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丽,钱银锋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 合肥 230022)
图1 颅内EH A.T1WI呈混杂低信号; B.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见斑片状更高信号坏死区; C.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 D.病理图(HE,×200)
患者男,40岁,因“头痛伴反应迟缓1年余”入院。查体:神经反射未见明显异常,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颅脑MRI:平扫示左侧颞顶部约77 mm×100 mm×65 mm占位性病变,T1WI呈混杂低信号(图1A),T2WI呈混杂高信号,内见斑片状更高信号坏死区(图1B),病变周围可见粗大的流空血管信号;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明显强化(图1C)。MRI诊断:考虑颅内血管内皮瘤可能。于全身麻醉下行开颅肿瘤切除术,术中见病灶位于左侧颞叶皮层下0.5 cm,呈灰红色,质地不均匀,血供极丰富。术后病理:光镜下肿瘤细胞呈上皮样,部分为梭形(图1D)。免疫组织化学:CD34(+),F8(-),BCL-2(+),Fli-1(+),CD31(多灶性+)。病理诊断:颅内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pithelioid hemangiendothelioma, EH)。
讨论EH是介于良性血管瘤和血管肉瘤之间的低度恶性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多见于四肢,其次为头皮和躯干。颅内EH发病率不足颅内原发肿瘤的0.02%,额、颞、顶部是其最常见的好发部位。颅内EH发病年龄从出生2周~74岁,男女比例约1.4∶1.0。颅内EH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如病灶周围出现低信号环,可提示为脑外肿瘤。本例EH的MRI表现为病变呈混杂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明显强化。确诊本病需依赖于病理学检查,主要特征为内皮细胞或组织学形态明显异常的血管病变,并含有黏液性基质或致密纤维性间质,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CD34及FⅧ至少有1种表达阳性。
本病需与以下疾病鉴别:①脑膜瘤,病灶密度或信号相对较均匀,钙化多见,增强后呈明显均匀强化,多伴有脑膜尾征;②孤立性纤维瘤,易发生坏死、囊变,部分病灶可有邻近骨质侵蚀,无瘤内钙化,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③血管肉瘤,边界多不清晰,形态不规则,周围组织水肿明显。