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晶,刘春艳,刘世恩,褚会丽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石油工程系,河北 承德 067000)
中国能源工业尤其是石油石化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石油石化行业高级人才紧缺是石油类高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2]。通过对前人研究经验的总结与吸收,结合能源专业发展特色与国家发展战略的突破性研究,“三线一新”管理思路针对高校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提出系统化、制度化探索方案,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通过实践基地的建设及管理模式研究,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
以石油能源领域专业发展为依托,融合能源与环保协同发展理念,就高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工作展开研究。从安全、环保、创新发展等角度,提出了高校实践基地“三线一新”,即安全红线、环保底线、持续发展上线、创新管理机制的管理思路(见图1)。
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勘探开发过程具有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因此在校内实践与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实践基地的安全、环保等方面更加需要严格要求与把控。“三线”管理理念继承了传统管理模式的基础内容,并与“HSE”管理体系、企业“6S”管理、“6σ”管理等先进的科学管理模式进行融会贯通。同时,在“一新”机制的探索中,将智能化、信息化等高新技术应用到实践基地领域,并已初见成效,虚拟仿真技术在高危行业的广泛应用完美地解决了安全、环保等问题。一套创新管理机制的研究,能有效改变实践基地传统管理模式的繁杂现状,减轻实验人员的工作强度,提高管理效率与质量,促进实践基地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三线”管理模式在设计结构上呈现出递进式发展关系,相比以往的并列式管理内容,三条主线的构建具备以下特征:①任务明确,“三线”管理思路逐渐向纵深展开,一层比一层深入地揭示了实践基地发展的更高目标及内涵。②界线清晰,通过建立清晰的常规界线,建立规则意识,责任分明。③循序渐进,建立一套完整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多方探究,不断摸索,才能逐见成效。
安全红线源于以人为本,源于责任心。其主体内容包括:安全宣传与培训、安全管理与制度、安全教育与专业、HSE管理。安全宣传与培训的目的是强化红线意识,根据石油工程专业实践基地的管理工作,建立了面向全体人员的安全培训及宣传计划,依据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原则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4-5];在实践课程的课程设置中,结合信息化课程建设,将企业“标准化”操作考核标准,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一方面加强了石油行业“HSE”管理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实现了与企业标准的无缝衔接。
在确保安全红线的前提和基础下,建立底线思维也是实践基地未来发展的总体趋势,尤其针对石油能源领域,环境保护工作不容忽视。作为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HSE”管理体系与企业“6S”管理均制定了关于安全与环境的管理内容,健康(Health)、安全(Safety)与环境(Environment)方针是 HSE 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的总体原则,建立、运行和强化 HSE 管理体系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重大举措。“6S”管理内容包含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SEIKETSU(清洁)、SHITSUKE(素养)和SAFETY(安全),简称“6S”[6-8]。通过科学的管理模式,打造舒适、安全、整洁的工作环境,循序渐进的方式规范个人行为,提升素质,实现环境保护目标。在专业结合方面,通过将环境保护专业内容与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内容相互结合,从石油工业中污染源、污染物类型、环境预防与治理措施等内容渗透到相关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建立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能力。
在实践基地管理方面,融合企业机制,建立长效管理体系。“6S”管理落点:1)整理、整顿;通过干部职工论证、横向交流论证、研讨论证等方式,通过废、改、合、增、留等方式制定制度与修改不合时宜的实验实训制度,最终建立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实践基地“6S”管理组织机构,建立一套全面、实在、可行的实践基地制度,能够发挥长效管理机制。2)清扫、清洁:科学合理规划实践基地房间及设施的使用及布局,采用分类、集中、标识等步骤实现规范管理,依据定置、定容、定法、定保管原则实现标准化管理模式,树立实验实训室检查考核制度,打造“6S”标准化实践基地(图2)。3)素养、安全:增强教职工“责任到人”意识,完善了石油工程技术专业考核体系,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发展。通过柔性引进、国内外考察学习、经验交流、下厂锻炼、技能培训取证、兼职教师岗前教育培训等多种渠道,建成一支国际视野“专兼结合、双岗双能、实践能力强、科研服务能力强的”双师结构合理的双创核心团队。
早在一九七二年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议上“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就已正式提出。几十年来,世界各国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发展,尤其对于能源领域,破坏式开发方式已经禁止,但如何更科学合理地持续发展,实现社会、环境、经济的共赢,仍旧是一条任重而道远的任务[9]。在油气能源可持续发展领域,石油仍占据主导地位,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量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再生能源已崭露头角。高校结合其自身持续发展的典型特点,开展产教融合,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结合油田企业一线的生产环境,深入企业走访,优化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以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的工作过程导向的专业课程,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让学生在校期间收获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同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10]。
以“三线”管理思路为基础,在顶层设计上需明确分级管理,成立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创新创业发展工作。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实践类课程的开发与设置。建立创新创业系列制度,着力构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新体制。
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建设依托前期实践基地平台建设成果,借助政府、地方企业、油田企业的政策、基金、项目、技术、市场等优势资源。一方面,实现实践基地智能化管理,通过信息化技术方法上从人员管理、资料管理、设备仪器管理以及日常运行管理等方面,建立数据管理体系及分级管理平台,解决传统管理模式在时间与人员上的浪费。
另一方面,开展实践教学信息化建设,石油行业专业性强,现场作业种类繁多,且皆为高危行业,对作业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对学生来说,现场复杂、危险,陌生程度高。传统实践基地器材昂贵,维护成本高、折旧率高、启动成本高,不能紧随现场实际更新设备,不能实现真实的现场模拟,实训效果差。目前,国内外各高校相继建立虚拟现实与系统仿真研究室,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用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石油行业,可以模拟地层环境、水下环境、油层环境等现实难以表现的环境,模拟石油形成的过程和原理、钻井流程操作、钻井工具的使用、拆卸维修、钻井事故、井控应急处置、石油事故应急逃生等各种情景。从成本、安全、科学等方面充分体现出了创新机制的优势[11-12]。
建立一套能够适应企业对人才培养需求、能够适应石油行业技术快速迭代、贴近现场、智能化、“创新型”实践基地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大大推动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智能化管理与创新创业发展进程。
实践基地的发展是未来高校培养高技术技能 “双创”人才的坚实后盾,紧随时代发展,与时俱进的探索实践基地管理与建设方向是推动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通过“三线一新”管理思路的研究,首次提出了阶梯式管理理念,建立了具有创新创业机制的管理体系,拓展了相同或类似专业领域中实践基地管理与建设方案的研究思路,显著提高了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实践基地的整体水平,为实践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了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