决了当前高职技能大赛覆盖范围小、参赛规模小、重精英、重奖牌的种种问题,形成“我要学,我敢赛”的良好学风。
职业技能大赛除了比赛,同时也是一次重要的师资交流机会,大赛承办院校可以在大赛期间开展系统的教育信息化等教学手段培训,传达职业讯息,切实提升职业院校师资整体能力。在参赛期间,承办方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开发与设置、教育教学方法、大赛选拔与指导等内容进行广泛交流。在大赛结束后对大赛细节进行剖析和讲解、组织获奖院校开展大赛经验交流,将好的经验和做法传给参赛的其它院校,促进同类职业院校的共同发展。
赛后,尤其是参加国赛的院校回到所在省市后,应及时组织相关职业院校召开总结暨经验交流会,让获奖的院校讲经验,未获奖的院校讲原因,大家相互学习、抱团取暖。另外,比赛后实行“结对子帮扶”活动,让获奖院校直接与未获奖院校之间结成帮扶关系,通过教师交流、到校观摩指导、互派师资等方式,提升被帮扶院校在该项目上的实际指导能力,有效促进技能大赛对该校高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目的进而提升其专业水平,提升区域教育教学整体水平。
政府层面上尽可能制定有效的激励政策,例如获奖师生直接认定相关职业资格的中高级证书,落实相关获奖选手免试进入本科学习,或者政府推荐优质企业优先就业等有利措施。各参赛学校层面上,应制定更加有效的奖励措施,比如在绩效考核、评优选先、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在各个层面弘扬技能大赛的正能量,让老师由“让我指导技能大赛”变成“我要认真指导技能大赛”,让学生由“要我参加技能大赛”变成“我一定要参加技能大赛”、“我一定要获奖”。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检阅各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成果的大舞台,也是展示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大擂台。努力打造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氛围,充分发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促进作用,多措并举激发广大师生参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着兄弟院校相互学习、切磋技艺的目的,在职业教育领域掀起“学专业、练技能、我要学、我敢赛”的良好氛围,手拉手心连心共同提升职教水平,共同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