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个金针菇菌株工厂化栽培比较

2019-10-08 11:13黄春燕张元祺韩建东谢红艳宫志远
食用菌 2019年5期
关键词:金针菇工厂化菌丝

黄春燕 杨 彤 张元祺 姚 强 韩建东 谢红艳 宫志远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废弃物基质化利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农业面源污染防控重点实验室,山东济南250100)

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是我国主要栽培食用菌之一,也是工厂化栽培数量最大的菇种。为了选育适宜山东省工厂化栽培的白色金针菇品种,笔者开展了金针菇菌株收集、评价工作,以期筛选出适合工厂化栽培的优良菌株,并为今后优良菌株选育提供适宜亲本。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供试菌株

供试菌株为自有保存、引进或市场购买子实体组织分离获得,其编号和来源如表1所示。

1.1.2 供试培养基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000 mL。

液体培养基:蔗糖 20 g∕L,豆粕 3.3 g∕L,硫酸镁0.66 g∕L,磷酸二氢钾0.66 g∕L。

栽培培养基:玉米芯35%,麸皮8%,米糠36%,棉籽壳5%,甜菜渣5%,大豆皮5%,啤酒渣4%,轻钙1.1%,石灰0.7%。料含水量68%。

1.2 试验方法

1.2.1 菌丝拮抗试验

参照文献[1]的方法。

1.2.2 不同菌株在PDA平板培养基生长特性测定

取直径为0.5 cm供试菌株菌圆片转接至PDA培养基平板上,置于22℃恒温培养箱中避光培养,培养至第3天时在菌落边缘划一条起始生长线,继续培养至菌落边缘距培养皿边缘约0.5~1 cm时,在菌落边缘再划一条终止线,量取两线之间的距离,计算菌丝日均生长速度并观察菌丝长势。

1.2.3 液体菌种培养

取250 mL三角瓶装入100 mL液体培养基,每瓶接种直径0.5 cm的供试菌株菌圆片3片,透气封口膜封口,置于往复式摇床,转速180 r∕min,22℃,遮光条件下培养。

1.2.4 不同菌株在栽培培养基上生长速度测定

配制栽培培养基,装入30 mm×200 mm的试管中,每支试管装入湿料30 g,硅胶塞封口后高压灭菌2.5 h。取摇瓶培养的不同金针菇液体菌种1 mL,接种于已灭菌的固体培养基中,22℃恒温培养。当菌丝封面并长入料内1~2 cm时,沿着菌丝前端划一条起始生长线后,继续培养,当菌丝前端距培养料底部约1 cm时,再划一条终止线。测量起始线与终止线之间的距离,计算菌丝日均生长速度。

1.2.5 出菇试验

采用工厂化瓶栽方式,接种液体菌种,接种后避光、17℃、空气相对湿度60%~65%条件培养。菌丝满瓶后利用搔菌机进行搔菌、注水移入出菇房,出菇管理同常规工厂化栽培管理方法。当子实体生长至14~15 cm且菌盖将要开伞时采收、计算供试金针菇菌株生物学效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拮抗试验结果

对收集到的菌株进行菌丝拮抗反应测定,根据拮抗反应的有无,可将供试菌株分为17组,见表2。其中第1组包括13个菌株,均为早期收集的菌株,第17组包括16个菌株主要为当前金针菇专业生产公司使用的菌株,表明目前主流栽培菌株亲缘关系均较近。陆欢等[2]研究表明,我国市场上金针菇工厂栽培化菌株亲缘关系较近,与笔者研究结果相符。菌株W26、W27、W29、W45、W48、W54、W63相互之间及与其他各组菌株均相互拮抗,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表1 供试金针菇菌株及来源

表2 根据拮抗试验对供试菌株的分组结果

2.2 供试金针菇菌株平板培养性状

供试金针菇菌株平板培养性状如表3所示,根据菌丝形态可以将供试菌株分为4类:第一类是菌丝极稀疏、生长速度较慢,包括W36、W38两个菌株;第二类是菌丝生长速度较慢,菌落平铺,菌丝密集,呈绒毡状,包括W13、W17、W21、W25、W28共5个菌株;第三类是菌丝短绒状、菌落中心区域产生分生孢子较多,包括 W49、W54、W55、W59、W60、W63共6个菌株;第四类是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茂盛,呈棉絮状,大多数菌株属于这一类。

2.3 供试金针菇菌株液体培养特性

由表3可以看出不同供试菌株液体培养性状有较大不同:一种形成的菌球比较小、大小较均匀,菌球表面毛刺细小,菌液澄清;一种是菌球较大,较少,菌球表面毛刺较少;一种是菌球大小不一,碎片较多,菌球毛刺较多或形成星芒状小菌球;另外一种比较特殊,菌球较大,表面毛刺粗长,包括W11、W23、W26、W34。供试金针菇菌株液体培养菌丝生物量也有较大差异,菌株W36、W38在液体培养基中基本不生长,W11菌丝生物量最低5.83 g∕100 mL,W46最高达到20.54 g∕100 mL。

2.4 供试金针菇菌株在栽培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

由表3可知供试金针菇菌株在栽培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速度有差异,生长速度最快的菌株W42达到3.37 mm∕d,最慢的W53仅为2.03 mm∕d。供试菌株在PDA平板培养基和固体栽培料上的菌丝生长速度表现较为一致,但与液体培养菌丝产量的一致性较差。液体培养菌丝产量高,接种固体培养基后,萌发点多,封面可能早,但继续培养吃料速度不一定快。

表3 供试金针菇菌株培养性状比较

2.5 供试金针菇菌株栽培结果

从表3中可以看出,供试金针菇菌株的栽培周期以及生物学效率相差较大。栽培周期不但取决于发菌速度还与现蕾后子实体发育速度以及与菌帽开伞早晚有关。如W37菌株在PDA培养基上极易产生粉孢子,其液体培养菌丝产量较低,其在固体培养基上菌丝长速较快,但子实体生物学效率仅为66.97%。新分离的菌株一般生物学效率较高,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生物学效率明显降低。W62-1菌株为W62的复壮菌株,经复壮后生物学效率由121.65%提高到139.52%,生产性能得到明显恢复。菌株W27的子实体性状较为特殊,其菌帽较小、菌柄明显比其他菌株细、根部基部不粘连,朵形比较松散。

续表3

3 小结与讨论

供试金针菇菌株在PDA平板上生长速度与固体培养料上生长速度一致性较高,而液体培养菌丝产量一致性较差,固体培养基上长速快的菌株在液体培养中菌丝产量不一定高。菌丝生长速度快的菌株,发菌周期一般较短,但整个生产周期不一定短,农艺性状不一定佳,产量也不一定高。产量与出芽数及菌柄的长短有相关性,产量高的菌株一般出芽密集、朵形紧实、整齐,反之出芽数少、朵形松散、菌柄长短不齐则产量低。供试W36、W38菌株无论是在PDA培养基上还是在液体培养基中均生长不良,已严重退化。

金针菇菌株按生产模式可以分为农户栽培品种和工厂化栽培品种两类。笔者研究早期引进品种多为适合农户栽培菌株,在试验中表现为:生产周期长、产量低。可能是菌株出现了退化,也可能这些菌株不适合工厂化生产的一次性出菇管理模式。试验中后期引进的工厂化栽培菌株产量均未达到公司报道的产量水平,原因可能与目前金针菇工厂化生产菌株退化速度较快有关。W62-1菌株为W62的子实体进一步组织分离获得的菌株,其生物学效率明显提升,接近原产量水平,说明经组织分离复壮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菌株生产性能,但随着继代保存时间的延长,生产性能随之下降。因此菌株经长期继代保存后不能直接应用于生产,需经过适当的复壮并小规模试产后才能决定是否大规模应用于生产。

唐木田郁夫[3]认为金针菇菌株的不稳定主要是受粉孢子的影响。笔者研究表明W37菌株在PDA培养基上粉孢子产生早、多,该菌株初引进时生产性能良好,经过2年的继代培养、保存,在本试验中其子实体生物学效率大幅降低,已不再适合生产应用。菌株 W49、W54、W55、W59、W60、W63在PDA平板培养基上粉孢子产生亦较多,预计也将会快速退化。如何保持金针菇菌株的优良种性,防止退化是今后研究的主要问题。

猜你喜欢
金针菇工厂化菌丝
金针菇含甲醛?
工厂化循环水尾水治理系统技术
羊肚菌母种培养基配方的优化研究
中国被毛孢三种菌丝形态的超显微特征观察
工厂化养虾到底难不难?做好肠胃管理就成功了一半
白银地区玉米芯金针菇高产栽培技术
工厂化生产的钢结构桥
蛹虫草菌丝液体培养条件研究
甘露醇对低温下草菇菌丝的保护效应研究
G0-7“工厂化”井组钻井工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